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我送親人當紅軍

“去吧,跟著隊伍走吧。”瑞金16歲的宋有發娣拉著丈夫曾光祥的手,戀戀不捨,做了7年童養媳的宋有發娣剛跟她的光祥完婚,就把丈夫送到紅軍在西江的補充團。


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曾光祥參加紅軍後,宋有發娣還去看過兩次,最後去看他時,拿著新做好的鞋、煮好的雞蛋,可隊伍已經走了,沒見到丈夫。新做好的鞋,丈夫沒穿上;煮好的雞蛋,丈夫也沒吃上一口。

直到1983年,宋有發娣收到瑞金縣人民政府補發的曾光祥革命烈士證明書,上面寫著“1934年北上無音訊”。 她淚眼婆娑,喃喃低語:“活著回來多好,我的光祥,我的光祥……”


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殘酷的戰爭中,紅軍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兵源不足,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號令。而進入1934年,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擴紅再次成為紅軍發展的頭等大事。

1934年5月,瑞金縣委宣傳部部長楊保康、副部長鄒慶南,少共瑞金縣委書記劉忠林,縣隊部參謀長闕彪林等7個縣級幹部報名參加紅軍。隨後,瑞金各區幹部踴躍報名,走向前線。


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下肖區杉山鄉梁秀英、梁發英等“四個女英雄”除自己報名參軍外,每人都動員了一個班的人加入紅軍。

清水鄉竹下村16戶人家,有11戶的青壯年全部參加紅軍。1934年5月30日《紅色中華》上,有篇題為《八兄弟一齊報名當紅軍》的報道,說的是下肖區七堡鄉的八兄弟不顧父親正患重病,毅然一齊當紅軍的感人事蹟。後來,這八兄弟全部犧牲在長征途中,都無後代,滿門忠烈,卻無姓名記載。


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在瑞金的紅軍烈士紀念館,一組統計數字清晰地記載了瑞金人民為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上世紀30年代,瑞金人口為23萬多人,有5萬多人參加紅軍和地方革命鬥爭,參加長征的有3.5萬人,其中1.08萬人犧牲在長征途中。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實施戰略大轉移,開始了漫漫長征。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跋涉千山萬水,歷經血火洗禮,15年後,他們托起一個巍然屹立的嶄新中國,千千萬萬蘇區最好最積極最勇敢的青年,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當年,正是他們的母親、妻子以巨大的無私送紅軍北上……

于都,另一個八兄弟參加紅軍的故事同樣感人肺腑。


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于都縣銀坑鎮窖前村鍾招子有10個兒子,8個當了紅軍。1934年10月,他們同時從家鄉于都出發,參加長征,只留下最年幼的曾林梅和曾林桃與母親相依為命。

分別時,鍾招子對兒子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媽等你們回來。”

丈夫早逝,鍾招子獨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白天下地幹農活,晚上回家做家務。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等兒子回家。眼淚流了20多年,青絲變白髮。後來,鍾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依然每天點亮馬燈,坐在石階上等兒子。她希望用微弱的燈光,照亮兒子回家的路,也讓他們看清媽媽的模樣。“我眼睛看不見了,但馬燈不能滅,要讓兒子看清楚回家的路。”


瑞金:我送親人當紅軍


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駐于都。鍾招子守候在隊伍的必經之路上,一次次詢問,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

後來,她和兩個兒子一起,在村後竹篙嶺的大樹下,修了一個墳。每逢清明,她會帶全家來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點沒有改變,只是在原來的墳邊又多了一個墳——鍾招子在那裡安息。1960年,她帶著深深遺憾撒手人寰。離開時,留下一句話:“把我埋在兒的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