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

【小銘前語】階層固化正給中國社會帶來嚴峻挑戰。這篇文章,帶你認識到中國面臨著階級固化問題,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文章來源於顏色(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

要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提高社會流動性,就是要削弱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社會地位、收入、教育水平的影響。

社會流動性差,就是所謂社會固化,用一句古話來說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而社會流動性好,就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中國古代,實現社會流動很大程度上靠科舉制度。在經濟學中,衡量社會流動性的指標是兩代人的相關係數,包括收入的相關係數、社會地位的相關係數、教育水平的相關係數等。

相關係數等於1,意味著上一代人的收入完全決定了下一代人的收入,這樣的社會是一個非常固化的社會;相關性等於0,意味著無論上一代人的收入如何,下一代人的收入都是隨機分佈的,兩代人的收入之間沒有相關關係,這樣的社會就是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如果相關性等於-1,意味著如果你的父母是社會中的最高收入者,那麼你將是社會的最底層,這就是革命。正常情況下是不會爆發革命的,因此社會流動性的相關係數通常是在0-1之間波動。兩代人的收入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你的收入又不是完全由父母的收入完全決定。

因此,要提升人力資本,一定要有一定的社會流動性。我們經常用基尼係數來衡量靜態的不平等,其實基尼係數沒有那麼重要,美國的基尼係數很高,北歐國家的基尼係數很低,問題並不出在收入差距本身,重要的是收入差距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這叫動態的不平等。

我們可以試著比較一下兩個社會,假設在第一個社會中,基尼係數很低,但沒有社會流動性,第二個社會中基尼係數很高,但社會流動性很高,哪個社會更有活力呢?顯然是第二種社會,這就是美國型的社會,但是如今美國社會流動性也在降低。

代際相關係數解釋了一個人成功靠什麼,是靠基因、靠家庭出身、靠社會環境、靠自己的努力,還靠運氣。如果某個社會中人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全靠基因和家庭,那自己努力就沒有用了,就不會去努力地積累人力資本。所以,健康合理的社會流動性是社會活力的保證,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保證,也是我們成功地進行效率驅動增長和創新驅動增長的保證。

事實上這個是中國現在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精英為什麼不能保證社會持續增長?著名經濟學家Acemoglu就指出,

精英社會就是一個低流動性社會,精英階層為保護既得利益,設置壁壘,導致人才浪費和人力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精英社會削弱精英之外人群的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精英社會壓制各種要素投入的積極性。

這裡面我們也做了很多認真的研究,實證發現,社會流動性的高低與GDP增長率呈正向關係,社會流動性高,GDP增速就快。


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


從靜態的角度看,效率與公平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要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相互促進,必須有動態的視角。合理健康的社會流動性,一方面能夠保持社會活力,促進效率提升和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能夠保證社會的動態平等。

面對嚴重的靜態不平等,如果我們只是關注靜態不平等,試圖以強行的再分配去實現靜態的平等,則適得其反。相反,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動態平等,增強社會活力,同時能夠逐漸減少靜態的不平等。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Ariely and Norton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美國人民極大的低估美國社會的不平等(top 20% down 84%, 實際59%),不是因為他們不在乎,而是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功:“美國夢”就是描述美國社會這種高流動性,所謂“美國夢”,就是說我以前什麼都沒有,但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大房子、大車的生活。

結合中國的現實情況,也結合很多國家的經驗教訓,為什麼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後社會流動性容易降低,社會結構容易固化?

因為以前的經濟增長帶來社會分層,帶來利益階層,由於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還不完善,既得利益集團就想要固化這種分配模式,加上政府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博弈中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社會對於動態的機會公平沒有文化共識,最終就導致社會流動性降低。

我們引用Hertz等人關於社會流動性的一個研究數據,可以看到一定程度上,低流動性跟中等收入陷阱是相關的:秘魯的代際受教育相關係數高達0.66,智利高達0.6,巴西高達0.59,美國0.46,美國現在也不低了,很多發達國家都是相對比較低的,這個代際相關係數低就是流動性比較高。


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


丨數據來源:Hertz等(2007)

中國的社會流動性是什麼情況呢?中國在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社會流動性是非常高的,有人開玩笑說改革開放前十年,發財靠膽子;第二個十年開始,發財靠路子,社會流動性開始降低,再過十年,發財靠老子,那就是社會流動性最低了。

根據斯坦福教授Khor和Pencavel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1998年後,中國社會流動性在降低,所以才出現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官三代、富三代。現在這精英階層裡面還分層,比如紅二代看不起官二代,官二代看不起富二代。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所以像“我爸是李剛”這種事情就變成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事件。

這種情況跟我們古代是一樣的,古代科舉制度剛開始給社會提供了比較高的流動性,但隨著社會逐漸成熟穩定,社會流動性都會降低。

我曾做個一個研究,看明朝的進士,有多少是精英家庭出來的,有多少人是普通老百姓:早期的時候,進士出身於精英家庭的比例只有20%,然後隨著時代的推延,這個比例一直上升到60%,後來雖然有下降,但總體而言的趨勢都是上升的。所以,到了萬曆時期,80%的進士出自精英家庭,老百姓就沒什麼前途了。

進一步的,我們還研究了天氣衝擊對它的影響,我們發現天氣非常惡劣的時候,由於收入的效應非常明顯,窮人更沒錢上學和考試,所以這些時段精英階層中進士的比例更高。


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


圖:明代出身於精英家庭的進士比例

高考制度跟科舉制度起的是類似的作用,但現在教育的水平和質量越來越取決於出生和出生地:鍾莉200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1990年中國城鎮和農村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分別是2.6%和0.9%,前者約是後者的三倍,而2003年分別為26.5%和2.7%,二者差距擴大到了近十倍;

再看教育質量,楊東平2006年的研究指出,重點高校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

以我們光華做例子,一個教室200多個學生,首先地區就不平衡,我說有幾個是人大附中的?有十來個,但學生中來自人口大省的,比如江蘇等,上光華也不超過5個;再看農村生源比例,光華管理學院本科學生中,來自農村家庭學生不到10%。為什麼?社會階層固化,他覺得沒有希望,我幹嗎要考大學呢?反正考也考不上,為什麼考不上?因為大學強調素質教育啊,農村小孩沒法搞素質教育。

這一點中國走上美國的歧途,美國的歧途是什麼?就是公立教育縮短學時,一點半就放學,黑人的小孩一點半以後在街上玩兒,慢慢拉幫結派。那些有錢人家的小孩一點半以後幹什麼?是家長帶著上各種培訓班。現在據說有精英學校,一定要爸媽都參與,這個是很奢侈的,普通工薪階層爹媽都得上班的,哪有功夫管,所以就變成精英教育。中國現在也有這個趨勢,講素質教育,比如說要彈鋼琴,幾個農村家庭買得起鋼琴?一張筆,一支筆是最好的、最公平的競爭手段。

所以,我們說各種不平等、各種固化使得社會活力逐漸降低,適度的社會流動性保證動態的公平,才能激發老百姓的積極性,實現長期經濟增長,從而減少不平等,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相互促進。

為此,政府需要做什麼?政府要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首先就是要保障機會公平,需要消除體制歧視,比如戶籍改革、儘快消除二元體制、市場準入、職業限制、實現更公平的勞動力市場。全國統一的市場不僅是商品市場,更重要的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

同時,真正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還要求考慮動態的機會公平,這要求政府公正有力,能科學合理決策,但這個把握度很困難,比如美國的平權法案保證大家有公平的權力,但保證過頭也有問題。

幫你讀懂“富二代”、“官二代”背後的階層流動問題

在這其中,教育和健康平等至關重要。從國際經驗來看,東亞奇蹟的關鍵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平等,實現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健康和教育的均等化。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是日本的教育平等:日本儘量保持校際間不出現師資、設施設備上的差距,中小學生均經費地區間最大差距僅約2倍,學校設備全國統一標準,山區小學和東京的小學設備一樣,另外,日本教育法規定一位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儘量消除機會的不平等。

另外,在提高社會流動性方面,社會組織也要承擔起相關責任,社會文化要凝聚共識,增強社會公益組織的共識,要從“達則兼濟天下”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更多深度文章,認知升級資源,自身提升課程,微信關注 小銘閒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