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一說起《望嶽》,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殊不知,作者杜甫還寫了另外兩首《望嶽》。

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望嶽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次。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望嶽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讚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這三首詩,兩首為五言,一首為七言,最有名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第一首。從古到今,對這首詩的稱讚代不乏人。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公望嶽詩凡三首,此望東嶽也。越境連綿,蒼峰不斷,寫嶽勢只‘青未了’三字,勝人千百矣。‘鍾神秀’,在嶽勢前推出;‘割昏曉’,就嶽勢上顯出。‘蕩胸’、 ‘決眥’,明逗‘望’字。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劉辰翁:“‘齊魯青未了’五字雄蓋一世。‘青未了’語好,‘夫如何’跌蕩,非湊句也。‘蕩胸’語,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對下句苦。郭浚曰:‘他人遊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周珽評“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王嗣爽《杜臆》:“‘齊魯青未了’、‘蕩胸生雲’、‘決眥入鳥’,皆望見岱嶽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歸鳥’,此詩中大開合也。……集中《望嶽》詩三見,獨此辭愈少,力愈大,直與泰岱爭衡。詩垂近千年,未有賞識者。餘初亦嫌‘蕩胸’一聯為累句,今始知其奇。”

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年輕人的浪漫與激情。全詩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全詩句句寫望嶽,但通篇卻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首詩雖然寄託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三十年後的大曆初,作者在《又上後園山腳》一詩中說: “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說明杜甫確實登上過泰山頂。

第二首詠西嶽華山,作者是望而未登。自天寶以來,天下紛亂,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官拜左拾遺,但除了這一年境遇較佳,其餘時間一直顛沛流離。因此,此詩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暗示了作者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最後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仕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徬徨。黃生評曰:“‘玉女洗頭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節杖引起,能化俗為妍,而句法更覺森挺,真有擲米丹砂之巧。”

杜甫的三首《望嶽》詩

第三首詠南嶽衡山,寫於作者暮年之際,亦望而未登。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嶽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嶽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讚我皇”一句,作者的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裡行間。這首《望嶽》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雖身處江湖之遠,而不忘其君。

三首《望嶽》旨趣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境。詠泰山的《望嶽》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豪情滿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因而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詠衡山的《望嶽》代表杜甫晚年時期身陷世網、內斂安命的人生觀。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愛國之心。因為他的博愛之心,才寫出了三吏三別等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他本人被尊為詩聖,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