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真糊涂的孔融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样评价: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孔融的死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

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真糊涂的孔融

聪明难,糊涂更难,孔融四岁能让梨,真的是不会装糊涂,死在了聪明上?当然不是,本文的立论趋于中立。孔融真的聪明吗?让梨的事情就不说了,孔融10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洛阳。司隶校尉李元礼名声显赫,家里的门槛很高!没有才华和名气的人很难受到接见。孔融对门房说,“我是李家的亲戚。”这让李元礼很感兴趣,于是见了孔融,“您与我有什么亲戚?”当然是因为孔融只有10岁,李元礼很有兴趣。想看看这个一本正经的孩子怎么回答自己的问题。围观的人很多,孔融根本不怯场,“我的先人仲尼和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谊。因此,我们两家可是老交情了!”围观的人都很惊讶,这个孩子太过早慧了!因此孔融的名声鹊起。

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真糊涂的孔融

可是他真的还是一个孩子,早慧固然是好事,可是这种孩子更难管教,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可惜家长只看到了优点,没有看到潜伏的危机!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让他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可以避免他误入歧途,可是孔融的教育缺失了,特别是因为他聪明,在学业上缺乏必要的挫折经历,性格和心性扭曲了!跟同龄人比,学习能力超强,养成了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心态。本来是一颗好苗子,可是没有一个好师傅引导,自负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以为天下事情就是那么回事。结果悲剧了!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存在超人!也就是说,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需要完成成长的任务。孔融明显是跳级生,速成的都是低能的,孔融的速成,让他的人生在某一个方面是残缺的,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顶多在成长的道路上摔几个跟头,把课补上就好了!

可是,孔融不行!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在遗传基因上,决定了他才思敏捷。曹丕就是这样评价他的,“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如果他仅仅想在文学领域发展还好,必成大器!可是,孔融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人生道路,决定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所建树,可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孔融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刘备家里是卖草鞋的,可是人家师从高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卢植可是军政双料高人,可见刘备经历了专业人士的指导。历史上,对孔融的师承几乎没有记载,说明他的师承上是没有专业性的。

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真糊涂的孔融

本文,篇幅有限,就简单都是说些有据可查的事情,看看孔融的人生经历就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第一件,幼稚无知,没有头脑!名士张俭上书弹劾官宦,遭到通缉四处逃难,孔家当时没有能力庇护,可是孔融看不到这一点,冒险收留了张俭,结果兄长孔褒因为这件事被处死!孔融却因此名声大噪,可见,孔融的人生从四岁开始一直被捧着长大,这是一个单一的赏识教育的牺牲品!

第二件,缺乏对时局的认知,没有政治智慧。把所谓的刚正不阿当武器,这是政治上不成熟。东汉末年,已经是乱世,皇帝都没办法,他却当了出头的铲子,到处惹是生非,表面上是正义斗士,其实,就是一个白痴,皇帝都靠买官维持国家的运转了,历史记载:东汉灵帝公开买官:年俸两千石的官位,标价两千万钱,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孔融居然幼稚的以为,就凭着他所谓的刚直不阿,可以扭转乾坤,结果碰触了权贵的利益,政治斗争失败,丢了官。可是,他并没有吸取教训。这个人浮夸的要命,没有实力就敢硬碰,董卓当政,他讽刺董卓,曹操当政他讽刺曹操,有人说这是幼稚病,其实他这是用这个方法给自己赚名气,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让别人不敢碰触。跟军阀讲道理?这不是太过天真吗?

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真糊涂的孔融

第三件,乱世的英雄,靠的是机谋,和武力!孔融主政北海,被一群农民军给打的抱头鼠窜,说明他的军事才能等于零!

可见,孔融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可是最要命的是他狂妄幼稚。没有实力敢于同强权对抗,这可不是民主时代,言论自由。更要命的是他对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缺乏检点!性格扭曲,说什么父亲只是激情才有了孩子,母亲只是载体生了孩子,这几乎是颠覆人伦的奇谈怪论!给了政敌口实,成了祸根。说明,孔融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礼仪教育,家庭养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真糊涂的孔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