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痛定思痛,那一年曾国藩发现了另一种道

曾国藩这个人,在近代历史中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屠夫”,被称之为“曾剃头”,亦被叫做满清走狗,屠杀汉人同胞千万,是典型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样的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是晚晴四大名臣之首,他的出现中兴了清王朝,让汉人统治阶层冒头,成为清帝国不可分割的中坚力量。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痛定思痛,那一年曾国藩发现了另一种道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在这我们就不讨论了,而今笔者就说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早年曾国藩就师从于程朱理学大师唐鉴,因此曾国藩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他养成了一个习惯,用记日记的方式来时刻自省己身,在他的家中挂着一幅字“不做圣贤,便为禽兽”,初来看,还真是觉得曾国藩与众不同,在他看来人的归类,不是圣贤,那就必定是禽兽,由此可见他也是有些极端主义思想的。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痛定思痛,那一年曾国藩发现了另一种道

话还要从他母亲去世,回家丁忧说起。那一年即是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的第二年,因为起义军声势浩大,一时之间席卷全国,由此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当此时,清八旗军和绿营兵都腐朽非常,不堪一战,因此曾国藩就这样被推上了时代的前沿,被清廷命令办理团练。

就这样团练风风火火的办起来了,被称之为湘勇,在这期间,曾国藩在长沙的审案局中办理了不少的事情,在他雷厉风行且铁血无情下,制造了不少的杀戮,其中不可否认是有着一些冤案的,再加上插手地方事宜,曾国藩的刚强不屈从导致了他和湖南官场的不少嫌隙,巡抚骆秉章、提督鲍起豹等一大批人都被其有意无意间得罪,因此他也带着湘勇来到了衡州训练,时间不长,果真被曾国藩训练出了一支水陆和陆路并进的军队,一万人足以派上战场了。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痛定思痛,那一年曾国藩发现了另一种道

可是在曾国藩率军攻打靖港一役中,他被太平军打的大败,甚至于投水自尽,好在被手下救起,之后无脸进入长沙,就在船上呆着,他的失败换来的是湖南上下官员对其嗤之以鼻,冷嘲热讽,除了左宗棠当面大骂他一顿外,其余人皆没去安慰走访他。

屡败屡战,这是对曾国藩湘军的真实写照,在185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岳州,收复武昌夺回汉阳,震惊了天下,当此时,曾国藩是一雪前耻,春风得意,他还尚未体会到人生当中的另一种道。

1855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自此拉开了湘军坐困江西的局面,从1856年开始,曾国藩困于南昌,双方形成了对峙之局面,战场上的胜负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不仅仅是军队战力还和粮饷也是息息相关的,而曾国藩因为只是一个兵部侍郎的虚衔,为此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在湖南时期与其说是尴尬,那么在江西几乎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了,因为从体制上来说,江西官场并不需要给曾国藩多大的面子,为此除了要时刻关注战场局势,曾国藩还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筹饷之上,为此他没有少想办法,如此一来就得罪了江西官场的人,双方几乎是势成水火,为此曾国藩用政治手段搞掉了江西一把手和二把手,可是接替的人也没有少给曾国藩使绊子,曾国藩可谓是进退维艰,左右为难啊。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痛定思痛,那一年曾国藩发现了另一种道

恰好在1857年,这一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这给曾国藩撂挑子以极好的借口,在江西的处境实在太难了,为此他向皇帝要实权的奏折也发出去了,自己就带着两个弟弟回家了,曾国藩满以为皇帝会屈从,万万没有想到他将自己高估了,皇帝将他晾在了一边,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曾国藩是辗转反侧,痛苦至极,眼瞧着湘军中的不少将领都在战场上取得了功勋,得到了奖励,而他这个统帅却碌碌无为,你说他能不急吗?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曾国藩对自身好好的进行了反省,读了不少的书,总结了不少的过去的事情,终于他发现自己为人处世上有着极大的缺陷,他发现了原来在圣贤和禽兽之外还有第三种道,那就是中庸之道。

正所谓过刚易折,处世之道即是平衡之学,只有学会了处世之哲学,办起事来才不会一波三折,处处掣踵。果真在1858年曾国藩复出后,他先是主动拜访了湖南官场,上到巡抚,下到知县,他这种谦恭的姿态和化干戈为玉帛的做法,得到了湖南官场的拥护,而后他还缓解了和江西官场的纷纷扰扰,这是复出前后的鲜明对比,他也不再威胁式的要求皇帝给他督抚实权了,而是一心做好事情,自此之后,湘军虽在战场上一如既往的有胜有负,却是更加的顽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痛定思痛,那一年曾国藩发现了另一种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