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2018年10月21日,福原爱正式宣布退役。

福原爱——日本女子乒乓运动员,一个深受中国观众喜爱、东北话十级的小姑娘,因可爱的娃娃脸素有“瓷娃娃”之称。

日本富士电视台花24年时间跟踪记录拍摄,并推出大型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豆瓣评分高达9.0,详细用镜头回顾了福原爱从3岁起学打乒乓,直到奥运会摘牌的传奇生涯。

如果说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努力,那么父母的努力也一定在其中。

在福原爱的成长中,福原爱的妈妈福原千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纪录片中,你可以轻易得看到妈妈对福原爱孜孜不倦的赏识教育。

当年,5岁的福原爱与妈妈约定“不能中途放弃”,并和妈妈在乒乓球台前一直不断的练习乒乓球。

期间因为一直练不好球,生怕妈妈不再陪自己练球,无法完成“不能中途放弃”的约定,一边哭一边央求妈妈“别不练了”。

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妈妈在小爱状态不是特别良好的情况下并没逼迫小爱继续练下去,只是将选择权交给小爱“5个球,练还是不练,你定”,小爱:“5个球要练”。

当小爱穿着米奇帆布鞋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比赛,妈妈场外陪着小爱,没有言辞犀利的说教,只是很温柔的告诉小爱“好了,要说拜拜了哦”。

在小爱赢得比赛,兴致勃勃的同时,妈妈只是提醒小爱去和对手握手,培养小爱良好的赛场礼仪,并且丝毫不吝啬对小爱的肯定与夸赞“平局后能赢下来真不错”。

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之后的比赛中,小爱因发球姿势不规范,不断受到裁判严厉的提醒,听不懂裁判说什么的小爱紧张又害怕,场外的妈妈耐心的安慰小爱“我知道你发球的时候有点紧张,不过把手张开抛起来,加油”。用指导代替指责,引导小爱积极的正视错误,鼓励小爱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便再次犯错误也没有关系“下一个球好好发”,没有冷言冷语地指责,而是一句简单的安慰、鼓励。福原千代对小爱不断的鼓励和肯定,教会了只有4岁的小爱什么是规则,要遵守比赛规则,不断的引导和鼓励,才是小爱自信心的来源,也是小爱不断强大的铺垫。

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不同于赏识教育,国内的打压式教育一直讲究“不打不成材”的理论,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于是许多父母在一听到孩子不想学习了、早恋了、上网了,第一时间炸毛,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过去“下次还敢不敢了”。

肯定会有许多人站出来反驳“这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这样的父母”。父母与父母也有区别,受制于他们的出生环境、年代局限,能够拥有一双正确疼爱自己的父母无疑是上帝的宠儿,可是如果父母都是如此,国内又怎会出现大批量的戒网瘾学校?而又是谁将孩子推进了学校的大门?在无数孩子不断站出来举发这些学校非人的手段之后,为何这些学校依然屹立不倒,持续经营了下去?

答案是父母。

我们并不能指责那些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的父母就是不爱孩子,对于很多受到思维限制的父母来说,那就是他们爱孩子的最佳表达方式,他们希望孩子变好,他们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那样的方式对孩子来说,真的很痛苦。

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每一代人的成长都受制于时代所带来的影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事物和价值观不断涌进大众的视野,对于正处于接收、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一切新事物都是理所应当,但对于年长他们二三十岁、思维逐渐固化的父母来说,对新事物和价值观的接受度就会低很多,即便这些事情每天都发生在身边,也会被许多人无意识的自动屏蔽掉,不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任何影响。

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孩子的快速成长,父母的自我成长显然是慢了许多。两代人巨大的思维差异才是他们一直战火不熄的原因。

福原爱24年成长纪录片——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假如父母确实已经全无精力再接收外界的任何信息与变动,那么为何不去尝试着理解自己的孩子?那些信奉“孩子不能夸”的家长真的把孩子送上了成才之路吗?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除了自身天赋秉异之外,让天才拥有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同样至关重要,而父母则是这个环境的最关键主导人。请你相信你的孩子,他具有良好的天赋,也请你拿出自己的行动,在孩子飞速成长的道路上不要掉队,关注自身学习和发展。

爱的教育,就是天才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