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

七八十年代,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的教育問題僅限於吃飽喝足穿暖和,孩子只要不哭不鬧聽父母的話就是好孩子,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的孩子都不會出大的問題,這也是大環境影響下的,每個人接觸的人或者事物都相差不多,社交人員都是相似的,很難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其實簡單點說就是,每個人都是禁錮在一個圈子裡,很難形成發散思維。而現在,家長們更多的關注的是孩子的起跑線,從起初的幼升小再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是否出國,全部需要去思考去幹涉,認為這才是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其實有一個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那就是孩子十歲左右。

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是自我意識開始崛起,孩子們強烈需要父母的尊重,屬於第二斷奶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人感之間的錯綜矛盾及這些矛盾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這就是成人感。認為應該被社會、環境和周圍成人平等相待,故此價值觀出現偏差,如果家庭教育沒有及時跟上孩子的心理發展,那麼很容易出現叛逆情緒,叛逆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希望得到家長以及周圍人的認同,一旦出現違背自己意願的情況,那麼他們就會開始反叛,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同時,這時候的孩子最常出現的狀態是自卑或者自負等其他情緒,如果這兩點能夠很好的被孩子以及家長學校認識並且正確的引導,那麼對於親子教育問題也就不再是一個難題。

這個階段我們從四個方面具體來看一下會出現哪些問題。

方面一:對自己的看法

人生匆匆數百年 青春何須不由我

主要是是否能夠認可自己的做法並且得到周圍人的肯定,這個階段孩子做某一件事最先考慮的是,我這樣做肯定是對的;我不接受任何人對我的約束,沒有任何人能夠掌控我的生活我的一切;我需要放棄一些東西然後去尋求我更喜歡的東西,比如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厭學、逃學、輟學的情況,父母如果不能夠及時的去意識到孩子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只是在結果發生時就一味的責備,很容易引發網癮。孩子出現了逃避,從網絡中獲取自我價值感,深深的隱藏真實的自我。

父母應該學會溝通,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且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什麼沒人聽我說?成人感爆棚的孩子,這時候是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認同感的,一旦有違,那麼孩子會越發的不聽話。

方面二:對學習的看法

躍馬揚鞭芳草地 聞雞起舞杏花天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學業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我放棄,學業絕望

第二:自以為是,學業自負

第三:急功近利,學業苛求

而且出現的問題遠遠不止這幾種,而當孩子有此類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最需要做的不是把焦慮展現出來,繼而對學生再次影響。而應該做到,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因為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和表現都有一個藏在行為背後的無法表達的話語,當我們貼近孩子的時候,當我們去理解他們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化。

這樣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也許本來學習是可以內化為孩子的人格的(每個人生來都有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能力,看看孩子興致勃勃學走路就知道了),但美麗的學習被妖魔化為一個猙獰的、必須打敗的妖怪,一個我必須阿諛奉承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孩子怎麼會將這個妖怪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內心如何會愛它從而聽從它的召喚呢?

看看吧, 這哪是學習,活脫脫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啊!

方面三:對異性的看法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成長是一種令人喜悅與振奮的事,它不僅代表著生命的融通與提升,同時也是人生另一種詮釋與蛻變。正處於叛逆期的年輕朋友們,一方面覺得已經長大了,可以獨立自主:一方面仍需要依賴父母生活。在心理方面希望走向獨立,又期待依附在父母親身邊。

此種進退維谷的情懷,造成身心方面的彷徨與焦慮,青少年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最感焦慮與疑惑的事莫過於與異性相處與情感方面的問題。

例如:

該不該交異性朋友?

交異性朋友會不會影響學業?

如何與異性朋友相處?

如何表達對異性朋友的愛?

男女交往的尺度何在?

我是不是你最心愛的人?

為什麼愛神總是忽略我?

愛他(她)在心口難開等等。

而此時的青少年,兩性交往的階段大致分為:

1、疏遠異性期。

2、嚮往年長異性期。

3、接近異性的狂熱期。

4、後期正式的浪漫戀愛期。

如何順利而平和的度過這幾個時期,不僅需要孩子的成長,更多的需要是父母與老師的理解與引導,孩子出現的任何狀態,或者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有最適合他們的節奏,萬不可根據自己的意願而忘記了孩子才是他們世界的主角。

我們都知道,越不讓我們觸碰的東西或者是不讓做的事情,我們越想嘗試一下,與其說是叛逆不聽話,還不如說這是人們的好奇心,每個人都有,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懵懂,血氣方剛的年代,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認識,只是一味的“不可、不許、不能夠”那麼孩子的好奇心會越發的膨脹。

方面三:對父母的看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 你再打我試一試

之前我們已經談了關於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問題,那麼問題出現了,親子關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過度溺愛:獨生子女是這一代的一個標誌性問題,過度的溺愛促使孩子變得驕縱、沒有擔當等,而家長對孩子的心理行為的放縱會對孩子起一個暗示的作用,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孩子一旦離開家人那麼很容易讓自己封閉、孤僻等。

第二個是過度管教:中國傳統,棍棒底下出孝子,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旦犯錯家長都會以棍棒為教育方式,這時候孩子內心的情緒沒有釋放出來,很容易出現“內傷”,也就是兩個極端性格。

第一:積壓下所有的情緒,讓自己漸漸的消沉下去,利用自傷、自殘等方式讓自己的身心得以平衡。

第二:讓情緒一直處於爆發狀態。

其實兩個極端性格的孩子的都有一個共同點是不被認同和缺乏安全感。

所以在代溝面前,良好的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給彼此三分鐘,讓自己幫對方思考,同時也為自己思考。

大人的世界怎麼樣 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也有星星呢?這個時候的孩子正處於一種好奇、不瞭解、想探索的心理,究竟大人的世界怎麼樣呢?是不是跟我們一樣呢?其實他們的內心很潔淨,更多的是好奇而已。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應當如何去合理的引導呢?

方法一:探究竟

孩子在這個階段最常出現的口頭禪就是“煩死了、別嘮叨了、不聽不聽、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而且這類詞彙的數量會一直上升,之前跟幾個老師交流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很多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說出來,但有時候會在作文或者是日記中體現出來。這裡有幾個例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個孩子說:“媽媽做的很多菜其實都不是我喜歡的;媽媽認為漂亮的衣服我一點兒都不認為漂亮,甚至很土;我喜歡長髮,媽媽卻一直讓我剪成短髮,說這樣看著精神,可我是個女孩子呀;有時候在我朋友面前媽媽讓我很沒有面子……媽媽這麼做讓我她一點兒都不瞭解我,不尊重我。

另外一個小孩說:“爸爸媽媽一直干涉我的社交,不讓我跟很多朋友一起玩,說我會被帶壞的;爸爸媽媽不讓我讀那些課外書,可是書本知識真的很無聊,我想看看其他書籍,這樣能夠增長我的閱歷;媽媽的錢丟了,非要說是我拿的,我很傷心;作業沒做完,放學回家晚了點爸爸媽媽就懷疑我出去玩了……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上述語言在我們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也許你在看我這本書之前正好你的孩子再說這些話,那麼請聽我說,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更多是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以後,一切消極的、叛逆的情緒都會隨之消失。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應當第一時間去了解孩子出現情緒的原因是什麼,只有知道了問題是什麼,才能夠想到解決的辦法,如果一味的就孩子當前所表達的情緒來說事,那麼你們的關係會越來越遠。

方法二:給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機會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社交的中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因素。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科學的教育方式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悲傷和軟弱或者是退縮還是逃避,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的發洩心中的苦悶,只要孩子內心的壓力釋放出來了,他自然會回覆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的安慰孩子,用形態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麼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為孩子準備一個沙袋,允許孩子對著沙袋釋放情緒;或者給孩子一個不被打擾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在安靜而又安全的狀態下讓自己平靜下來;允許孩子養一隻小動物,當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去傾訴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肚子和小動物傾訴;及時的鼓勵孩子去跑跑步、從運動中發洩內心的苦悶……這些都是協助孩子發洩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的理解和認同,允許孩子表達自己悲傷。

不要假裝堅強,也不要讓孩子假裝堅強,哭泣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而是一個發洩情緒排除體內毒素非常有效的辦法,不僅僅是孩子,每個大人也一樣。

總結出兩點,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做父母的要麼學會傾聽,要麼學會沉默。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這個階段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自己愛好性格等都有了很明顯的分辨能力和認識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因為長期跟父母關係間存在些許隔閡,所以拒絕跟父母去溝通,這點恰恰又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關係,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爸爸媽媽老師還有周圍的朋友都會有,說出來,看看我們能不能給你提供到什麼幫助。

其實是否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來自於孩子內在的能量,而能量的形成來自於孩子的原生家庭在早期給孩子帶來的引導方式和陪伴,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在孩子早期扮演的角色的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父親扮演的角色是讓孩子能夠更好地形成自我意識,對我自己的認知。

所以,親子教育中有句話是: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所以親子教育心理諮詢,其實就是讓家長重新認識自己和完善自己教育體制的諮詢。家長的問題完善了,孩子自然跟著改善了。

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