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民間讀書會巧繪中國耕讀圖——讀《領讀中國》有感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

”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近日翻閱微信,偶然在“悅的讀書”公眾號裡,看到了王洪先生的隨筆《漸入佳境的讀書與讀書會-----讀後》,引起了我的注意,知道許金晶先生的《領讀中國》一書出版了,甚是高興。我立即上亞馬遜網站,由於身處國外休假,馬上想購得紙質版,有點麻煩,先睹為快,所以看到有電子版(KINDLE),就毫不猶豫地拍下了。這兩天抓緊翻閱了一下,感覺像是把自己再次投入閱讀的大海之中,享受著書與閱讀的衝浪。推其遠去,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幅由讀書會的行為描繪出的中國式的耕讀圖,感覺好美。

一段時間來,我一直在關注全民閱讀,關注各式各樣的讀書分享活動,有機會,總是儘量參與一些,體驗閱讀。但是,苦於沒有一手資料,想做點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困難。許先生編著的《領讀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5)一書,從南到北,對於當下有代表性的十多個讀書會的掃描,為我雪中送炭,也算是及時雨,解我心中之渴,這是高興之一。另一個原因,許先生也是我最近在一次大象點映《時間去哪兒了》南京首映活動時,新認識的一位青年才俊,他是應邀點評嘉賓,我是臨時被點名的觀眾參與談點感想,朋友出書當然高興。他自己在書後收編的一篇文章“書的四重奏”,總結自己這麼多年來與書的情緣無非就是:“讀書、買書、論書、寫書”,讀來觀己,好像我們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只是,我可能沒有他那麼聰慧,下筆如神,記得金陵讀書會掌門人宋老師對於他的評價是“竹林的書,金晶的筆”,我看很寫實。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王洪先生對於《領讀中國》一書在文章有一個感悟:“《領讀中國》一書向我們展開了一幅幅新生活新圖景,告訴我們:如今,讀書蔚然成風,讀書是一種開放的行為,讀書也是人與人交流與互動性活動……人們通過讀書找到了一個相對穩定而有情趣的生活圈子,品味高雅而不低俗”,我很是認同,腦子裡也一直流動著那幅“新生活”“耕讀”圖景。其中,我也看到了圖書館在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與讀書會結伴,積極推廣閱讀。如海鹽讀書會在張元濟圖書館裡舉行的那場“帶一首喜歡的詩歌來聚會”讀書活動場景等,也為“領讀中國”“新圖景”增添了不少色彩。接下來,我進一步聊一聊讀《領讀中國》一書後的閱讀感受。

1.《領讀中國》一書的特色

這是一本訪談性質的圖書,通過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杭州和南京的十六家讀書會掌門人或相關人員的採訪,加上作者本人近幾年來撰寫的一些與閱讀有關的文章、對於讀書的思考,結集出版的圖書。《領讀中國》書名,令人感到自信滿滿,能量十足,據說,“領讀”二字源於南京閱讀辦主任葛繼彬女士的創意,書名最後確定是現任江蘇人民出版社總經理的徐海先生。

我以為,這本書是目前唯一的,比較系統的介紹讀書會由成立、組織活動、運營、發展的專題著作。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包括人物對話,零散的統計數據,都是有很好的史料價值,十分珍貴。雖然,如書中所說,無法涵蓋“中國當下讀書會的全貌”,但是,我以為,已經基本描繪了當今時代,我國讀書會的基本輪廓。比如:讀書會的應時而生,讀書會曲折的成長,互聯網的助力,讀書會的領讀人或領讀嘉賓,讀書會O2O活動的雙贏,讀書會的定性、定位,讀書會的核心團隊、志願者的奉獻,以及伴隨讀書會成長的那些參與者等等感人描述。以後,誰願意寫一本“中國民間讀書會發展史”,我想,此書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用。

我以為,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人的關注,或稱之為人文關懷。一個個民間讀書團體,人人為了一個目標走到了一起。以書為緣,以文匯友,必然讓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這是關鍵。一個個懷揣讀書的夢想,校園內或剛剛跨出校門的熱血青年,或在都市相遇的陌生人,在一個共同興趣上觸碰出來的火花,必然是有很強的爆發力,也是絢麗多彩的。許金晶駕輕就熟,敲開了一扇扇門,涉及到多位組織者和參與者,傾聽他們講述讀書會的成長和一位位領讀者的鳳彩。採訪每個人都提問了,最喜歡的三本書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也隱藏著人文關懷。為什麼作者如此熟悉?是因為其本身就是讀書會中的積極踐行者。不管是自覺的,或是應邀的,還是自己所在的金陵讀書會的活動,他出頭露面,又常常出現各種閱讀分享的場合,且參與點評。所以,他太熟了,熟悉許多人,熟悉許多面孔,因而,由他來寫此書,必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到讀書會的大多數人。我讀此書時,感到十分親切,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對於人的關懷,儘管我對於其中的許多人不知,更不熟。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2.民間讀書會組織緣起與模式

從書中獲得信息,可以初步判斷,中國21世紀民間讀書會集中湧現在2008年前後(指大陸地區),書中提到的幾個讀書會好像在2012年進入第一波峰值。我查了一下“全民閱讀”的相關信息,360百科:“‘全民閱讀’活動,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於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06年活動開展以來,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教育部、解放軍總政宣傳部、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等部門的共同倡導下,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效果顯著從2010年到2014年,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由52.3%增長到58.0%,提高了5.7百分點;成年人數字化閱讀率由32.8%增長到58.1%,提高了25.3百分點;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由4.25本增長到4.56本,增加了0.31本”。這條信息可以實證民間讀書會的先後湧現,既有社會轉型,青年們的內在需求,又有政府推動的大背景,應當是正相關。另外,從CNKI數據庫,以“民間讀書會”為關鍵詞,專門研究文章數量變化,滯後一年,是在2013年出現第一個峰值,比較吻合。

另據悉,讀書會(又稱讀書俱樂部),早在瑞典、美國、英國等歐美等地區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發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中國臺灣地區,讀書會成立20世紀80年代中期,也在30年的歷史,臺灣讀書會的研究開始於90年代初,1995年左右研究數量步入高峰2。這組數據,也告訴我們,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的民間讀書會,多數不足10年,正處於初創階段。

論及讀書會發展,金陵讀書會的宋先生描述,他們讀書會走過了1.0;2.0;3.0三個階段,基本概括了民間讀書會的發展軌跡。從QQ或西祠衚衕,到豆瓣,再到微信營銷,每個階段都有互聯網相伴,正符合這個時代的特點(信息社會)。當然,也不排除線下的人脈作用。上海的星期天讀書會創始人安小羽就透露,自己和搭檔在不同的出版社工作,經常策劃活動,有較多這方面的資源。第一場活動就是在上海作協一個大會堂做的,想到此,至今她仍然感謝上海市作協對於她們一個不知名的讀書會的支持。後院讀書會宋黎鵑換了一個角度,又把讀書會發展描述為“緣起、蛻變和發展”三個階段。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再一個是模式問題。許先生在採訪時,基本都提到讀書會運營模式,從訪談結果看:其一是這些民間的讀書會基本性質定位於群眾性自發的自由聚會(社團),以及之後部分蛻變為非盈利性的公益組織,在相關部門註冊;其二是多數的讀書會有自己的章程,但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成熟的運營目標和規劃(但是,也不排除個別讀書會做的比較好,如:半城讀書會)。讀書會開始基本上還是摸石頭過河,任憑一腔熱情,邊實踐,邊調整。這正好符合我最近閱讀的伊藤穰一在《爆裂》一書,其中提出的未來生活九大原則的部分原則,即:風險優於安全;實踐優於理論3。伊藤穰一是美國麻省理工媒體實踐室主任,他基於互聯網環境和創新,和美國東北大學研究員傑夫花費四年時間,撰寫了這本書。我想,組織讀書會也需要創新,加上初創階段,不能一開始就條條框框太多,冒一點風險,走一些彎路,也屬於創新之對價,所以,我們也不能就此武斷判定組織者的不成熟。筆者注意到了書中“直營店”模式和“加盟店”模式的提法,也有傳統“書院”式的模式探索,以及“懶洋洋的小角落”自由的“閒暇”模式,等等。

3.民間讀書會組織的核心要素

通過作者的採訪,我們注意到一個民間讀書會組織的幾個核心要素,即一個讀書會組成必須具備的幾點,即:優秀的掌門人;核心團隊;合理的閱讀定位;渠道營銷;活動形式;自律等。這些要素,對於組織讀書會是有參考價值的。

首先是優秀的掌門人。從書中提及到的十六個讀書會組織看,每個掌門人都是十分優秀的,有夢想,有熱情,有思路,有才華,還有凝聚力,忍耐力。掌門人的個人魅力,是讀書會成敗的關鍵。

其次就是要有一個核心的團隊,以支持掌門人的工作。我們說,好漢也要有三個幫,也是這個道理。如:金陵讀書會的理事,個個都能領讀、主講,確實為讀書會提高了生存能力和影響力。群學書院,更是依託高校資源,倡導人本身就是著名的社會學家,所以,不乏大咖級領讀者。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三是合理的閱讀定位。這一點也很是重要,這涉及到讀書會創辦的目的,包括相應的運營模式。書中提及的讀書會,有閱讀傳統經典的,有人文社科的,有文學、藝術的,也有自選主題進行閱讀分享的。進一步觀察,讀書會的閱讀推廣,也分為不同層次,如秉承文化的傳承,堅持閱讀經典;堅持閱讀先賢哲學,且進行碰撞,以培育思想;文學、藝術的閱讀欣賞,加上戶外文化行走,以提高生活情趣,等等。不管是哪一種,都是閱讀綻放出來的鮮花,值得呵護。多樣性是當下讀書會的一大特色。

四是渠道營銷。讀書會閱讀推廣的渠道,簡單說是O2O,尤其是互聯網+的作用,十分突出。活動前的網上預報,豆瓣和微信都起了很好的效果,事前的宣傳和事後的總結、報道,成為一體。筆者注意到,基本上各個讀書會都有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專門的群,有的還有QQ群,筆者特別查了“讀書會”的QQ群,有近200個。自己的手機上就加了許多,以便常關注。我還發現,讀書會的微信門戶,除活動通知外,他們還經常選擇轉發讀書文章,好的讀書文章,一下子可以引來幾千粉絲,這確實是一個十分值得分享的經驗。

五是活動形式。簡單歸納讀書會的閱讀形式,可以有:領讀、助讀與陪讀;集中主題與分享;分享沙龍,戶外活動等等。一年的讀書分享活動,一般也達到了30-40場,如果,每次一本書,參與者也能閱讀或分享30-40種圖書,這裡的累積效應當是明顯的。其實,讀書會不僅僅聚在一起閱讀與討論,還包括戶外的行走,比如,部分讀書會開展了一項遊學活動,效果也挺好,且計劃把這一塊做的更好。閱讀沙龍和遊學已經成為讀書會的兩個品牌。此外,讀書會還不斷進行活動的創新,如後院讀書會的“無人機換書”和“城愛牆”等,獲得了很高的媒體曝光度。

六是自律,這一點我是很欣賞金陵讀書會,《章程》明確提出:“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祖國,弘揚中華文化”。掌門人談到,在公開的和半公開場合中,“如果有的同學尺度比較大,我們就可以以這個為理由適度控制一下這個氣氛”,你若有些大尺度的言論,可以私聊。如何在公共空間裡把控好發言尺度,確實是一個敏感問題,也是技術問題。

4.民間讀書會的效益

從書中提供的十六家民間讀書會的資料來看,民間讀書會,已經成為推動大眾閱讀的一支力量,且貢獻是很大的,這是我們以前可能沒有太注意到的。這讓我想到了一本書,叫《重新發現社會》(熊培雲著),推廣閱讀,若要真正地持續下去,還得靠社會的力量。民間讀書會,已經形成為推廣閱讀的一種生產力,值得挖掘和利用。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看到了南京市閱讀辦及時挖掘和利用的行動。閱讀辦將這民間讀書會10個會長加進一個微信群,形成了“南京領讀者聯盟”的雛形。之後,逐步加入近100家閱讀空間(包括書店、圖書館、書吧、院)相關負責人、200多家讀書會會長及骨幹、50多位南京文化名人和專家、市全閱讀活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11個區閱讀辦相關負責人、30多家省市媒體(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閱讀欄目的記者以及省市閱讀辦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傳播力和影響力還逐步擴大到南京以外的閱讀推廣組織,先後有深圳、杭州、天津、長沙、青海等10多個市的閱讀組織負責人加入進來4。這是整合了一個大平臺,聚集和拓展了讀書會的能量,可見閱讀辦的睿智。

從書中,我們也注意到了民間讀書會已經改變了許多的參與者,這是最為直接地效益。作者許金晶先生以親身體驗告訴了我們。他說:“我本人,也正是通過在讀書會的學習與成長,成功從一位經濟管理類的媒體人,轉型成為定期給國內一線媒體供稿的書評人”。

此外,我們經過初步分析,民間讀書會的效益,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直接感受到:

一是對於“閱讀”的理解有了進一步深入。為什麼要閱讀?如何閱讀?我們可以從讀書會的名稱,就可以略窺一斑。如北京的“愛思想讀書會”,上海的“星期天讀書會”,天津的“燃燈者讀書會”,還有南京的“悅的讀書會”和“半城讀書會”等,一個讀書團體的名稱與其說是發起者的初衷,不如說是團隊經過磨練而形成的觀念認同、身份認同的價值符號。閱讀可以尋找都市裡的同類人,可以交友,可以發現自我的不足,可以開拓眼界,可以知道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閱讀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可以享受閒暇時光的美好,等等,這些都是通過組織或參與讀書活動,所體驗到的,所發現的,是來自肺腑的聲音。

二是“閱讀”讓人變成一個更有情趣的人。書中這方面的信息也很多。如半城讀書會,一個以女性作為讀者定位,且還是以身處中產階層的女性為主。掌門人朱老師談到讀書會的目標時說:“鼓勵中產階層女性多讀書、讀好書,是培育這個群體的獨立性、女性意識和自主應有之義”。朱老師還說道:“當代社會中,不缺乏容貌姣好的女性,但是‘情趣’這種重要的品性,卻是大多數人所缺乏的,所以半城崇尚獨立、自由、美好、有趣的新女性價值觀”,這聽上去好似一份新女性宣言,其實,不僅僅是女性,男性的情趣性,也應當通過閱讀在提高。另外,作者採訪後院讀書會里有一段描述,“每到星期六下午,書友們就從城市的各個地方趕到位於深圳華僑城創意園的這個‘懶洋洋的小角落’在龐大的波羅蜜樹影的籠罩下,談書、談閱讀、談寫作、談生活在這個移民城市的感受,然後用AA制的方式聚餐……”,也讓人感到一種生活的品味和情趣的變化。

三是堅守傳統文化,增進思想交流。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杭州的種德元典讀書會:“杭州仍然有一群讀書人,秉承著當年乾嘉學派的方式,皓首窮經,精讀、細讀、苦讀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典籍。這種對於中華典籍的清教徒般的認可與熱愛,讓人肅然起敬”。南京的金陵讀書會,也是堅守經典閱讀的良好範例。愛思想讀書會的提出的在競爭和壓力大的前提之下,保持閱讀習慣,有利於形成對於社會的整體看法,有利於關注思想。愛思想讀書會推廣閱讀,側重點其一是放在通識類書籍,他們更希望參與者有“咖啡館精神”,可以讓不同的人在這裡面進行思想的碰撞,併產生思想的火花。

其實,讀書會的效益還有許多許多,比如,由於讀書會的活動數量增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成績。徐雁教授在該書的推薦序寫道:“其實,‘與其坐而論,不如起身行’!在全民閱讀領域最難能可貴的,是那種有‘從我做起,捨我其誰’的道德擔當,有‘從現在做起,刻不容緩’的行動精神的人”。讀書會的發動者、組織者、領讀者正是這一群人,我們要感謝他們的努力。

5.民間讀書會給予圖書館推廣閱讀的幾點啟示

圖書館有著豐富的藏書,有著比較良好的閱讀環境,圖書館更是一個適宜閱讀的公共空間。但是,筆者透過此書,讓我隱約感受到,一部分讀書會的組織者,一方面在依靠圖書館,也有時有意識地選擇離開圖書館,尋求更自由的空間。當然,必須指出,選擇自由,在哪裡閱讀都沒有過錯。只是作為館員,容易進入角色,進行反思,如何才能留住那些閱讀者,如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可能是使命所在吧了。有一句話:“如果不在家,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我喜歡改為:“如果不在家,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這是一種情節。為此,我有幾點建議:

一是學會利用“拉力”,進一步聚合民間讀書會資源。我們習慣於推力,總是習慣於告訴讀者,圖書館有什麼藏書,有什麼好的環境,有什麼新的服務手段。但是,如何“拉力”,不甚明白。我想,“拉力”的關鍵在於閱讀者最需要什麼?比如,閱讀交流的投影儀,再比如不同的時間段,允許一定範圍內帶點茶點,小眾選題閱讀的關注,以及立足於讀者角度的微信推送內容,等等。

论书|民间读书会巧绘中国耕读图——读《领读中国》有感

二是不斷地創新,讓讀書活動形式多樣性,空間置換,延伸閱讀的體驗,吸引更多地閱讀者參與。圖書館有沒有個創新度的測量?我不好明確回答。有一點,我們已經看到了,近幾年來,圖書館的創新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如果與其它相關行業比較,如書店的服務,是不是有明顯的優勢,值得反思。我們要說的矛盾是發展中的需求變化突出點的問題,當下進入後現代社會,非線性、不對稱、複雜性是這個時代的特徵,所以,除了創新,還是創新。書中讀書會的也介紹了一些創新做法,這是值得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