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众所周知,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终结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但是你是否知道,清末唐山的这个地方,曾发动过一场兵谏,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今天大牌哥就带你走进一百多年前这场惊心动魄的兵谏……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驻扎在滦州一带的清朝新军将领张绍曾等人密谋发动兵变反清。当时,清政府命令张绍曾率部赶赴湖北前线镇压武昌起义,张绍曾拒不接受命令,在滦州按兵不动,继而态度又转向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

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时期清廷新军


1911年10月27日,张绍曾、蓝天蔚等新军将领联名向清廷“电奏”,提出12条政纲,实施兵谏,逼迫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制,宣告“滦州兵谏”开始。


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张绍曾


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蓝天蔚


十二条政纲


  1. 大清皇帝万世一系。
  2. 于本年内召集国会。
  3. 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
  4. .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
  5. 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
  6. 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
  7. 特赦国事犯。
  8. 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
  9. 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
  10. 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
  11. 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
  12. 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


随后,张绍曾又扣留了清廷从东北运往湖北前线的大批军火。当时,南方各省已纷纷宣布独立,北方又发生兵谏,清廷处于极度慌乱之中,便以清帝的名义颁布了《罪已诏》,承认“天下祸患皆朕一人之过也”,发誓维新,实施宪政,并拟出宪法条文。


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与此同时,清政府软硬兼施,解除了张绍曾的军职。顽固派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参加兵谏的将领们被分化瓦解。蓝天蔚被免职,避走上海,张绍曾被调离第二十镇,所遗统制官一职由假革命、真保皇的潘矩楹继任,“滦州兵谏”无果而终,但却为后来的“滦州起义”埋下了种子。


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后来参加滦州起义的官兵


发生在唐山的这场“兵谏”,竟然成了覆灭清朝的导火索!

滦州起义纪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