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2018年第36本书

这是本纪实类书,讲述了1996年春天珠峰上的山难,12名男女罹难,作者作为幸存者和记者,写下这本书。大脑在高海拔地区产生的记忆极其不可靠,因此作者采访了大多数幸存者,并且依靠无线电通话记录来还原当时的细节。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2018年第36本书

当攀登珠峰商业化,你可以得到充足的必需品,有向导,有医生,冲顶之前有反复演习。然而危险还是无法预知,处处都存在的。天气,时间,一点点小小的失误。在那样的环境下,大脑只能得到极少的氧气,智力会严重下降。你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每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带来自己和别人的死亡。

登山队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职业不同性格。有47岁来自东京的康子,49岁的韦瑟斯,还有汉森,他是美国邮政工人,攒了很久才攒够这趟行程的费用。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2018年第36本书

这本书给我的是我一生都不会有的体验,也很难理解。比如在高海拔地区,极度缺氧之下,你无法吃东西,因为身体没有足够的氧气来代谢食物。大脑缺氧,精神疲惫,会导致反应缓慢,恍惚,甚至会产生幻觉。韦瑟斯曾经做过的视力矫正手术,产生了后遗症,海拔越高他视力下降越快,最后几乎失明。

有一章讲“8000米级的道德”。讲到日本登山队遇到还活着的伤者,他们不想因救援而让自己陷入危险,他们会继续走,没有给伤者水、食物或者氧气。很难去想象,但是确实很难要求这样的道德。

很好看的一本书,很多细节非常震撼人心。虽然我无法理解,但是也觉得感动。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2018年第36本书

书摘:

  1. 我想尽量展现一种原始而冷酷的诚实,因为这种诚实面临着随时间的流逝和痛苦的淡忘而被过滤掉的危险。
  2. 真实的细节因为传说的久远而不甚清楚。
  3. 但我最终发现,儿时的梦想难以磨灭,而理智已无济于事。
  4. 攀登珠峰是个漫长而乏味的过程。跟我以前所熟悉的那种攀登不同,它更像是个巨大的建筑工程。
  5. 我们脱帽致敬,每个人都心绪难平。我本以为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此情此景,加之他和我们献身的是同一事业,他的悲剧对我们来说有如切肤之痛。
  6. 没有几个蹒跚而过的登山者会多看这些尸体几眼。山上仿佛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人们假装这些干枯的遗骸不是真实的,仿佛我们无人敢承认山上险象环生。
  7. 在海拔7920米以上的高度,在适度的热情与不顾一切的登顶狂热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因此,珠峰的山坡上才会尸骨遍野。
  8. 当我步履沉重地缓慢登上通往山顶的最后几级台阶时,突然有一种沉入水中、生命正缓慢前行的错觉。

谢谢你来看我,我们一起看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