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岭清风①|武义古代的清官廉吏:唐代仓部侍郎徐镃

北岭清风①|武义古代的清官廉吏:唐代仓部侍郎徐镃

武义与宣平分别于吴赤乌八年(245)和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俗话说“武义呆”、“宣平老实”,千百年来那种淳朴善良、刚正耿直的民风深入两县人民的骨髓,也造就了两县众多的清官廉吏。据调查,国史、通志、府志、县志和各姓宗谱中记载的两县清官廉吏不下300人。这些清官廉吏舍生取义、高扬正气,他们或体察民意、为民解忧,或勤政爱民、广施惠政,或清廉自守、刚正不阿,或坚持正义、为民伸冤……徐镃、马光祖、朱若功、韩宗纲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们生动的清正廉洁故事流传至今、惠誉深远。

北岭清风①|武义古代的清官廉吏:唐代仓部侍郎徐镃

徐镃,唐代东皋(今桐琴镇东皋村)人。唐昭宗初年,徐镃20岁,因为才识突出被提拔为仓部员外郎。5年后,升任仓部侍郎。徐镃年方弱冠,官居侍郎,亦可谓年轻有为了。当时称霸一方、位高权重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派使者到仓部向徐镃无理索取奉献百缗(1000文铜钱为一缗)。

“百缗”之于仓部应该是无足轻重。换成别人,也许正可慷国家之慨,攀附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但徐镃却断然拒绝,说:“部库方虚,无可奉献!”那使者狗仗主势,怒气冲冲地问:“君如此强项(强项,形容刚强不屈),难道是不欲当官为吏了吗?”徐镃正气凛然地说:“我做官决不是为保头上这顶乌纱,所以我敢这样!”那使者索贿不成只得悻悻离去。

北岭清风①|武义古代的清官廉吏:唐代仓部侍郎徐镃

徐镃庙

当时,仓部的公事,仅凭尚书独断,侍郎以下,只不过签字署名罢了。徐镃当面对尚书说:“朝廷设官分长佐(正副),意在相互敬重,做出成绩。如只凭长官一人所为,我等又何必在此束手旁观做国库蛀虫,让后世唾骂!”仓部尚书金某,任人唯亲,提携一位无德无才的亲戚为堂吏。该堂吏因贪赃枉法克扣军饷被逮捕下狱,按律当斩。执法者正是仓部侍郎徐镃。金尚书闻知,亲自屈膝上门为那堂吏说情。

俗话说“不怕县官,只怕现管”,徐镃却不畏顶头上司之权势,仍将堂吏绳之以法,砍头示众,并于次日具文书要金尚书签字。金尚书恼羞成怒说:“你既已将他处死,又何须我再签字!”徐镃不卑不亢地说:“我是按大唐律法办事,你金尚书身为朝廷重臣,难道还想与恶人同流合污,为恶人翻案吗?”金尚书理屈词穷,只得在文书上签了字。

北岭清风①|武义古代的清官廉吏:唐代仓部侍郎徐镃

仓部堰引水渠旧址

徐镃在朝为官十余年,为人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调任兵部侍郎后不久,徐镃厌倦官场的争名夺利与勾心斗角,要求辞官归里。唐昭宗就加封其“国子祭酒”,“加食邑五百户”,赐九旒、紫金鱼袋,并作诗赠别,以示“皇恩浩荡”。徐镃归故里后,体恤民情,见故乡清溪断流,两岸农田龟裂、稻禾枯焦,就倡导地方修建“筑涵瀛以引水”的巨大工程。

在清溪底层含水砂砾中筑长方形集水廊道,廊壁用石块垒砌,上铺石板,凝泥封顶,集溪底水流汇入主廊道,再分流入十八条支廊道,“形似竹枝”,这样,即使河床水枯而廊道仍有水长流。为修筑这一水利工程,徐镃倾尽家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长10多华里的引水廊道终于建成,可灌溉两岸农田1万多亩。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徐镃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却遭奸臣诬陷,被朝廷处以剥皮极刑。但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老百姓的心中,人们把他修筑的涵瀛工程定名为仓部堰,把当地一个村庄称为仓部堰村,并在村口修建了仓部庙,千余年来香火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