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太極拳,這幾個感覺很重要,你有過嗎

骨升肉降

“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 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 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

“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係:骨肉分離。 “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

肉體的下沉標誌著“松”,——骨架的挺拔標誌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

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 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練好太極拳,這幾個感覺很重要,你有過嗎

“自身重量”的感覺

“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於人生來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鬆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

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 “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係. 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

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髮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 , 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練好太極拳,這幾個感覺很重要,你有過嗎

“脊柱行拳”的感覺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

——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

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 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盪的動力源。

練好太極拳,這幾個感覺很重要,你有過嗎

“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

——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

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覺。

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

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

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