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可谓是劳军伤财。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都是诸葛亮的一个大阴谋。

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一,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为了改变该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诸葛亮"劝诸夷筑城堡、务农桑,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并在该地区推广使用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南中的少数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从雍闿。雍闿便招揽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孟获于是骗他们说:朝廷想要征收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三斗、三丈长的断木(斲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其断木(斲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长,当地土著都相信孟获,认为蜀汉政权故意为难压迫他们,因此大感不满,便加入叛军。

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当时的孟获在南中地区是最大的豪强,而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所以他才使用了七擒七纵的战法使得孟获对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这就是诸葛亮这位千古智者的大阴谋,因为诸葛亮想要的并不是通过杀戮来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上兵伐谋的攻心计,为后方安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后期蜀国对抗魏国的战争中,诸葛亮的这番计谋也让蜀国得到很多土著的帮助。

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祝融夫人

因为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

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可是自诸葛亮去世,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是说: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叟夷多次造反。杀死太守龚禄、焦璜,以后的太守不敢在郡内居住,只能住在离郡八百里的安定县,越巂郡名存实亡。建兴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兴十一年刘胄造反,这些事件的发生距诸葛亮平定南方还不到十年光景。以后,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

诸葛亮这个计谋,劳军伤财,最后却让蜀国吃了个大亏

可见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蜀汉在连年北伐的同时,还要对付南方的叛乱,国力消耗可见一斑。这也是说明了诸葛亮劳军伤财之后对对孟获七擒七纵怀柔攻心计策,确实是一个失败的计策!这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