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脫歐事件,解讀英國脫歐風浪中的稅是事是非

一說到跨境這件事,必離不開“歐盟”兩個字。一說到“歐盟”也就想到了英國“VAT”,想做電商不是一件難事,想要在電商裡頭混得有人模鬼樣的,確實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是不是。



讀懂脫歐事件,解讀英國脫歐風浪中的稅是事是非

你覺得呢?想要混好,就要了解得更多圈內之事,今天訊訊就在這裡給你們扒一扒,電商圈的近日發生的大事件!

脫歐事件

眾所周知,脫歐話題近年來在跨境電商各大展會上從未漸斷過。就上一次,我們參加了2018深圳物博展時,不少賣家就帶著這個問題前來諮詢。

在此我們再次說說,為什麼英脫歐?原因有幾個:1.英語國家:語言門檻低;2.歐盟最大經濟體之一:消費能力強,市場範圍大;3.英國與歐盟若即若離:距離銷售這塊稅收一直模糊不清,同時從歐洲他國物流清關漏洞較多,物流成本較低,比如雙清包稅等等;5.相對歐盟完善而靈活的稅務體系:比如能輕易註冊並拿到稅號,並且曾經在歐洲各國用來清關。

對於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一種認為“歐盟伸手太長,侵犯英國主權”的聲音始終存在。近些年,在捍衛其稅收主權的種種舉動中,英國與歐洲的“分離之心”盡顯。說到這兒,不得不先回溯一下歐盟在力爭實現一體化的進程中,於稅收一體化方面所走過的路。

脫歐是英謀求更多稅權的必然之路?

首先是關稅協調,這是歐盟自其前身歐共體成立以來的基石且早已完全實現,歐盟內部成員國之間沒有關稅,而進口到歐盟的貨物要基於共同的海關法典,收取統一的關稅。

其次是間接稅協調,這主要體現在增值稅方面,經過30多年的努力,歐盟增值稅區域一體化進展明顯,所有成員國都實行了增值稅,徵收環節和稅基也得到統一,出口產品統一採取零稅率政策。

再次是直接稅協調,這主要體現在公司稅方面,由於歐盟各成員國對其稅收管轄權的讓渡極其有限,故歐盟公司稅的協調幾十年沒有太大進步。而英國與歐盟的最大“異心”恰恰就出在這裡。

2015年,歐盟決心再次重啟一項計劃,即對跨國公司在歐盟成員國內的所得按照統一的合併稅基徵稅的CCCTB(2001年首次提出,數度擱淺),希望以此打擊部分成員國通過與蘋果、谷歌這樣的跨國企業達成低稅率安排來獲得不公平好處的做法,而目前歐盟對跨國企業展開的一系列稅收調查和裁決,其實都可視作在為CCCTB鋪路。

根據該計劃,歐盟將針對在歐盟境內營業的企業,提出單一的計算應稅公司利潤的規定,所有公司必須符合統一的歐盟稅收責任計算規則,針對在歐盟的所有經營行為計算單一的稅收返還,而不是遵守各個成員國不同的規定。內部成員國的公司稅稅率一旦統一,也就徹底解決了資本流向避稅港國家(如愛爾蘭和盧森堡等)的問題。

這或許進一步打擊了英國留在歐盟的信心,使其愈加感到需要重新確立與歐盟關係的新原則。

與此同時,在基本已實現的間接稅協調方面,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裂痕也在加大。由於歐盟現行的增值稅政策是成員國不設統一稅率,各國稅率從25%到15%不等,在有些項目上還可低至5%,甚至享受零稅率,英國在一些關鍵項目上一直有免稅待遇。

然而,近日,歐盟表示要對增值稅政策重新進行評估,希望看到英國廢棄零稅率項目。可能會受此影響的英國當然很不爽,因為這意味著其在食品、醫療和兒童服裝上的增值稅免稅待遇將被禁止。英國政壇的脫歐派就此給卡梅倫施加了很大壓力。

說到屢談不攏的稅收議題,還可以看看金融交易稅之爭。早在2011年,出於對上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反省,歐盟委員會提出了在歐盟內全面實施金融交易稅的金融改革想法,並於次年獲得11個歐元區國家支持,然而,英國卻一直以“這將重挫倫敦金融業,並導致更多資金流向未實施地區”為由拒絕,並稱:除非全球達成統一開徵此稅的共識,否則英國不會同意。

脫歐可能使英國稅收環境有何改變?

其實,即便脫歐,其相關條款將取決於英國與歐盟之間為期兩年的談判,新秩序到底是什麼樣子尚無定論。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脫歐後,目前英國公司因歐盟法規定的基本自由原則(即資金、技術、貨物、人員的自由流動)而獲得的稅收優惠也就戛然而止。而某些情況下,不受歐盟的國家援助規則以及基本自由原則約束,英國政府可能向英國企業提供比其他企業更加優惠的稅收待遇。

關稅方面,有人擔心英國將失去作為歐盟成員國才能享受的關稅減免優惠,如果英國成為單一市場,進口關稅可能會開始實施,英國消費者即使是通過跨境電商從歐盟其他國家購買產品和服務也會增加成本,而英國出口到歐盟市場的牛奶和乳製品則可能面臨55%的稅率,甚至有些商品的稅率會超過200%。

雖然專業人士表示,如英國脫歐,英國人可能通過談判繼續享受免關稅待遇,即使新徵關稅,稅率可能也較低,但有對外貿易的企業還是擔心行政管理方面會增加高昂成本,如需提交原產地或進口增值稅證明等出口報稅文書。

增值稅方面,如果英國離開歐盟,它將不再需要落實歐盟增值稅指令,所以英國企業將可以不就國內供應的貨物和服務繳納增值稅。不過,考慮到增值稅佔英政府年收入的比重很大(2014年和2015年為22%),英國政府不大可能在找到新的替代稅之前將其廢除。

新的銷售稅不可能是歐盟增值稅的翻版,關鍵在於其修訂程度如何。不受增值稅指令約束的英國政府將在設定新的銷售稅稅率方面擁有更多靈活性,英國皇家稅務及海關總署可就每種貨物和服務類型具體設置稅率。

具體到操作層面,鑑於目前歐盟國家普遍使用售後增值稅的方式,也就是說當貨物進入英國時,貨物繳納進口稅(關稅+進口增值稅),當貨物銷售後,商品可以退回進口增值稅,再按銷售額繳納相應的銷售增值稅。

英國進口商由此擔心,脫歐後,他們會在進口自歐盟的貨物提取而非銷售時,就不得不繳納增值稅,這將使他們的現金流量更加難以控制。

至於歐盟在公司稅協調立法方面的幾個主要內容:母子公司指令、合併指令、資本稅指令等,對脫歐後的英國也不再起效。

以母子公司指令為例,其規定避免了對同一集團下屬的設在不同成員國的子公司雙重徵稅,而如果英國離開歐盟,一家企業集團,母公司和子公司分屬於英國和歐盟成員國,就有可能在利潤分配時被雙重徵稅,除非英國和這些國家之間也有類似的防雙重徵稅安排。

脫歐會對英國的經濟稅源造成什麼影響?

不同於英國脫歐後的稅收環境難以預料,在對英國脫歐後經濟大勢的判斷上,經濟界、金融界和商界幾乎形成了一邊倒的聲音,那就是:極不看好。

作為最具官方效力,同時是英國政府對脫歐派最強有力的一次反擊,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於4月18日發表了一份超過200頁的報告,主要內容為脫歐後的長期成本、歐盟成員福利,以及替代方案。

報告評估了脫歐後英國貿易安排的三種可能模式:一、英國是歐洲經濟區成員,但不是歐盟成員的“挪威模式”;二、英國能夠與歐盟協商雙邊貿易協議的“加拿大模式”;三、英國將以世界貿易組織(WTO)費率與歐盟市場開展貿易的“WTO模式”。

報告認為,在所有三種情景下,由於貿易和投資下降,脫離歐盟都將對經濟帶來永久性而非暫時性的損害,國內生產總值將分別下降3.8%、6.2%、7.5%,政府稅收將分別減少200億英鎊、360億英鎊和450億英鎊。與此同時,稅收減少必然導致在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國防等領域的公共開支下降。

以一些脫歐派人士所提出的“加拿大模式”為例,英國公共服務每年多付出的360億英鎊相當於在20%的個人所得稅基礎上增稅8個百分點。

從另一個角度看,稅收的減少當然就是稅源的流失,那些為享受歐盟稅收優惠而在英國投資設店的外資企業將會出演一幕幕逃離大戲。

例如,近期就有摩根士丹利、評級機構穆迪針對脫歐後的英國經濟作出書面警告。包括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各大銀行也紛紛出來“站隊”,表示如果英國脫歐,它們或將業務移出英國。

倫敦經濟計劃網站數據顯示,目前在倫敦駐紮的銀行共有500多家,其中一半來自世界各地。根據英國金融業併購諮詢公司2015年1月的統計數據,在英國的海外金融機構總數為936個。據倫敦金融城統計,截至2015年底,英國金融服務業向國庫輸送了665億英鎊稅收,佔國家總稅收的11%。

金融業就業人數超過100萬人,佔英國總勞動力的3.7%。在製造業幾乎蕩然無存的英國,金融服務業絕對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它們的逃離威脅不容忽視。

總的來說大部分歐洲的跨境從業者都從英國打開了整個歐洲的大門,有的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也被查的血本無歸,這也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差異化。

近日,權威機構正式報道了關於英國脫歐VAT法案的具體實施: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後英國已經與歐盟已於2018年3月19日達成協議,確定將於2019年的3月29日正式啟動脫離歐盟增值稅體系程序,交接週期定為21個月,並於2020年12月31日最終完成脫離歐盟增值稅體系。

那麼脫離了歐盟增值稅體系究竟意味著什麼?

簡單來說,你可以理解為:對於歐盟而言,從此英國與中國無異。無法再享受在貿易上的便利與優惠。

1. 進口商將面對進入英國的所有商品交納20%的增值稅,並且跟蹤銷售情況;

2. 歐盟遠程銷售登記限額失效,多達27000家英國的小企業需要額外承增值稅多達7.2個億;

3. 從歐盟進口到英國的貨物平均關稅不得超過4%;

4. 英國企業關於VAT MOSS的歐盟單一增值稅登記取消,這對美國打擊很大,因為很多美國企業已經使用英國作為敲開歐洲大門的口子,需要重新佈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