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中「竇燕山」有什麼好方法,讓「教五子,名俱揚」

三字經中一開篇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苟不教,性乃遷”。當然也用“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把孩子不學好的責任推給了老師和家長。看吧,古代和現代也沒什麼不一樣,孩子不學好,不是家長垃圾,那就是老師差勁兒。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還是有免責權的。哎,教育的焦慮啊!古今都是一個樣!

三字經中“竇燕山”有什麼好方法,讓“教五子,名俱揚”

三字經中列舉了教育的典範,一個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孟子他媽。單親媽媽一枚教出一代聖人,也著實不容易,孟母三遷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本人在這裡,也就不羅嗦了。

三字經中“竇燕山”有什麼好方法,讓“教五子,名俱揚”

至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不過這個故事在今天看起來有點邪門啊!甚至沒有什麼指導意義。

話說今天的天津薊縣在五代的時候被稱作“薊州”,那裡有一個人,叫竇禹鈞。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幽州,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東北部分。不過從地圖上看,這兩個地方距離是很近的,時代更迭搞混了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幽州也好薊縣也罷,都是山區,屬於燕山山脈。古代人又有根據一個人的家鄉來稱呼的習慣,所以呢,就有了“竇燕山”這個稱謂。

三字經中“竇燕山”有什麼好方法,讓“教五子,名俱揚”

這個竇燕山有點讓人失望,因為他可不是什麼好人,年輕時沒少做壞事。當然有多壞,你可以自行腦補啊!什麼偷奸耍滑啊!什麼打家劫舍啊!什麼不上道你就可以腦補什麼。

然後,報應來了,三十了還沒有孩子。(廣大看客們吐血吧!如果你三十連個對象都沒有的話!)今天看來沒有啥,但是古代十幾歲就娶媳婦的三十還沒孩子真的就是特別讓人著急了!

有一天,他過世的老爹給他託夢,說他以前做的不對,得改邪歸正。

竇燕山醒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幡然醒悟”,然後變成了一個大好人。做了什麼好事呢?你可以腦補什麼修橋鋪路啊,什麼接濟貧寒啊,什麼……總之,就是一直做那些利國利民的好事就對了。

後來,他真的生了兒子,還一連生了了五個!哇塞,竇夫人厲害!對於這五個孩子,竇燕山嚴防他們走自己的老路,從小就教他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經中“竇燕山”有什麼好方法,讓“教五子,名俱揚”

最後,這五個兒子全部出人頭地了:大兒子是禮部尚書,二兒子是禮部侍郎,三兒子是補闕,四兒子是諫議大夫,老小是起居郎:“五子皆顯於朝”。

至於教育方法麼,各個史料記載的都不一樣,只能說是教育實用論的典範。

不過給今天人們的啟示就是,想要把孩子教好,首先,你得……能生孩子才行,還得很多很多個!所以,不要再抗拒二胎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