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古城與「唐蕃大戰」(上)

松潘古城與“唐蕃大戰”(上)

“如果命運安排我在中國西部生活的話,我別無所求,只願能夠生活在松州。”100年前,英國著名植物學家、探險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這樣寫道。

威爾遜從1899年到1910年,先後五次到中國進行植物考察,其中三次來到松潘。他在《中國——園林之母》書中,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松州:“它舒適地安頓在一個狹窄而美妙的山谷,四面是田野和金黃色的稻穀,河流的源頭是一股清澈日小溪流。它彷彿一簇優雅的曲線劃過這片土地。田野上是歌者們正在熱火朝天的忙碌著,男人、女人和小孩,大部分是部落裡的族人,身著盛裝,在他們完整的工作畫面之中,全是強健的身體和歡歌笑語。”

我在松州古城的幾次逗留中,也浸潤在這位美國人的書香裡,領略到他筆下對松州城的真實感悟和人文遺韻,也慢慢喜歡上了這座川西北高原的小城。

松潘古城與“唐蕃大戰”(上)

松州始建於唐文宗太和三年(829)

城牆厚重 全國罕見

“三腦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上松州。”在松州古城,也就是今天的松潘,流傳著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民謠。它說的是過去有一條從灌縣(都江堰)出發通往松州和茂縣的茶馬古道,逶迤漫長,高山深谷,全長700多里,這條古道被稱為“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僅僅是指灌縣作為源頭而言,而松潘作為輻射周邊的形勝之地,描繪了更為開闊、更為恢弘的歷史畫卷。有人說,松州境內還有另一條有名的茶馬古道,就是從綿陽平武過去的道路,被稱“松龍古道”。當然,這條古道也早已絕跡。

如今,兩條古驛道都已被修成通衢大道,從都江堰開車到松州也不過三小時。偶然有零星的馬隊通過,也主要是作為旅遊表演項目,讓人依稀感受到當年古道的繁盛。

松潘古城與“唐蕃大戰”(上)

松潘街道

我多次去松州採風,每次徜徉在古城街頭,都別有一番滋味。這座地處川、甘、青三角地帶的古代軍事重鎮和茶馬互市集散地,在藍天白雲下巍然屹立,周邊綠草如茵,經幡如林,太陽也每天都是新鮮、清新的,熱辣而通透,彷彿被川西北高原的雪水洗過似的。

松潘,古名松州。城內,一條湍急清澈的河流從東端穿過環城路向西流去,再經中央大街轉往南邊,最後從南城門左側流出古城。河水叮咚,清韻悠然,映照著城樓和花草的倒影,使得整個松州城活潑生動起來。沿街的酒樓、茶肆、煙館、旅店、雜貨鋪一家緊挨一家,吸引了大批遊客駐足。漢藏居民安靜地擺攤、閒聊。

松州古城牆巍峨厚重,在全國都享有盛名。1995年版《阿壩州志·城池》載:“松州城牆的厚度,特別是城門洞的進深度,為全國明代城門之冠。著名的北京故宮城門、南京、西安明代城門,現存均無如此之厚”。說當年用於築城的青磚每塊重30公斤,沉厚異常。城牆總圍長達6.2公里,高12.5米,厚12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製的灰漿粘連勾縫。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經得起炮火箭矢的猛烈攻擊。古城原有7道城門,城門上建有重簷歇山式城樓,現存4座城門。這在川西北地區是罕見的。

松潘古城與“唐蕃大戰”(上)

松潘街道

奇特的是,西門(威遠門)竟然是建在古城西側的巍巍山頂,垂直出古城500米,獨當一面拱衛主城。這在我國現存古城中同樣是絕無僅有的。

松州始建於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劍南節度使李德裕在此籌邊時築“柔遠城”。明洪武十二年(1379)松州衛和潘州衛合併為松州衛,平羌將軍丁玉開始在此大規模修築松州古城,並在松州境內修築多處關隘城堡。這些關隘城堡,既是軍事要塞,也成為茶馬古道的通道,更是官府查驗茶引的關口。

古城牆下,有個賣松茸、菌菇的阿婆一直在跟遊客聊天,她身著古羌粗麻布長衫的,滿月般的臉,笑得彎彎的眉,看上去十分開心。我問她聽得懂漢語不?老人家點頭說曉得一些。她略一思索,竟一口氣說出七八個常用詞語,如“我”“你”“一”“二”“三”“茶”“絲綢”等。不過,阿婆將“茶”讀成“夾(jia二聲)”,將“我”讀成“日”、將“你”讀成“na”等。她還如數家珍地告訴大家,他們這一帶喝的茶,主要是從綿陽平武運過來的。

“平武的茶好喝咧,我們家出去放牧時就得帶上一壺。”阿婆身邊一個小夥子插嘴說。小夥子說他讀過幾年師範學校,對川茶文化有一定了解。我順便問小夥子知道絲綢之路嗎,他搖頭說不大清楚,但對四川邊茶的來龍去脈倒如數家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