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三姓不同行」客家的這句俗語和典故,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文化,總結出太多的處世哲學,一部分記載在史書傳記,另一部分則在古代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的鄉村口口相傳,為了方便傳播與繼承,勤勞聰穎的古代勞動人民把這些處世哲學歸納為俗語,其中客家文化中的“五人三姓不同行”隱藏著怎樣的典故,又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五人三姓不同行”客家的這句俗語和典故,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五人三姓不同行,最早的典故出在客家文化。唐開元時期,武舉考試雖比不上科舉那般廣泛的影響力,但也為讀書不成的寒門子弟,提供了另一條入朝為官的希望。家住開封府治下的李吉、李斌同族二人,雖闖過鄉試、州試兩大關,經舉薦前往長安博取最後功名,怎奈考試能人彙集,二人名落孫山!正當二人失意之極,準備返鄉之時,卻迎來這樣一個好消息:

“五人三姓不同行”客家的這句俗語和典故,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皇帝唐玄宗正兵制進行改革,出臺一系列的整軍措施,其中就包括在嶺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提高軍隊戰鬥力,擴張疆域。徵集落榜武舉子前往嶺南屯兵效力,凡前往嶺南效力的舉子可獲封火長、什長、百夫長不同軍職。雖然嶺南當時還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但大小是個官職,老家一窮二白的李吉、李斌,自然欣然前往。從長安前往嶺南之行路上,二人結識相同境遇三人,二人姓王,一人姓張,五人遂一同前行。

“五人三姓不同行”客家的這句俗語和典故,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行至荊州地界,忽然間電閃雷鳴,暴雨應聲而至,五人慌不擇路,不知不覺竟找到一處古遺蹟躲雨!遺蹟雖已破敗不堪,但從其故址可見,此處主人非同一般,五人四處搜尋乾柴,準備生火取暖之時,在一塊破爛的木牌匾之下發現一綢緞布袋,並繡字“景升”,打開一看,竟是一枚手掌大小的金印,印章赫然寫著:“荊州刺史劉”。劉景升何許人也,習武的他們雖然不知道,但金子確實實實在在的金子,五人表面約定把這枚金印換錢平分,憨厚老實的李姓二人,絲毫沒有看到二王與張姓男子的眼神交流。

“五人三姓不同行”客家的這句俗語和典故,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夜幕沉沉,五人逐漸睡下,午夜時分,來不及喊叫,兩把匕首就分別插進了李吉、李斌二人心臟,血液如注,眼看就活不成了,王、李三人連匕首都沒拔,匆忙離開,當然金印也別他們帶走!等李吉昏昏沉沉的醒來,身旁的李斌已經沒有氣息,胸口的陣陣疼痛讓他明白自己還活著,原來匕首先是刺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本《五覺拳》拳譜。草草的安葬了李斌,憤怒的李吉自然趕向嶺南,去找另外三人尋仇。可沒走兩天,就在郊外見到三具屍首,不是王、張三人又能是何人?後來趕至嶺南的李吉,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後人,作為他們的出行標準,後來“五人三姓不同行”的俗語逐漸傳開……

“五人三姓不同行”客家的這句俗語和典故,在警醒著我們什麼呢?

俗話說"親幫親,鄰幫鄰",在古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其實自古以來就是建立在親情,血緣關係之間的。五人出門打工,三姓就意味著必定有一人是外人,傾向另外兩姓任何一方,實力的天平就會傾斜,五人三姓這樣關係是很經不起突發情況考驗的!特別是在面臨金錢、災禍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彼此之間的傷害,目的當然是要保全自己的最大利益!延續到現在,雖然對我們的出行沒有多大影響,但合夥開公司、做生意等問題之上,還是有所警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