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语文的学习不能指望语文课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语文的学习不能指望语文课

李希贵校长

一个朋友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了一个故事:

某学校一个班的语文老师生病了,要请病假,病虽不重,但挺麻烦,至少得要几个月的时间脱岗治疗。校方批了老师的病假,但怎么安排这个班的语文课就让校长头疼了。

这个班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慢班”,学生基础较差,每次考试年级排名都是倒数。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工作任务也都比较满,再说也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班。多方斟酌之下,就让学校的一名副校长去这个班代课。

副校长并不是中文科班出身,没有上过语文课,硬着头皮到班上去上语文课,发现自己确实讲不了。怎么办呢?副校长干脆把语文课改成阅读讨论课。

他允许同学们带上家里的课外书,在课堂上阅读,并且组织同学们对所看的书进行发言讨论。你别说,这副校长的组织能力还是没的说,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同学们也其乐融融。

几个月后期末考试了,副校长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没想到成绩出来,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个班的期末成绩居然明显提升,尤其是语文成绩,排名年级第一。

这个成绩让这个学校的语文教师们非常尴尬。而可能更让人尴尬的是,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很多的朋友听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摇摇头表示无奈或是气愤,却很少有人去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这可能是因为,其实类似的事情早就发生过。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语文的学习不能指望语文课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校长,在他所著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有一篇就叫《没有老师的语文课》。讲的是 1991 年,他还在山东高密四中担任校长。学校因高一扩大规模,新扩出的两个班暂时没有语文教师。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让其它班的教师帮助这两个班的学生拟定自修计划,然后让学生们自修。自学课文太枯燥了,老师就把他们带到阅览室读书;有时候,阅览室忙不过来,就把图书馆的书借来,分到手上轮流阅读。

就这样接近一个学期,一直就这样“凑合”着。等语文教师调来了,这个学期也快结束了。谁知道,期末考试成绩公布,这两个无人上课的班级不仅基础知识水不比平行班差,而且阅读和作文成绩比平行班还略胜一筹。

没有语文教师教学的班级成绩反而高,不按照正常方式教学反而取得更好成效。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我们认为的符合专业标准的课堂,不但学生不喜欢听,连应付考试的功能也丧失了。

这两个故事当然都只是个例,值得学习借鉴,但不能盲目去效仿。不然,让所有语文老师都下岗,学生都自己去阅读去自学,这样就能学好语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而作为我们家长和孩子们,可能也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学校教育和老师的情况下,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开展语文的学习,如何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文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呢?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语文的学习不能指望语文课

怎么才算上好一堂语文课?

我们应该会很熟悉这样一个场景:

读小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妈妈问,今天的语文课学会了吗?学会了。生字会不会写呀?来,听写一遍。课文会不会读,读给我听听。老师要求背诵了吗?把它背出来。要是孩子还有问题,妈妈就板着脸,去,多读几遍,写几遍。等孩子都完成了,妈妈会说:ok,真不错。于是把课本一放,万事大吉。

是不是这样呀?事实上,这已经算是比较有耐心负责任的家长了。在中国,绝大部分家长在检查孩子有没有上好语文课采取的检验方式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样的做法学出来的语文,是狭隘的、局限的、死板的。一直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习课本上的课文,孩子的语文成绩不会好到哪里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先来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例子”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作为参考的做法、事情。

可是我们面对这些“例子”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把它们当作了语文学习的唯一任务和最终目标。我们满足于孩子对“例子”的认识和掌握,把它作为检验孩子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标准,长期以往,孩子只不过学会了几个“例子”而已。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呢,这些“例子”是编写的专家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里反复斟酌比较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本,充分考虑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各种认知和发展需求。它们有着极好的示范和参考的作用,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学习。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语文的学习不能指望语文课

怎么才算学好一篇课文?

所以,对具体的一篇语文课文要怎么学才好呢?

比如说低年级的孩子们学习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除了掌握基本的字词和朗读正音外,我们可以找关于鹅的一些儿歌,和孩子一起对比诵读,感受文字之美;我们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看真正的大白鹅,感受具体事物和文字的关联;有学养的家长可以和孩子讲一讲王羲之练书法写鹅字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把诗变成一幅画……

这样的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文就变得立体而感性了,不再是枯燥的字词释义,孩子们学起来更有兴趣了。更重要的是,这就把语文课给学“活”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更高年级的孩子。高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语文课文时,最好能展开联系阅读,比如学习《草船借箭》后,让孩子去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后,读一读《水浒》……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最好还能联系生活的实际去体验。以此,既能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不要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文本去看待。童年的阅读经验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算是上好了一堂语文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