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瞎养”到“科学养”,云南会泽的高原养殖小龙虾,游进大上海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1.7万多亩水田连片。种稻只管温饱;要脱贫还得想别的招。

村民老赵尝试带头养虾。养的小龙虾半年投了60万元,结果亏了40万元。

2017年,在上海市援滇干部的推动下,上海嘉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辉来到娜姑镇地头调研:田倒是适合养虾,之所以亏本,是因为既缺技术,又不了解市场。

周辉认为,对娜姑镇来说,小龙虾养殖是脱贫好产业,但“必须实现从‘瞎养’到科学’养虾’的转变”。上海嘉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专门牵头成立曲靖沪滇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虾苗投放、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还派娜姑镇小龙虾养殖基地负责人余顺波前往湖北潜江考察小龙虾养殖。

3月底签协议、投虾苗,4月下旬虾苗投放完毕,60多天后,小龙虾收购开始。7月以来,会泽县娜姑镇的露天小龙虾分拣中心每天都会迎来养虾的群众。“运进来的是虾,拿回去的是钱。我们和村民都是现金交易。”余顺波说,“只要参加这个项目的都已经脱贫了。”这段时间,分拣中心每天成交额八九千元,高峰时一天支出超过两万元。而这些全成了当地群众兜里的收入。不到仨月,娜姑镇参与小龙虾养殖项目的217户农户已迅速脱贫。

养的人多了,卖不出去滞销或者跌价咋办?公司与养殖户签署保底收购合同,遇上市场不景气时,承诺以40元一公斤的价格保底收购,远高于一公斤24元的养殖成本,切实保证贫困养殖户利益。

会泽养虾,嘉燕收虾,沪上卖虾。科学、规范养殖出来的小龙虾告别了“家门口的生意”,“标准化”的山泉水小龙虾走入了大上海。“市场不缺小龙虾,但是缺好山好水孕育的好虾。”周辉说。

如今,与南京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养殖和繁育技术进一步规范。同时更专注市场品牌建设开发,研发简易的小龙虾配料设备和食用料包,需要进一步开发周边土地,尤其是山坡荒地,这就带动了第一产业;榨油剩下的菜籽渣经过加工可以作为龙虾饲料,这又发展了第二产业;通过不断延长小龙虾产业链,能够持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周辉认为,云南的山川气候造就了高原特色农业,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欠缺品牌意识,优质迟迟没有换来优价。上海企业入滇,有助于云南的优质农产品与上海的需求直接对接,从而实现了产品的优质优价。“未来还要实现优质产品向知名品牌的提升,逐渐树立‘云品’的过硬品牌。”

上海是小龙虾的消费大市,旺季每天的需求量在70万斤左右,绝大部分虾源来自江苏和湖南湖北。

今年,上海首次在外省市建立专供的小龙虾示范基地,提供虾苗、输出技术、集中收购。首批500亩基地落户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预计可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到今年6月就可以上市20万斤小龙虾。

从“瞎养”到“科学养”,云南会泽的高原养殖小龙虾,游进大上海


上午,4万斤虾苗被陆续投放进会泽县白雾村的240亩小龙虾示范养殖基地。这里地处伊犁河下游,水质优良,温度在25度左右,适宜繁殖,对小龙虾生长十分有利。

养殖基地首期建设规模500亩,白雾村占一半,其余主要分布在石咀村、落里村,均为国家级贫困村。

据介绍,会泽县平均海拔2100米,这也是小龙虾首次在高原地区进行养殖。农技人员把土著虾和平原虾苗以一比三的比例进行投放,来提高虾苗的适应性 确保存活率。

从“瞎养”到“科学养”,云南会泽的高原养殖小龙虾,游进大上海


据了解,会泽县位于滇东南,生活着25个民族。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由于耕种不保收的沼泽地、水淹田有3500亩,占耕地面积的近15%,原本几乎无法开发利用。

通过养殖小龙虾,年用工2000人次左右,其中优先选择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预计项目可带动农户增收23万余元,惠及农户4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17户。

从“瞎养”到“科学养”,云南会泽的高原养殖小龙虾,游进大上海


所有高原小龙虾将按收购合同,以保底价每斤20元向农民收购,全部进入上海最大的小龙虾一级批发市场嘉燕市场销售。

项目也被列为上海援滇干部的沪滇扶贫项目,通过帮扶小龙虾订单式养殖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基地的成功示范,带动周边的养殖户加入,整合资源,形成稳健的产业支柱,带动乡村综合体产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