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战国七雄的竞争中,强弱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变化之中。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是魏国,战国中期实力较强的是齐国,到了后期,秦国成了实力最强的国家。在魏、齐、秦这三个的强弱切换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1、 魏国与齐国的强弱切换

魏国得益于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在李悝的主持下,开展变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的力量,提高平民生产与打倒的积极性;在吴起的主持下,在军事领域开始变革,完善了军功制,建立了“武卒制”。这些措施开创了战国变法之先河,使魏国的国内实力快速发展。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此外,魏文侯的外交策略也很有眼光,他把赵国与韩国视为盟友,而着力攻击秦国与中山国,最后收回了河西之地,占领了整个中山国。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当政期间,魏国的国力到了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在内政上,惠王把国都东迁到大梁。这一举动是把中原地区当作了发展重点,却引起了其他国家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时,魏国的西部地区力量削弱,导致秦国再度东进。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魏惠王对于外交上也没有了其祖父的英明,跟赵国与韩国的战争不断。

魏国与齐国的强弱切换就与这些战争很有关系。

魏国曾经与赵国发生大战,于是魏国国力强大,很快就攻入了赵国国都邯郸城。之后,又攻击韩国的南梁,让韩国陷入危机。然而这两次战争都没有让魏国尝到胜利的果实,而是体味了一番失败的苦涩。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原因就在于东方的齐国正在强盛起来。此时的齐王正是齐威王,他以邹忌为相,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文治武功非常顺利。自从魏国把国都迁移到大梁以后,齐国感受到了中原争霸的压力。所以,当魏国占领邯郸城时,齐王派兵,以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打败了魏军;当魏国攻击韩国时,齐军又以攻魏求韩之计,在马陵打败了魏军。这两次大战,让魏国军力损失近20万。从此魏国的实力削弱了,而且因为有赵韩两国南北掣肘,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秦军的东进,魏国就把实力第一的宝座让给了齐国。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2、 齐国与秦国的强弱切换

齐国与秦国,一个位于东方,一个位于西方,在战国中期一度实力并驾齐驱。这给中间地带的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与楚国带来威胁。于是这些中间国家中开展了“合纵”。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开始是联合起来攻占秦国,齐国也参与了。但齐国因为没有当上“纵长”,觉得没有面子,就退出了联盟。剩下的国家各怀鬼胎,就早早地散伙了。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后来各国联合秦国攻打齐国。当时齐国占领了宋国,吃得太好了,大家一致不满意,所以形成针对齐国的“合纵”。秦军出力很多,燕国出力最大,大家把齐国打败了。燕国还几乎占领了齐国全境。

经此一败,齐国再也没有振作起来,而秦国的实力就形成了一枝独秀的情形。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齐国的衰弱还有其内政外交上的原因。

齐国的王室是田氏篡夺自姜氏,为了在思想上建立合法性,所以在国内倡导黄老之说。原因在于田氏为黄帝之后,姜氏为炎帝之后,以黄代炎似乎顺应天命;而老子是陈国人,也田氏先祖是同乡。经过黄老学说的宣讲,齐国渐渐走向独身自好,不参与中原争霸。此外,该国土地较少,人民大多以商业为生,对于卖命求荣的事比较抵触。而且宗族的力量十分强大,达到了与公室分庭抗礼的程度。像公子田文,就曾经与各国联军一起攻击齐国,其目的也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封地。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而秦国在新法之路上稳步前进,中央的集权度越来越高,宗族的势力受到压制;另外,采取军功制度与奖励耕战,全国的力量都被组织起来。这样一来,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加。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此外,秦国的外交政策没有犯过大错,先有张仪采取连横之策;后有范雎采用“远交近攻”之计,所以在对外战争上,总体上有的放矢,没有犯过大的错误。

战国七雄之强国更迭:魏、齐切换于战争;齐、秦切换于内政

所以从战国各个阶段的强国替换来看,内政上要有好的制度实现力量的不断积累;外交上要有明确的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