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面對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的新時代使命,浦東新區如何成為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源頭,區域內城市如何發揮優勢攜手合作?在10月24—25日舉行的第六屆上海院士專家峰會上,來自三省一市的20餘位院士專家開啟了一場關於創新思想的頭腦風暴,為長三角城市群協同創新開拓思路。
本屆峰會以“新時代使命,長三角協同創新再出發”為主題,由中科院學部工作局、中科院上海分院、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浦東新區科協主辦,中科院院士上海浦東活動中心、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上海市科協主席、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擔任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國強擔任主持人。會前,中科院學部工作局局長李婷,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馮偉,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馬興發,浦東新區常務副區長姬兆亮會見了來自長三角的嘉賓。
此外,在本次峰會中,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中科院院士上海浦東活動中心等單位共同發起的“海上院士講壇”正式啟動。“海上院士講壇”融合專家智力資源和長三角的產業資源,推動產學研用有效對接和互動,並圍繞上海“五個中心”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面臨的重要產業規劃和重大科技問題,服務政府決策和產業創新。
“海上院士講壇”啟動儀式
10月24日和25日,峰會還舉行了3個專題分會場論壇。分論壇選取了集成電路和生命科學這兩項在長三角區域有較強科研實力和合作基礎的前沿產業,以及“科技創新與科技轉化”主題。
以下為論壇實錄:
論壇現場
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凱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凱先講到,上海院士專家峰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於2013年發起,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五年來上海院士專家峰會圍繞“新技術與科創中心”、“重塑浦東創新發展新動力”等主題,為科技創新推進戰略產業發展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本次峰會以“新時代使命,長三角協同創新再出發”為主題,這個主題順應了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未來趨勢。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區域的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重要,國際的競爭越來越依託於區域的競爭力。而科技實力正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上海正在按照國家的部署,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同時,也肩負著面向世界、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重任。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承載體。探索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是實現這個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目標。區域攜手合作是大勢所趨。
浦東,是開放的浦東,是創新的浦東。作為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核心功能承載區的浦東新區,更有責任在長三角創新一體化中間承擔重要的使命。
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 馮偉
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馮偉講到,本屆上海院士專家峰會將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院士專家齊聚在一起,圍繞“新時代使命,長三角協同創新再出發”這個主題進行深度交流。這不僅是一場思維交流碰撞智慧火花,助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思想盛宴,也將給浦東乃至上海參與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帶來有益的啟示。
長三角一體化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速長三角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代表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部署;在我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藉助峰會這個平臺,各位院士專家的真知灼見將對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圈,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構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優勢發揮重要的作用。
當前,按照中央要求和上海市統一部署,浦東正積極投身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實踐,重點加強六個對接,包括加強規劃對接、改革對接、創新對接、基礎設施對接、產業對接和民生對接。其中,在科技創新領域,重點積極推動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互動發展,推動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超算中心等大型科學設施實現長三角協同作用,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圈在長三角通用通兌,積極探索設立長三角全球科創產業併購基金,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長三角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浦東作為國家戰略的集中承載地,將努力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發展重要作用。 他表示,希望各位院士專家繼續關心浦東開放開發,開展前瞻性、針對性、戰略性的研究,積極為浦東推進科創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更多更高質量的意見建議。
主旨演講: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王建宇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介紹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在長三角的協同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他講到,長三角地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會合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務院多次對長三角的發展作出重要批示。2018年1月,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專門組建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2008年9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
首先,就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而言,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裡多次指示長三角發展的情況,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的理念,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加強創新體系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導向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構建協同創新的格局,培養壯大創新的主體,共建創新的平臺。
根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要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的框架,基本建立更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進一步將長三角建設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從七個重點領域共同形成一批項目。在未來兩年,長三角合作會進入一個實質性的階段。
另外,從科技角度來看長三角地區的現狀和挑戰。長三角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闊、交通便利、擁有發達的交通圈。以上海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三小時經濟圈,這裡是我國經濟最開放,資本和人力資源最有活力的地區。
從專利來看,長三角地區的專利授權量非常高,專利的授權量佔全國同期的40%以上。長三角地區不但申請多,而且質量比較高。但專利的許可佔同期專利授權量的比例不足1%。
從企業來說,長三角地區有很多國有企業,同時也是全國民營企業最多的地區。但總體上,長三角地區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很不足。驅動創新產業轉型有很大範圍有待提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與不足並存,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定價和利益分配體系,勞動力要素還需進一步提升,創新資源分佈不均。
上海分院作為中科院的派出機構,負責聯繫中科院在滬、浙、閩區域的研究所。上海分院以上海科創中心為核心,以浙江科技成果轉化網絡建設為基石,參與長三角協同網絡。上海分院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在張江建設具有世界制高點的科研基地,幫助浙江中小型的企業升級換代,幫助福建進行成果轉化,讓福建的GDP達到更高的水平。他講到,上海科創中心成立以後,打破了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提升了創新要素的流動概率,提高了上海作為科技創新高地的輻射影響力,讓上海的創新力量集中在浦東這塊科創高地上。
上海分院參與了上海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的任務,第一,籌建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第二,上海分院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充當了主力軍作用。第三,參與創新單元與重大科技計劃。第四,參加建設協同創新網絡、長三角地區的協同發展問題。
最後,他談到要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協同創新體系。大科學裝置不是屬於某一個單位的,而是要共同使用。第二,要打造科技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體系,包括硬件平臺、軟件平臺,要想辦法把三省一市的平臺融合起來,為三省一市甚至全國進行服務。第三,打造科技人才引進與教育培訓協同創新體系,人才是創新的根本,長三角地區應該協同起來,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千萬不要相互挖人。最後,打造產業技術轉化協同創新體系,最終目的是產業轉移。這不單單是科研院所的事,需要科研院所真正和企業緊密合作起來,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他講到,相信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長三角企業會更多地跟中科院合作,更多地受益於科技的進步。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 楊桂山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楊桂山介紹了中科院作為國家的戰略科學力量如何融合江蘇地方創新體系發展。他首先談到江蘇的戰略需求。江蘇率先在全國提出到2020年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形成若干重點產業進入到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從科技綜合實力提升、制度創新能力增強、創新創業生態優化和科技創新體系協同高效發展等方面來加快創新型省份的建設。
他講到,江蘇創新發展的技術條件具有一定的優勢。科研機構眾多、高校雲集、科技基礎設施密集、聚集大科學裝置。正在開建未來網絡實驗設施,今年要開工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產業基礎雄厚,產業科技活躍,2017年研發投入佔GDP比重2.69%,企業研發投入超過8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2.4件,高新技術企業超1.3萬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
他繼而談到江蘇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江蘇在新一輪國家科技佈局中面臨落後局面。在國家全面啟動的八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包括京津冀、四川、安徽、上海、廣東等,但沒有江蘇,也沒有南京。江蘇的科創資源豐富,但實力不強,與產業的聯繫不太緊密,尤其是重大科學技術設施。另外,科創資源空間分佈分散,沒有像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那樣的集聚區。此外,科技資源與地方經濟結合不緊密。江蘇的產業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產業與科技兩張皮。江蘇優勢學科與產業匹配度差,江蘇有4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但40%左右與省內產業發展沒有直接技術關聯。全國有167個工學類的一級重點學科,江蘇只有17個。“十二五”以來,江蘇省企業牽頭完成的國家級的獲獎成果85項,但與省內高校院所合作的只有11個項。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南京分院將支持南京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共同支持南京麒麟科技城,統籌謀劃實驗室的建設,為未來的國家實驗室建設提供支撐;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形成新型科教創產融合發展的聯合體;建設完善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江蘇中心,希望江蘇中心建設成多功能,按市場化、規範化運營的科技服務網絡,集聚中科院在江蘇的創新資源,為企業、政府、社會提供科技服務;建設在線的成果轉移轉化平臺,以市場化模式更好更快推進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在江蘇落地。
最後,他談到對長三角科創一體化的看法,長三角擔負著引領、帶動長江經濟帶和高質量發展的重任。長三角科技資源集聚,最有條件形成支撐長三角更高質量發展創新的力量。因此,要發揮上海科創中心和張江綜合性科學中心原始創新策源地的輻射作用。在發揮上海創新策源地輻射帶動基礎上,發揮江蘇、浙江、安徽產業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形成創新鏈合理分工。合力打造以上海為核心節點,連接杭州灣、揚子江、皖江三大城市群的科創走廊,形成集聚示範的效應。建立科技人才互通共享機制,消除跨區域人才的醫療、社保、養老等等方面流動障礙,真正實現長三角科技創新體系的一體化融合發展,支撐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
華東師範大學地球科學學部副主任、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 杜德斌
華東師範大學地球科學學部副主任、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杜德斌主要介紹了上海建設全國科創中心以及長三角聯動發展的問題。
杜德斌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關於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這個意見對整個上海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上海推出《意見》以後,緊跟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裡面的一句話“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因為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加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客觀上也需要多個高級別的科技創新中心來引領未來百年的發展,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有能力有條件肩負起這一國家使命。
杜德斌認為,要形成一個全球技術創新中心需要有四個要素,第一是當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有技術和開發新技術能力的人才;第二是能提供經濟穩定的企業和跨國公司;第三是人們創辦風投企業的熱情,第四是能使好點子成功進入市場的風險資本可獲得性。
對於上海如何城市創新,杜德斌認為,上海缺少優秀民營企業,上海的實體經濟很大程度依賴外資,且上海缺少崇尚冒險、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他表示,上海應該要強化內生,培育創新引擎。內生就是基於本地的,一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主要來自於內生的創新引擎企業。上海要培育自己的創新引擎企業,必須改變注重招商引資,不注重培育本土企業的發展模式。培育本土引擎企業要從播種育苗開始,從小微企業抓起,給小微企業足夠成長空間,給民營企業更多的陽光和雨露。
另外,要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因為實體經濟始終是一個國家和地方經濟繁榮的基石,科技創新發展的根本是要推動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發展,上海要依託產業鏈的佈局方式,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夯實科技創新的產業基礎。但也不能忘了傳統產業,傳統產業一定程度上比新興產業更重要,傳統產生的發展也需要科技創新。
當談到上海如何與長三角聯動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杜德斌認為,上海最大的優勢就是區位優勢。跟京津冀地區相比,北京周邊地區是貧困地帶,而上海周邊地區是長三角,都是科技創新實力非常雄厚的區域。而且長三角城市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密切,從最初的幾個城市發展到現在。從整體發展來講長三角的發展是好事。但從上海自身的發展來看,應該感到有很大的壓力。因此以長三角為整體,建設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可行的。
第一分論壇:2018年上海院士專家峰會——長三角協同發展之科技創新與科技轉化
24日上午的“長三角協同發展之科技創新與科技轉化”論壇由褚君浩院士主持。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教授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趙振堂分別介紹了合肥市科技創新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情況,以及長三角的科研佈局和上海光源的創新推動作用。3位院士專家還與長三角的企業家、研究機構負責人圍繞科技創新創業等話題展開合作對話。
主旨演講: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安徽大學校長
匡光力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分三個方面介紹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方面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主要核心內容,第二方面是中科院合肥研究的主要科研進展,第三方面是合肥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進行的探索。
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主要核心內容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包含了三類活動,第一類是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第二類是以標準化為主導的技術創新,第三類是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在上海和合肥,國家佈局了幾個重大的科學工程,用以支持我國原始創新。利用這些原始創新,就可以開展技術公關,產生更多的科學技術成果,希望這些成果能得到有效轉化,促進經濟發展。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是要面向信息、能源、環境、健康四大研究領域,核心建設內容是國家大科學裝置集群,以及圍繞核心建設的科研機構、大學研發團隊等科技研發圈,外圍是由科技成果帶動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主要科研進展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圍繞科學研究中心主要在以下四個領域開展工作:
首先是材料領域, 材料是各個新技術發展的基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強磁場下的信息技術研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進展,這些是合肥地區的科學家和上海地區的科學家共同合作的結果。比如黑磷,黑磷有可能可以替代硅。硅是現在電子材料的技術,但是黑磷比硅更加節能、迅速;比如超導,超導是未來節能,是未來新一代技術裝備非常重要的材料,超導的機理研究在國際材料物理學界開展得非常多,強磁場就是開展這方面研究非常重要的平臺。
其次是能源研究領域,主要是核聚變能的研究,EAST做出了重大的工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每年國際聚變能大會,EAST都要報告當年的成果。在聚變堆國際頂尖雜誌上,每年都在封面報道當年的中國成就。在聚變工程技術方面,通過國際合作,EAST項目建設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在超導、低溫控制等領域都有重要的建設成果。
第三是環境研究領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利用光學手段做大氣環境汙染檢測,從地面到高空研發了一系列技術產品,目前我國空氣環境汙染的主要檢測手段來自於合肥。合肥正在和上海八院緊密合作,已經有四個相關的測量系統在衛星上工作,可以檢測到全球各地的大氣環境情況,承擔了八個研發任務。
第四是健康研究領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分子層面開展了研究工作,希望找到一些疾病機理在分子層面的問題,主要是在細胞層面利用強磁場條件開展研究工作。磁場有可能能夠抑制癌症的增長,因此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工作。去年發現強磁場對癌細胞中間的紡錘體有調控的作用,效應非常明顯,如果有這樣的調控,癌細胞的分裂就會受到抑制,給抗癌專家們找到攻克癌症的重要啟示。
三、合肥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進行的探索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科研機構原創科技成果供給不足。提供的轉移轉化源頭還不夠,這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行過程中面臨的一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區域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渠道不暢通。即使有成果,也很難跟企業見面。第三個問題是部分企業的創新意願、能力及動力不強。
總的來看,一是建設張江和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充分發揮其作用,將有利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二是長三角擁有科技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經濟優勢和交通優勢,加強區域合作共享科技資源,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將大有可為。三是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的四年實踐經驗表明,科技成果專業轉化平臺的企業化運作可能更加有效。四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作為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的核心單位之一,希望為長三角地區的創新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趙振堂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趙振堂做了題為“大科學裝置集群支撐長三角科技協同發展”的演講,介紹了大科學裝置在科技創新當中的協同作用以及長三角的現狀。
趙振堂認為,二戰以前的科學都是小科學,二戰以後就變成了大科學,就有了大科學裝置。國家一般分三類,一類是專用裝置,是在特定的學科領域裡面為達到特定的技術目標來做的專用裝置,還有一類是公共性或者是平臺性的大科學裝置,是多學科領域,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甚至為產業研究做支撐做服務的。
趙振堂表示,長三角地區是全國具備雄厚科教資源最突出的一個地區,大概20%以上的資源都集中在這裡,其高校有422所,中科院的研究機構19個,其科研機構482個,兩院院士350餘人,已經初步形成了強大的科技基礎集群。現在國家的大科學裝置,建成和在建的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4個,國際合作研究實驗室12家。
他簡單介紹了按照上海光源的成果解決問題的水平和層次。一個是科學院每年對重大成果重要成果進行統計,從2012年到現在,上海光源每次都是佔的比例比較大的,大概在35%到40%。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還有國外科學進展的突破都佔相當的比例,大科學裝置加上科學家新思想能夠實際解決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
目前整個上海光源支撐科學家研究的情況,國家支持上海光源做繼續建設,上海光源站工程建設第一次只能建7條到10條,後續在建設的是16條。現在建築都已經建好了,設備在加工建造。除了這個以外對光源的性能也有了改造,增加了用戶輔助實驗的能力,特別是實驗室還有技術支撐實驗室。這使得物質科學、生命、環境產業能源研究都能有很好的服務。
最後,他談到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將在長三角地區相繼建成,相信這個地區將會成為國家大科學裝置最集聚、最集中、水平高端的裝置區域。而且建成裝置不是目的,還要高水平地運行和服務用戶。各類科研人才、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並且和大裝置混合在一起,這對培養人才、發揮裝置的作用意義重大,有利於形成區域性、高水平、綜合性科學中心。
第二分論壇:2018年上海院士專家峰會——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探索
10月25日上午,“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探索”分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廳舉行,圍繞集成電路產業展開探討。出席論壇的有中科院院士鄒世昌,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張衛,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宇航等院士、專家,會議由上海市半導體公共研發平臺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總經理丁輝文主持。
主旨演講: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特聘組教授、國家重大專項02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總師 張衛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特聘組教授、國家重大專項02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總師張衛作了題為“集成電路創新發展模式思考”的報告。報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集成電路在過去的六十年裡有哪些創新的技術,第二部分是就海外集成電路創新發展的模式提出哪些借鑑的地方,第三部分是介紹我國集成電路創新中心,以及結束語。
他表示,集成電路的創新需要政府有序的引導,才能聚集全產業鏈的力量,共建一個開放共性技術的研發平臺,才能培育出符合產業和市場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這需要政府長期、持續、穩定的投入,同時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而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協同發展,有利於形成新的產業經濟增長極和新的市場發展空間,也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自主可控、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的董事長 趙宇航
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的董事長趙宇航以“共同構建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生態”為題發表了報告。他通過兩個案例,分析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產業集群的成功模式,介紹了一個創新耦合系統的新體系,並用這種系統描繪了長三角地區如何共同發展的藍圖並指出了三個探索方向。
他提到了幾點思考,第一點是EUV,EUV已經不單單是一臺設備的問題,而是代表著下一代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將來在國際上的地位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二點,是否可以基於國產裝備來探索建立一些大規模的集成電路生產IDM的產業模式,來豐富我國集成電路的產業形態,搶佔一些重大的芯片產品的國際市場。第三點是要建立能夠支撐創新生態發展的基礎學科的研究,期待能夠支持建立若干個完全非盈利性的基礎學科的應用研究機構,為形成半導體產業,為顛覆性的創新技術打好一個理論基礎。
圓桌討論環節
圓桌討論環節由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張衛主持。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秘書長秦舒、浙江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光磊、合肥芯火平臺主任、安徽大學教授吳秀龍、上海集成電路協會高級顧問蔣守雷;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曹煉生等專家參與討論。
第三分論壇:2018年上海院士專家峰會——協同創新築夢長三角生命科學藍圖
10月25日下午,以“協同創新 築夢長三角生命科學藍圖”為主題的分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本次論壇由中科院院士上海浦東活動中心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承辦,分會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出席分論壇的嘉賓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凱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張江管理局副局長張丁發,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經濟發展處副處長楊偉民,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協會新藥研發專委會主任沈競康,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成,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馬璟,藥明康德新藥開發公司國內新藥研發服務部執行主任錢文遠,再鼎醫藥(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醫學官黑永疆,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馮輝,禮來亞洲基金管理合夥人陳飛等。
致辭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張江管理局副局長張丁發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張江管理局副局長張丁發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各省市將生物醫藥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目前我國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道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創新能力和國際交流水平較高,形成了以上海為核心,江蘇、浙江為兩翼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其中,上海集聚了世界前十強的藥企,研發優勢凸顯。今年來重磅成果不斷湧現,已經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研發創新的領頭羊。隨著一批醫藥巨頭聚焦張江,標誌著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江蘇是生物醫藥成長性較好,活躍度較高的地區之一,生物醫藥產值位居全國前列。浙江省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杭州,培育了多家本土優秀醫藥企業,發展潛力巨大。
最後,他表示,希望浦東新區生物醫藥行業協會一如既往發揮橋樑紐帶和服務職能,推動浦東與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生物醫藥做大做強。
專題報告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凱先在專題報告中介紹了目前新藥研發的前沿動向和我國的發展態勢。他指出,生命技術、生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引領藥物的研究出現新的蓬勃發展的前沿,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藥物設計的能力,提升精準度。
陳凱先表示,通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努力,特別是在國家宏觀大政策的鼓勵下,我們的藥物研發的能力出現了新的面貌,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我國正處於由模仿創新努力向原始創新的轉變期;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創新項目和資本融合加快,資本市場的介入成為藥物研究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同時,應當認真思考我國藥物創新體系的新定位和新任務,從單純的出新藥,擴展到能夠出新概念、新策略、新技術、新方法;加強基礎研究以及多學科、多種技術方法的交匯融合;重視天然和合成小分子的挖掘和研究,當好創新跨越的排頭兵。
陳凱先強調,我國應加強創新體系和資源平臺的建設,推動中藥現代化、國產藥物國際化、醫藥行業產業化。要認清形勢,主動擔當,提高認識,要從出新藥到出好藥。改革機制、考核指標,激勵機制都要有所改變,打破慣性思維,敢為人先,思考如何面向科技前沿,加強學科的交叉。
專題報告二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在報告中介紹,張江園區從92年建園以來,一直以推動產業創新,孵化創新創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自己最根本的目標和任務,符合這次論壇“協同創新,築夢長三角的生物產業發展”的主題。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區過去以及未來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企業、科學家們的支持。
她認為,從生命科學的角度涵蓋張江園區整個產業的發展更為精準。張江一直努力建設最完善的創新生態,她用到四個‘匯聚’:匯聚最前沿的科研機構,匯聚創新創業的力量,匯聚最強勁的金融資本的交易力量,匯聚最有效的服務體系。此外,張江將重點發展兩大產業,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打造創新創業的高地;研發模式從原來更多的小範圍協同創新向更大範圍的協同創新作轉變。未來的創新不僅是張江的創新,而是整個長三角協同創新。
最後,樓琦談到張江集團適應張江科學城的建設,主動擔當,對產業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和發展的規劃,未來整個張江產業的發展將是協同發展的態勢,將是技術創新的源頭。與此同時,她也希望張江能夠鏈接全球資源,尤其是歐美髮達國家的資源,通過組織使企業及行業界人士一起在張江看到並抓住全球的機會。
分論壇主持人: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剛
文字整理:李雪嫣、張艦月、李雨琪、周方鉑、瞿丹怡、許繽心、謝瑛鐳(實習生)
攝影:趙竟皓、金偉良
統籌:李雪嫣、周方鉑、許繽心
閱讀更多 陸家嘴金融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