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城市空間布局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重構城市空間佈局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

  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從今天起,《新金牛》將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道,主要聚焦改革開放40年來金牛區在城市升級、產業升級、社會治理、創新開放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講好改革故事,凝聚發展力量。

  報道背景

  規劃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改革開放以來,金牛區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經歷了雜亂無章、地塊規劃、片區規劃到整體規劃的發展歷程,尤其近年來更是高位對標世界城市規劃理念,精準繪製中優提質發展藍圖,以中優戰略引領轉型、以規劃力量提升能級,金牛的大氣之美與靈動之美,金牛的城市便利與宜居宜業,正在一一呈現。

  重塑總體發展定位

  科學構築中優提質的城市成長座標

  金牛歷來文化資源豐富,從秦開蜀道置金牛,到建國後的“鐵半城”,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產業基礎堅實,依託火車站便利交通形成的大市場、大流通、大商貿,曾創造了“西部第一區”的輝煌;生態本底良好,擁有天回山、鳳凰山“兩山作屏”,府河、沙河等“八水潤城”,環城生態區“三楔鑲綠”。但傳統的“攤大餅”式發展和粗放的規模化擴張,導致金牛存在著規劃佈局散亂、城市功能不強,產業層次不高、極核作用不顯等問題。

  40年改革歷程,金牛看到了整體規劃的重要性。2018年,金牛確立了新的總體發展定位。以“科貿金牛·文化北城”為形象定位,凸顯“蜀門印象、交子故里,絲路通衢、軌道樞紐,創新高地、科貿之都”的區域形象。規劃確立了“建設中西部綜合實力領先城區”的目標定位,形成了“一個定位、五區支撐”的目標體系。而作為承接“五中心一樞紐”城市職能的重要擔當,金牛規劃確立了“現代商貿與商務、科技研發與總部、都市文創與旅遊、軌道樞紐與門戶”的功能定位,以此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

  築廊強軸,是金牛規劃重構以線串面的城市發展新格局的一次重要決定,金牛統籌把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繫,立足資源稟賦、針對現狀問題,確立了“軸線引領、廊道帶動、極核支撐、組團發展”的規劃思路。

  “兩軸引領”拉開城市發展骨架。兩軸,指的是人民北路城市發展功能軸和金牛大道天府文化景觀軸。它們如同經緯線一般,拉開了金牛發展的骨架,引領著一個新格局的開端。

  上世紀五十年代,成都火車北站落成。依託火車站便利的交通形成了大市場、大流通、大商貿,金牛因此有著“西部第一區”的美譽。但火車站的落成,也限制了金牛向北進一步發展的步伐。而在最新一輪的城市規劃中,“人民北路城市發展功能軸”的概念橫空出現,它以展現城市職能和國際形象為目標,突出“南北貫通、亮山見水”,打造南連天府錦城、北接北改區域,高端總部集聚、多元功能複合,帶動北改區域和成德綿創新經濟帶協同發展的城市經濟主軸。未來,金牛將在人民北路城市發展功能軸上,用地上、地下立體的交通及商業把原先的“阻點”變為“亮點”,用現代商貿和大型城市綜合體取代過去的各類專業批發市場,承接人民南路的城市商貿與經濟功能,將成都的經濟“主動脈”延伸至德陽、綿陽一線,從而實現人民北路大動脈的打通。

  不同於人民北路城市發展功能軸的豪邁,金牛大道天府文化景觀軸的發展脈絡更為細膩,似景觀軸上川西建築中的優美線條,更有綠色掩映下猶抱琵笆半遮面的神韻。它的使命,就是以展示天府文化和城市風貌為目標,突出“文化珠鏈、公園簇群”,打造體現金牛歷史印記、展示川西文化特色、承載天府文化記憶、帶動西控區域協同發展的城市人文走廊。

  依照最新規劃設計,金牛大道天府文化景觀軸同樣連接天府錦城,一路串起了省文化館、區圖書館、奧林體育場等文化設施,串起了金牛賓館、易園園林博物館、大千故居、影視學院等文化資源,“臨摹”出古典與現代結合的氣質;串起了無裡創意、一品天下、茶店子東西正街等特色街區,加上全新打造的新金牛公園城市公共中心和金牛壩特色文化聚落“兩大核心節點”,形成以典雅老城、活力茶花、宜居國賓“三個主題段落”為特色的“金牛文化景觀展示廊道”,金牛的秀美得以呈現。

  “兩廊帶動”提升城市建設品質。以往,城市都是以經濟發展為先,更多把功能與交通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動脈”。如今,金牛的新一輪規劃,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更加註重市民的感受,讓市民更有獲得感。新規劃通過兩條生態慢行廊道的打造,串聯起了金牛的人文空間、生態綠地、濱水岸線,讓城市品質得到提升,城市氣質得以內化,讓金牛更加宜居宜業。這兩條廊道,一條是彰顯都市山水文化的金牛活力綠廊,一條是世界級的宜居濱水廊道錦江生態綠廊。

重構城市空間佈局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一核輻射”提升城市能級

  “三城支撐”提升產業層次

  金牛道是整個成都南北交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主通道。改革開放初期,圍繞火車北站發展起來的批發市場,使金牛區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各種百貨市場和專業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最多時達108個,佔地超3平方公里,比如聲名遠播的荷花池市場。大宗物資日夜聚散,為成都乃至西南地區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資保證。同樣,在那段時間,金牛區的特徵是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這一特徵在改革開放初期表現出明顯優勢,金牛的產業發展在成都區(市)縣中獨領風騷,鄉鎮企業發展連續十一年為全省之冠。但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及成都向東向南發展戰略的實施,金牛區的形態、業態也逐步相對落後。

  近年來,金牛區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力,結合現代城市產業發展需要,提出“一核輻射”提升城市能級、“三城支撐”提升產業層次的發展思路。這是怎樣一張宏偉藍圖?

  “一核”就是人北中央商務區。它以火車站綜合樞紐擴能改造為契機,突出強化鐵路樞紐的極化聚合功能,高端引入現代商貿、現代金融、商務服務等新興業態,拓展規劃站南、站北共6.2平方公里區域,形成“兩江環抱、河城共融”的獨特產城空間,打造國際領先的TOD“樞紐型商業商務中心”。

  “三城”則是環交大智慧城、國賓高科新城和北部新城。環交大智慧城將突出交大智慧谷“一谷”引領,帶動茶花智慧商務區協同發展;結合諸葛廟、老會展舊城改造,以錦江綠道鏈接青創島,打造“24小時不間斷的雙創集聚高地、智慧商務中心”;強化校區、園區、社區的有機聯繫,形成全國一流的以雙創為特色的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國賓高科新城則突出“文化 科技”協同,堅持產、城、人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國賓高科片區產業層次、城市形態和功能品質,推動傳統工業園區向高科技新城轉型,吸引高端產業集聚;推動城中村向高品質社區轉變,吸引高端人才入住,著力打造職住平衡、產城融合的“新經濟產業新區、高品質生活社區”。北部新城堅持“產業帶動”,強化國際商貿城、中鐵軌道交通產業園、西部地理信息產業園“一城兩園”輻射帶動作用;堅持“生態融城”,依託環城生態區錦城綠道,打造藍綠交融、功能複合的城北生態綠肺;堅持“文體驅動”,依託成都鳳凰山體育中心、成都露天音樂公園等大型文體設施,推動區域加快發展,打造以科技服務引領、現代商貿支撐、文體功能驅動的城北副中心。

  翻看《不忘初心,將改革進行到底》——紀念成都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創作展示活動攝影作品集,一組荷花池的老照片映入眼簾。在改革開放之初,荷花池經濟活躍,成為四川乃至全國的經濟地標。改革開放40年,金牛厚積薄發,曾經熙熙攘攘的人群進入了現代化的寫字樓,一個個大吼甩賣的個體經營戶成為了線上線下經營聯動的現代企業,而一片片各類老舊市場也隨著棚戶區改造步伐的加快,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取代它們的是一個個功能更為完善、配置更為高端的城市綜合體……金牛,在改革中砥礪前行,在改革中重振雄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