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瓜洲渡口看紅樓夢妙玉的歸宿寓意

(一)紅樓夢中有好幾處提到瓜州渡口,這其中有什麼深意嗎?  

多年前斷橋村落的讀書會在談紅樓夢,有些讀者朋友坦然留言說是他們只把紅樓夢當作故事來看,雖然其間也順帶看了一些考據解讀,但有時越讀越離奇曲折;也有一種看法是“一千個人看紅樓,有一千種解法。沒有誰是唯一正確解法,只有誰的依據更甚。尊重它首先應該尊重各種言論,談笑風生各抒己見” 。  早期紅學研究有三個死結:即誰是脂硯齋,曹雪芹是誰的兒子,後四十回的續書者是誰;到了劉心武更提出紅學研究還存在四個死結:即賈元春的判詞之謎,賈元春《恨無常》曲之謎,《紅樓夢》書名之謎以及《紅樓夢》二十首絕句之謎。 

 當然,隨著紅學研究的深入,有更多學者提出新的觀點和研究方向也在意料之中,也有認為紅樓夢處處影射清朝政治的。  汪大可在《淚珠緣書後》則認為:紅樓以前無情書,紅樓以後無情書。曠視古今,紅樓矯矯獨立矣”。故有人問:情之謂何? 答曰:本乎心者之謂性,發乎心者之謂情。作是書者,蓋生於情,發於情;鍾於情,篤於情;深於情,戀於情;縱於情,囿於情;癖於情,樂於情,苦於情;失於情,斷於情;至極乎情,終不能忘乎情。惟不能忘乎情,凡一言一事、一舉一動,無在而不用其情。此之謂情書。  

我對‘情“不甚了了,只是閒暇時喜歡泡在唐詩宋詞裡面,學習吸取先人的文學營養與人生體會,對紅樓夢毫無研究。但這次關注到有朋友在樓上說:“瓜州渡口自宋以後都是戰鬥復國的象徵,僅僅把瓜州渡口看成普通渡船之地,那哪兒是《石頭記》呢?那哪兒是甄士隱呢?瓜洲渡口的勸懲是政治的勸懲,世事的報應”。  

論點再提到妙玉的身世及靖藏本有脂批:“妙玉偏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之後再引述了幾首宋詞如: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南宋陸游的《書憤》,南宋張緝的《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樓作》來佐證瓜州渡口是自宋以來都是戰鬥復國的象徵,紅樓夢的妙玉命喪瓜州渡口有其政治寓意上的含義。對詩詞的興趣讓筆者有探個究竟的驅動。  於是我上網搜索補讀了一下,總算看到有個樓主在2011-07-13 有專文題為:【紅樓夢中有好幾處提到瓜州渡口,這其中有什麼深意嗎?】,筆者看頭看尾沒讀到什麼深意,倒是另一位樓主在2013-09-01 跟帖留下一段話言,但還是重複靖藏眉批這類謎一樣的批語,各人從自己的角度理解。  

樓上認為真正批語的意思是說:這是妙玉偏闢生澀的地方,正如俗語說的太過於高潔,人們反而不容易理解你討厭你。你不想屈從康熙去做汙濁的官僚,但你不能不屈從這個老傢伙。到了時候,南漢隊伍打到瓜州渡口,光復中原,將會對他們給予懲罰和勸勉。  

(二)瓜洲渡口妙玉遭大劫 

 對紅樓夢不是熟讀的朋友可能會和我一樣,或一笑置之,或選擇再讀一遍這段落,以瞭解妙玉在‘瓜洲渡口遭大劫’的前後故事聯繫。  

話說:賈府被抄家,大觀園被官兵抄檢搜查,昔日的怡紅院、瀟湘館、藕香榭、秋爽齋等昔日姐妹的住所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死的死,散的散,卻被官兵胡摔海砸,弄的狼藉一片。櫳翠庵雖為賈府家廟,不在官家抄沒上報財產範圍之內,但是因為在大觀園裡,離的很近,依舊被官兵抄檢過,當一群惡煞猶如今日之城管街頭執法打人一樣,毫無道理,強行搜查有無枉法犯禁藏匿之物,一是發現了這麼如此絕色的女尼,二是果然搜檢出一箱寶物,被上報,連同妙玉被扣押。  

在扣押的牢房中,其他犯事者,見了送來的骯髒不堪的吃食和水後,爭搶不已,而妙玉卻嫌髒不吃不喝,哪怕她的丫環勸解只喝點水吧,這裡不是櫳翠庵,哪裡有好水好茶?妙玉執意不從,連和這些汙濁的下人婆子關在一起,已經覺得自己不乾不淨了!只是緊閉雙眼撥動佛珠默唸而已。被其他的下人婆子嫌棄嘲笑侮辱謾罵,這就是真正的“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的故事情節!  

妙玉受了賈府抄家的牽連,而賈府同樣也遭到妙玉的牽連。忠順王爺派人核對並質疑,妙玉的一箱子寶物,是賈家抄家時提前藏匿在家廟櫳翠庵的,而且這箱子寶物裡,其中還有宮家禁物,致使賈家罪加一等,同時賈府人卻不知道事情原委,死不承認賈家藏匿寶物至妙玉處,致使被嚴加拷打,很可能長史官打聽到賈寶玉和妙玉有來往交情深,嚴加拷打的就是寶玉,而寶玉為了妙玉,就是一句不說,逼供也不說。這就是寶玉“心愛”妙玉了,“就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  

 因為被逼供嚴加拷打,傷勢嚴重,昏迷不醒,寶玉才被從監獄抬到獄神廟,才會出現後來的獄神廟茜雪救寶玉的感人情節,才會有賈芸一心想方設法要把寶二爺救出監獄(這個走著進去,橫著出來的地方),才會有小紅探監送飯菜。後寶玉大難不死。 

 妙玉在王爺府,雖得忠順王爺寵愛,但仍一再刻意疏遠王爺,愈是這樣,王爺愈是喜歡,欲要博得賺取她的芳心。更有王爺兒子小王爺虎視眈眈,欲得妙玉,更有王爺夫人看著妙玉受寵自己冷落,一心趁王爺不在時,故意刁難折磨蹂躪妙玉。最終,妙玉求王爺放了賈寶玉,自己就答應嫁給他。 

 就在王爺娶妙玉為妾的那天,寶玉獲得釋放,回到寶釵家在京城的舊房子裡。而就在結婚的那個夜晚,妙玉投池自殺未遂,後被玷汙後,轉賣給一家青樓,小王爺後來才知妙玉被人牙子賣了,連連跌足感嘆此生無緣。

  寶玉淪落在京城夜巡打更,某一天夜晚,看見了青樓上被逼接客淚眼模糊的妙玉,寶玉撲向妓院,結果被鴇母叫壯奴打得滿身傷痛,趴在大街上。正所謂“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這家青樓見妙玉整日尋死覓活的,便轉賣給另一家南省青樓了。就在轉賣的京口通州碼頭,妙玉碰到同是去南下尋夫的史湘雲。自婚後不久,衛若蘭家就被朝廷治罪。衛若蘭西北戰場兵敗,被朝廷流放為戍,貶為湘西煙瘴之地,終身不得歸家。史湘雲女扮男裝公子哥,帶著女扮男裝的丫環翠縷,去湘西照顧若蘭。妙玉勸湘雲原程返回,南下水路,路途遙遠且艱險,水上行船常有風險,更有各類水賊流寇,打劫敲詐。二人就此永別。從此妙玉上了花船。

  一路南下,幾個月,妙玉日漸憔悴,心結抑鬱成病,在花船上,在瓜洲渡口,妙玉瞧見了對面船裡剛救出巧姐兒的劉姥姥。話說劉姥姥由孫子板兒帶著,千辛萬苦,贖出了賣於瓜洲茶樓勾欄裡的巧姐兒,拜別瓜洲江神廟,到江邊渡口搭了船,不遠處,恰好看到對面花船裡的妙玉。

  妙玉巧遇劉姥姥,念及前塵舊事,巧姐兒得救,而自己卻不得不屈從於青樓,觸景傷情,靠近對面船隻,妙玉愧解,淚勸安慰了巧姐及姥姥,劉姥姥也老淚縱橫,愛莫能助,還說“還虧了當年姑娘你的成窯杯,賣了些個錢”。花船很快不得不離開了,別了劉姥姥後,當夜,花船上,達官爺們飲酒賦詩,狎妓玩樂,妙玉被一官爺買通,另換了船隻好過夜,正是這個夜晚,這個月圓的中秋夜,官爺的私船,被一干水賊埋伏打劫,賊寇又貪戀妙玉絕色,正好劫財又劫色。而對於妙玉,達官權貴被賊人打劫,是大大的懲罰,對於自己,卻是“剛下了刀山,又要進火坑”,正所謂“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委心願!” 

 妙玉輕嘆了口氣道:“這就是我的結果了!“,隨後猛身一跳,投江自盡了。  正是: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三) 其實在抄檢大觀園之後還緊接中秋聯句情節,藉此明寫賈府的衰頹景象 

 這裡順便提一下林黛玉和史湘雲兩人中秋相對聯句作樂的事,詩的開頭寫“匝地管絃繁”、“良夜景暄暄”、“蠟燭輝瓊宴,觥疘亂綺園”等熱鬧景象,都是故作精神強顏歡笑,而時間點是在寂寞的秋夜進行,情調之悽清猶如寒蟲悲鳴。後來妙玉聽到,將它截住續完。妙玉深感詩過於悲涼,想用自己所續把“頹敗悽楚”的調子“翻轉過來”,便從夜盡曉來的意思來做文章。 

 以下是妙玉續句:簫憎嫠婦泣,衾倩侍兒溫。空帳懸文鳳,閒屏掩彩鴛。猶步縈紆沼,還登寂歷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贔屓朝光透,罘罳曉露屯。振林千樹鳥,啼谷一聲猿。歧熟焉忘徑?泉知不問源。鐘鳴攏翠寺,雞唱稻香村。有興悲何繼?無愁意豈煩?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誰言!徹旦休雲倦,烹茶更細論。

  紅學專家認為這不過是一種企圖逃避不幸命運的主觀願望罷了。自以為能辨歧途知泉源的妙玉,最後也不能免去流落瓜州渡口,“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的可悲下場。這樣的安排,正可以看出《紅樓夢》反映和批評當時社會各種狀況的真實性和深刻性。  

(四)唐詩宋詞中的瓜洲渡口 

 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少年時代,聰穎好學,年輕時就中了進士。他的詩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任宰相期間,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但他推行的改革也遭到朝廷內有些官僚的極力反對,他們不斷地在皇帝面前說王安石的壞話。三年後,他被逼了宰相的職務,回到了南京鐘山家中。一年後,皇帝又招王安石進京任宰相,他兩次推辭,皇帝仍然要他進京。這年春天,55歲的王安石從南京出發,上京赴任。這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邊,站在月光下,望著遠方的家鄉,想到自己此番進京,不知道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於是寫下了這首詩《泊船瓜洲》。重任宰相一年後,王安石再次被罷免,又回到了南京。

  王安石寫《泊船瓜洲》時已年過半百,對政治早已心恢意懶,他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罷相的坎坷遭遇,難免字裡行間貯滿憂鬱傷感消沉之情,對即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他是絕不可能如一些學者所說的,會以“春風又綠江南岸”來喻皇恩浩蕩,來抒發什麼因如願以償的復出和將開創變法新局面而欣喜異常的感情了。

《容齋隨筆》提到平常無奇之“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在這裡特殊的語言的魅力。其實詩人寫作此句的重心,並沒有放在“綠”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達的是無情之春風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為對故鄉情濃意切的詩人,卻恰恰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裡有自責,更有著人生的無奈,還有對前途的擔憂。

再來看詩的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的“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只隔”,顯然在情感上與“又”一脈相承,寫的都是家鄉雖近在咫尺,卻不能像春風一樣,一年一次定時的又來相會,知何時再能相見的悵惘之情。我們常常引“春風又綠江南岸”來喻形勢的大好,將之作為喜慶美景的喻詞,其中有誤讀誤解的部分。“明月何時照我還”,故鄉的明月啊,幾時照亮迎接我歸來的路?那才是詩人的原意。

  這首詩提到的這個瓜州渡口,和之後抗金堡壘是存在著不同的時代意義,因為這時它更多的是作為歷史上運河航線上的交通要道,它位於今天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作為歷史文化名鎮,始於晉,盛於唐。地處長江北岸古運河入江口,是歷代聯繫大江南北的咽喉要衝,因形狀如瓜而得名,又稱瓜步或瓜埠。

  它是晉朝露出水面成為長江中四面環水的沙洲島逐漸形成漁村集鎮,此後由於泥沙淤積,到唐代中期已經與北岸陸地相連,成為長江北岸的渡口。唐開元年間,齊浣開伊婁河二十五里,連接原有運河,從揚子津南至瓜洲通長江;從此瓜洲作為南北向運河與東西向長江十字形黃金水道的交匯點,漕運(南方的糧食北運京城)與鹽運(沿海兩淮鹽場的海鹽西運內陸)要衝,帆檣如織,無數客旅經此南來北往,迅速發展為江邊巨鎮。自唐末,瓜洲漸有城壘。

此後,長江主航道逐漸南移,瓜洲與京口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唐代高僧鑑真就是從這裡起航東渡日本,康乾二帝及歷代詩人墨客途經瓜洲,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已是後話。

  當年王安石走的水路和紅樓夢裡面林黛玉和妙玉的應該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吧?,但研究紅學有識之士卻認為不能把紅樓夢裡面提到的瓜州渡口看成普通渡船之地,那我們先看看地圖再說。

  從瓜洲渡口看紅樓夢妙玉的歸宿寓意  在小說中,林黛玉北上投親戚,走的是京杭大運河的水路,終點站是運河北端的通州府張家灣,再換乘車馬進城。而妙玉從京城回南省:從京城先到通州碼頭(京東首邑),乘船遊經永濟渠到通濟渠到江南河,經過臨清,順著京杭大運河,一直南下。

  看來,瓜州渡頭是金陵地區主要上下船離別及回到家鄉的地方。  唐朝的也有好幾首著名的瓜洲渡頭離愁詩。比如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張祜的:“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高蟾的《瓜洲夜泊》:“偶為芳草無情客,況是青山有事身。一夕瓜洲渡頭宿,天風吹盡廣陵塵。  到了宋金對峙時期,宋朝偏安江南,瓜洲正式成為戰爭前線,南宋幹道四年(1168年)瓜洲開始築城,建都巡檢營廨,並在此擊敗南侵的金主完顏亮。

  我們來讀南宋偏安江南後陸游寫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就是: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當時陸游六十二歲,居家鄉山陰時所作。由於詩人被黜賦閒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就是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這首詩中提到134樓說的瓜州渡口自宋以後都是戰鬥復國的象徵, 若詩句和這看法有點關聯就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幾句,那是寫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潰退金兵的事件。後來在宋孝宗幹道八年(1172年),陸游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亦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這兩句都是概括輝煌的過去,而今恢復中原之機會不再。

  再讀南宋張緝的《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樓作》:“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詩中提到的南徐乃古州名,即現在的江蘇鎮江,而多景樓為南徐勝蹟,亦在鎮江的北固山上,神州此指京都。此詞通篇借景抒情,蘊涵著無限淒涼感時之意。上片觸景傷情,引起了故國之思。江頭新秋,又帶來幾多新愁。塞草連天,神州何處?寫出了對故國的無限憂思。下片抒發感慨。古今多少英雄淚,都隨江水東流去。眼前只有瓜洲明月,江上漁竿,感時傷事,不盡欲言。詩人登樓北望,看見塞草連天的荒敗秋景。山河破碎神州陸沉,中原地區陷於金兵之手。年復一年春去秋來時光流逝中原恢復無望,表達了有心報國卻又報國無門的憂憤失望之情。 

 (五) 如果要說瓜州渡口這個地方和妙玉有什麼結局的巧合,那要算髮生在明萬曆二十年間 (即1592年))杜十娘投江自盡故事有所類似。 

 明代馮夢龍著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曾為青樓女子,深受壓迫卻堅貞不屈,為擺脫逆境而頑強掙扎,將全部希冀寄託於紹興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麼努力也逃脫不了悲慘命運的束縛,李甲背信棄義,將其賣於孫富。萬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罵孫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寶箱中的一件件寶物拋向瓜州渡口的江中,最後縱身躍入滾滾波濤中。 

 到了清代,朝廷曾在瓜州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機構,這和曹雪芹紅樓夢的時代相符。尤其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更將巡視南漕御史置移瓜洲。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時,均曾駐蹕瓜洲,並在錦春園設有行宮。清康熙末年,由於長江中在儀徵瓜洲之間漲出了北新洲,致使長江江流北移,鎮江與揚州段長江開始出現南岸淤漲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鎮江附近漲出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衝點,江岸開始不斷坍塌。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瓜洲全城最終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華街市,連同眾多的名園佳景,一同付諸江流。今天的瓜州古渡已不是當年的那個了。

  筆者在1995年曾和一位中國友人遊覽鎮江的北固山之後,乘坐瓜洲汽渡到對岸續遊南京揚州,我為什麼還記得那陳年破事,是因為當時最後一班船渡輪剛離開碼頭,我們邊跑邊招手使勁喊叫把船給喊回來的,只是當年的歲月已隨長江悠悠東流去再也喊不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