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的三個觀點?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高峰論壇發表演講。馬雲本人非常推崇技術,也重視技術對於認了社會進步發展的推動力,阿里雲是最好的例子。馬雲表示,此次人工智能大會話題的內涵不在只是技術,他認為人工智能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認識未來世界、認識人類自身重新定義自己的思維方式。


馬雲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三個觀點?



馬雲的主要觀點有三個:

1,人有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機器有機器的思考方式和智慧。人類發明的汽車比人跑的快,人類發明的電腦在一些方面也可以比人類更聰明。

2,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勞動力,但取代不了人類的服務體驗感受。人工智能會給現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帶來很大變化,會給很多行業帶來衝擊,為求生存,企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在一些方面正在造福於人們,比如金融科技。他還表示,IT讓20%的人受益,而人工智能讓80%的人受益,人工智能波及面更廣泛。

3,第三部分講的是一些行業落後的生產方式管理制度與具有創造力的創新事務之間的矛盾,落後的傳統行業有很多,新技術新創意有很多,接受新事物需要過程,需要改變的有很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多,舊事物在新事物衝擊下的重塑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最終,都會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以下為演講速記:

馬雲:尊敬的李強書記,各位領導,各位同行,大家早上好,很榮幸參加今天這樣的會議。

今天到全世界去,在任何地方都在討論人工智能,從一種技術的概念到今天確定成為一場勢必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一場巨大的技術革命,我相信就像今天的世界一樣,我們對這場技術革命有期待,有擔心,有希望,也有困惑。

今天在上海舉辦這樣高規格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我覺得這個大會還是非常之重要。在上海舉辦這個大會,跟世界其他地方舉辦這樣的大會,比如在硅谷也好,以色列也好舉辦這樣的會議,還是不一樣的。過去是技術人員為主、工程師為主的大會,因為人們把人工智能往往歸於某種技術,上海舉辦這個會,我覺得內涵非常的不同。

今天來上海參加這個會,對我有一個很大的啟發,人工智能是技術,但人工智能又不是具體的一項或者幾項技術,人工智能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認識未來世界、認識人類自身,重新定義我們自己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在重新定義自己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我想今天從我個人的角度談一些看法和一些觀察、思考。

首先我覺得人工智能這個詞翻成中文以後,翻譯並不是很準確,AI最好應該翻譯的應該是機器智能,把AI翻譯成為人工智能,我覺得是人類把自己看的太大,把自己有點託大了。蒸汽機釋放了人的體力,但蒸汽機並不是模仿人的體力。汽車比人跑的快,但是汽車不是去模仿人的雙腿。未來的計算會釋放人的腦力,但計算機不是按照人腦一樣去思考的,機器必須有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更何況人類對人腦本身的瞭解極其有限,人類需要學會尊重敬畏機器智能,機器必須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和邏輯。所以發明機器的時候人們就應該認識到機器會比人力量大,發明汽車的時候人們要認識到我們已經肯定跑不過汽車,機器比人跑的快、跑的遠,但是發明電腦的時候,我們人類要發明的機器一定會比人更加聰明。

機器有智能,動物有本能,人類有智慧,我相信人類擁有的智慧是機器永遠無法獲得的。機器可以更聰明,也可以更快速,也可以更強壯,但機器永遠不可能有價值觀、有夢想,有愛,機器只有芯,而人類有心。在過去的工業化時代,人越來越像機器,現在很多人研究技術,是為了讓機器越來越像人,而機器做人會做的事情並不稀奇,通過不斷學習,向萬物學習,做人做不了的事情,我認為這才是了不起的,讓機器純粹模仿人類,我覺得意義並不是太大,智能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變智能的思想,我們應該真正擔心的不是機器智能會超越人類智慧,而是人類本身的智慧會停止增長。

第二,人工智能也好,機器智能也好,並不是某項技術,而是一種認識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是我們為自己的未來確定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的改變,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資料的改變。未來數據將會是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係,智能時代是基於這些改變而隨之發生的巨大社會變革。所以這次技術革命帶來的變化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未來三十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傳統制造業、服務業,改變教育、醫療,我們所有的生活會因為被數據,被計算所改變了。

例如新制造,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讓製造業自動化、規模化、標準化,而數據時代製造業是個性化、智能化,按需定製。未來製造業不僅僅是製造業,而是製造業和服務業完美結合,未來製造業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是製造背後的服務和體驗,未來的製造業都是服務業,因為流水線上的大部分的工人將會被機器取代,而人類的部分,體驗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

上海服務業佔的比重超過了70%。我知道有的城區超過了90%,上海的服務業水平,上海的人才素質,我認為這是在上海,在未來佔據的最大的先機,最早製造業依賴於資源,中國的製造業基地都在東北,後來製造業依靠產業配套,產業鏈,製造業的基地轉到了長三角和珠三角,未來製造業依靠的是數據,是服務業,服務業發展好的地方,新制造才會發展起來。未來是引進資金和知識人才,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智慧化轉型,將很難生存下去,未來成功的製造業一定是用好智能技術的企業,因為不會用智能技術的企業,將進入失敗領域。

我認為未來上海這個城市會被數據、互聯網、雲計算和IoT真正改變。上海是一個超級大都市,未來這樣超級大都市,一切的交通、城市治理、安全都需要有新的思想、新技術引領,上海會成為真正世界一流的城市。比如新金融,今天世界上比較流行叫金融科技,我們認為叫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是讓傳統金融更加強大,而科技金融是讓每個人有需要的人得到金融的服務。金融的核心能力是對風險的控制,數據時代,金融風控不是給銀行穿上防彈衣,是用數據技術預判風險,消除風險不是抓壞人,而是發現預測壞事,這是風險思想的根本改變,這就是未來的新的金融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IT是讓20%人受益,而數據時代、AI時代的數據技術是讓80%人受益,這就是這個世界未來巨大的機會所在。

真正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極低,不是通過網絡就是互聯網金融,今天很多P2P公司是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做非法金融服務。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依靠數據技術,靠數據風險控制體系,靠數據積累信用體系。當你擁有大量數據的時候,必須用AI機器智能來進行風控,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

第三,互聯網金融是我最早在浦東的金融會議上提出的,但是今天幾乎只要有個網頁都把自己稱之為互聯網金融,我覺得是蠻可笑的金融。數據時代也是供給側改革,經濟轉型的重大機遇,AI技術、區塊鏈技術、IoT技術,這些技術再先進,如果不能和製造業、服務業相結合,不能推進轉型升級,不能推動社會更加綠色,更加持續發展,更加普惠的方向變革,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快樂,這樣的技術毫無意義。對於傳統行業來講如果不擁抱新技術,不融入數據時代,我認為也沒有意義。

前幾天我剛發了一個微博,這兩天時間我去了三趟淘寶造物節,我感慨於今天年輕人的創造力,年輕人的創意、創新是我們想象不到的,甚至不敢想象。今天不是製造業不行了,不是中國的製造業不行,而是落後的製造業不行,不是今天的中國沒有創意,是你沒有創意,不是今天的年輕人不努力,而是我們這些人不夠努力。

所以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是我們所有的人,我們的政府、企業家,我們這些掌握資源的人,有沒有把數據時代擺到一個經濟轉型升級、自我變革的方向來看,有沒有為年輕人準備好一個環境,如果數據時代的使命之一是推動轉型升級,是解決今天經濟社會的很多問題,那麼我們的規則,我們的體系,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的整個教育都要進行改變,我們肯定不能用過去的方式來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找到未來的方式解決未來的問題,這樣才是正確的方式。

過去你一年只去三十個城市,未來我們一年可能去300個城市。過去每人工作16個小時,現在8個小時,未來4個小時,甚至每天工作兩個小時。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孩子可以做到;今天做不到,未來能做到,我們相信人類的智慧。另外,新的技術是新的生產力,一切生產力的發展必須要有新的生產關係與其相適應,創新要嚴防葉公好龍,人工智能如同任何技術創新一樣,這不僅僅是科學家技術人員的挑戰,也不僅僅是技術的挑戰,也是政府運營的巨大挑戰。

飛機剛出來的時候,伴隨很多事故,但是我們並沒有把航空工業消滅掉,也沒有用管理火車的方法去管理整個飛機行業。我去年跟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探討過關於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會快速取代美國很多的就業,特別是對出租車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趙部長問“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個人這麼覺得,政府要做政府該做的事情,企業做企業該做的事情,我的觀點是政府不應該關心出租車行業是否被取消,那是市場行為,政府要關心的是馬路上是否安全,人是否死亡,交通安全是第一要素,至於這個行業取代那個行業,這是應該由市場來取代的。更何況哪怕出了交通事故,我們應該想辦法怎麼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而不是消滅一個行業。

所以我自己覺得把一個行業打掉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把行業重新完善非常艱難。所以推動社會進步,就一定會淘汰落後力量,得到好處的不一定為你鼓掌,但是受到傷害一定站出來罵人。保護哭喊的落後力量,往往會成為破壞創新的最重要的要素。所以我希望大家記住,人工智能到來,它帶來好處,帶來壞處,但是這不是科學家、企業家,是社會各階層對它的關心、關注和提升而已。

最後,謝謝大家,也祝大會圓滿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