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大揭秘2

“校园贷”大揭秘2

校园贷

大揭秘

“校园贷”大揭秘2
“校园贷”大揭秘2

# 校园法制课 #

主讲人:刘冰洁

“校园贷”大揭秘2

同学们,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校园贷的前世今生。这一期,我们一起看一看校园贷的典型案例和带给我们的警示。

“校园贷”大揭秘2

02

校园贷恶性典型案例

案例 1

百万负债逼大学生跳楼,

小额贷款沦为坑娃坑爹利器

借贷有风险

“爸、妈,我跳了,别给我收尸,太丢人。爸、妈,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你们。”这是2016年3月大学生小郑(化名)发给父母的最后一条短信,在发完这条短信后他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由于迷上了网络赌球,小郑在2015年9月份、10月份先后通过某借贷平台共计借款6万块钱,这笔钱利滚利,慢慢地小郑就无力还款了。虽然借贷平台宣传贷款“无利息”,但其实他们巧立名目,偷换概念,将利息换成了所谓的手续费、违约金、迟延履约金、保证金等,加在一起,高出国家规定的银行同期利率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走投无路之下,小郑偷偷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还债。

“校园贷”大揭秘2

他先后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借钱,然而,这并没有缓解小郑的还贷压力。同学陆续收到催款电话,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小郑用来贷款。最终,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60多万元。小郑不仅要偿还巨额贷款,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同学的压力。重压下,他最终以自杀来逃避。

案例分析:

不良校园贷往往存在费率不明、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不文明的催收手段、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校园代理人无资质等风险问题,应加以识别。

安全提示

要坚决抵制使用“不良校园贷”,不轻易使用校园贷,对于一些临时性资金需求应向家人或学院进行求助。

“校园贷”大揭秘2

案例 2

裸条害人不浅,

或在暗中继续

借贷有风险

2016年,10G裸条资源事件,曝光了多名受害女大学生,也曝光了校园贷背后的乌烟瘴气,更曝光了校园贷行业中裸持借贷这条灰色产业链。裸贷,改变了很多大学生的命运。合肥某职业学校一大二女生,就通过裸贷借钱用来和男友花销。借来自用的本金不到5万元,一年不到,欠下的贷款本金已高达30万元,本息合计更是达50多万元。因还不起钱,其裸持身份证照片被曝上网,家人电话也被催债电话打爆。不得已,家人在报警同时,正在变卖唯一住房还款。

“校园贷”大揭秘2

2017年4月11日,福建厦门大二学生因卷入“裸条”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骚扰,选择烧炭自杀。裸条事件发生以后,相关各部门已积极介入治理,但裸条资源仍旧在网上传播,裸条借贷还在继续,甚至还出现了胁迫裸贷女大学生“肉偿”的事件。20岁的大三女生小茜,通过裸持借贷向杨某贷款1000元,扣除利息实际到手850元,商定周息为15%。后来因利息太高无法偿还,被放贷人杨某威胁以卖淫还债,小茜无奈通过媒体报警。

案例分析:

“裸条贷”往往给借贷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致使借贷人不堪其扰而采取极端做法。

安全提示

一旦陷入裸条陷阱,要主动报告自己的借贷信息,并及时进行报警。

案例 3

平台无良诈骗泛滥,

大学生身陷传销门

借贷有风险

2017年2月,吉林破获涉150余大学生传销式敛财类校园贷诈骗案,主人公小郑以兼职代理身份发展下线并进行逐级提成。16年6月,小郑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则消息:“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最快48小时放款,缺钱的同学请加下面的微信……有惊喜……”小郑马上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同为大三学生的小王,对方告诉他,只要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内得到2000元,小王还说,他们是通过“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平台拿钱的,并且“内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还款。“贷款不用还,还是头一回听说。”小郑有些犹豫。但经过两天思想斗争,他决定赌一把。

“校园贷”大揭秘2

在小王的指引下,小郑很快在“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校园贷平台注册了账号,48小时之后,他的账户一下子出现了一个大数目:1.8万元。按照约定,小郑自留了2000元,并将其余1.6万元转给了小王。刚开始小郑心里并不踏实,但几天后,小郑再用自己的账号登录这两个平台时,网站显示“该账号不存在”。小郑心里的石头落下了,原来小王没有骗自己,真的能把贷款信息屏蔽。小王对小郑说:“如果愿意,可以当他的代理人,每发展一个同学,我就能拿1000元提成。”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想法,小郑立马将这条“生财之道”分享给了几个高中“老铁”,为打消朋友的疑虑,小郑都会加上一句“我也办了,真的没问题。”

“校园贷”大揭秘2

此后两个月,小郑一共发展了20多个下线,下线又继续发展下线,按照逐层提成的方式,他一共获利5万余元。8月末的一天,小郑接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不久之后,他发展的下线陆续找上门来,因抵不住压力,便报了警。经过缜密侦查,警方将主犯李某和张某抓获。据警方介绍,李某等人的诈骗方式,是首先骗取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待贷款下来后,用身份信息在校园贷网站上把学生的用户名更改,学生无法登录,便会对“屏蔽贷款信息”深信不疑。

案例分析:

判断传销的三个标准:是否需要上交会费;是否让发展下线;是否进行逐级提成。案例中涉案学生既是受害者又是作案人,多数学生是在并不知情和利益驱使下被不法分子利用。

安全提示

了解传销诈骗的三个判断标准,也要对各类以“校园贷款”名义进行的有关兼职代理保持警惕,谨防落入传销组织。

~待续~

“校园贷”大揭秘2

请关注“校园贷”大揭秘

第三集•校园贷中的福与祸

“校园贷”大揭秘2
“校园贷”大揭秘2

坚守法治信仰 坚持司法为民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

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