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半城烟沙断桥雪


“原本可胜”这个论断不知道题主的依据是什么?

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然而,从1874年开始建设水师,到1888年北洋海军初步成军以后,这只舰队的建设之路,就矛盾重重。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来源自经费。北洋海军草创,定额经费是每年200万两白银,但因为朝廷腐败,以及其他反对派从中阻挠,每年到北洋海军账上的也就100万两上下,这些经费用于北洋海军的日常运转已经非常困难了,所以前期购买的军舰装备,都是专门上奏单独申请的,到了后来,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由此使得北洋海军的发展完全陷入停滞。

而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海军的情况,日本近代海军始建于1868年,比清朝赵了几年,1870年5月,日本兵部省拟制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为中心的建设强大海军计划,但由于财政困难而夭折。国了三年之后,又提出了一个18年造舰计划,准备建造铁甲舰26艘、大型舰14艘、中型舰只312艘、小型舰16艘、运输船16艘、共计104艘。

很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日本内阁没有批准。尽管如此,日本海军发展到甲午海战前,已经拥有各式军舰31艘,比北洋少了12艘。日本海军跟北洋海军一样,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第一期的海军发展计划并没有完成。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明治天皇下谕令,从内库拨出了30万日元作为海军的补助费用。虽然30万只是天皇一年活动经费的十分之一,但他的举动令全国华族和官员为之感动,纷纷捐款,后来的议员们也把薪水的四分之一拿出来捐助海军建设。所以从经费上讲,日本比清廷要占优势的。

北洋海军到了后面这几年,都处于停滞发展的阶段,装备不更新,炮弹不添置,海军组织形式还属于封建军队,而日本海军已然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部队了。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北洋似乎占据到了压倒性优势,但自家人知道自己事,李鸿章在开战前夕,对朝廷的回复是,北洋海军可用的军舰仅仅只有八艘。而“亚洲第一”这个称号,是在1888年,自取得这个称号之后,北洋再没有添置一艘新军舰,再没有购买过任何军火,而这一时期,正是海军舰艇涉及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艇,放在10年之后,早已经处于落后水平了。

同时,就是李鸿章说的这八艘军舰,当时的技术状况也让人堪忧。主力舰“定远”、“镇远”服役年限都在十年以上了,其他六艘也在6、7年上下,基本处于濒临淘汰的边缘,而且北洋海军日常的出巡任务十分繁重,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严重的消耗,使得军舰的速度变慢,丁汝昌曾多次申请大修,但都得不到朝廷的回复。

更夸张的是,为海军提供燃料的开平煤矿,为了经济利益,无耻地将原先供应给海军的优质煤都替换成了劣质煤,本身舰艇动力系统已经开始老化,再加上使用劣质煤,情况可想而知。

北洋海军当时的炮弹也严重不足,当时海军的高爆弹都是购买军舰时附带的,年代非常久远,尽管船员百般爱惜,但当时的情况已经不能让人放心了,而国内的制造水平有限,只能制造实心弹和普通高爆弹,且高爆弹在战前也只生产了100多颗,这100多颗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充分爆炸。

反观日军的主力舰,专门制造了克制“”定远”、“镇远”的三艘“松岛”级战舰,还有同时代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对比北洋海军8艘动辄服役7年以上的军舰,日本军舰9成以上都1891年以后服役的,在这些军舰上,装备了大量的旧式军舰的杀手锏,两支海军其实已经分处于两个时代,亚洲第一海军的名号早已经干杯日本联合舰队占去了。

我们甚至不用去分析战争怎么打,就能看得出,这一战还没开始打,北洋已经输的差不多了,除非日本海军的战略指挥比北洋还糟糕,不然笔者实在想不北洋海军如何“可胜”的?


江畔初见月


原本可胜?拜托,别搞笑了。当时只有不了解中日之间力量差距的主战派(你也可以理解为光绪的班底)以及军事素质高超、战斗意志高昂的北洋海军下级水兵认为此战必胜,李鸿章以及海军高级军官都不对战胜抱有希望,尤其是海军军官基本上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指挥战斗。
实际上,这和清政府高层缺乏战略眼光以及政治斗争导致的,你也可以理解为人祸。后果就是严重依赖外购的北洋海军装备老化过时。

北洋海军成军时期正是Lisa海战船头对敌作战思路为指导的时期,舰船设计建造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所以,北洋海军舰船的共同点就是在船头方向布置大口径主炮,炮位较少,主炮射速慢;战时排成横队冲乱敌军阵型,以船头的大口径主炮以及撞角、鱼雷击沉敌舰,也就是乱战。

而且,北洋海军在发现敌军后就按照就根据提督丁汝昌的三条命令摆开了横队:姊妹舰或同一小队的两艘军舰要共同行动,作战或防守时要互相配合;舰艏必须始终朝向敌舰作战;所有战舰必须跟随旗舰进行运动。可以说,北洋海军的阵型以及各项命令就乱战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北洋海军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人祸。

第一、《停购船械案》的通过彻底卡住了北洋海军的脖子。《停购船械案》是当时清流派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搞出来的,因为北洋海军由李鸿章一手建立,而且作为北洋通商大臣也具有对北洋海军一部分军事指挥权,所以同李鸿章有私仇的翁同龢就以卡海军脖子的方式来整李鸿章。

北洋海军军舰全为进口,严重依赖外购,所以翁同龢可谓是彻底断绝了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途径,因为当时本国造舰最高水平就是平远这种岸防舰,巡洋舰、铁甲舰这类大型战舰根本生产不了;同时,海军军舰的维护、保养工作则依赖外购,所以海军不仅无法更换战舰,就连战舰基本维护保养工作都做不到,更遑论更换舰炮、改造战舰了。

更何况,北洋海军成军后战舰就迅速过时,因为当时海军强国掀起了海军革命,由于中口径的速射炮的出现,海战从横队重回纵队,以两舷密集的火力来打垮敌军。北洋海军拜翁同龢所赐,完美的错过了这场海军革命。

第二,清政府高层缺乏战略眼光。北洋海军的建设始于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因为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强化渤海海防拱卫京畿。所以北洋海军在1888年成军之后,由于拥有当时亚洲第一铁甲舰以及其他各型军舰,清政府就彻底飘了,认为渤海海防坚不可摧。

这种想法也给翁同龢口实,要不然《停购船械案》这种透露着自私和愚昧的提案怎么会被通过?

当时清政府的短视,并没有给海军建立完善的保障系统,只有一个旅顺船务能够容纳海军战舰,导致海军战舰无法快速修复,这点劣势也在海战之后体现出来。日本海军很快便修复了主力舰的战伤,因为日本海军的船务比北洋多的多;而北洋海军的旅顺船坞,却得所有战舰排着队进去,连伤势最重的来远都没修完。
而且,在后勤供应上北洋海军还有短板,因为外购这一渠道被掐断,北洋海军很难获得开花弹,而本国又生产不了开花弹,天津制器局只能生产穿甲弹。所以海军库存开花弹并不多,开战后不到关键时刻,不会用开花弹射击,只能用不会爆炸的穿甲弹顶上。更严重的是,平远的主炮没有开花弹,只有穿甲弹。

第三、劣质的煤炭。按照规定,供应给海军的煤炭应该是块状的优质五槽煤,可是负责提供煤炭的开平矿务局把优质煤炭用于出口,出口对象甚至包括日本国,而提供给海军的都是散碎的劣质煤炭。劣质煤炭燃烧不充分,无法为战舰提供充足的动力,还会加速锅炉的损耗,战前很多战舰的锅炉即将报废。北洋海军战舰因为长期使用劣质煤炭,战舰速度大幅降低,航速最快的致远级速度从18节降低到12节,而编队航行时只能维持8节左右的航速。更何况,劣质煤炭因为其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浓烟,不利于舰队隐蔽,日本海军就因为浓烟比北洋海军提前一个小时发现对手。
而且,由于航速大幅降低


,北洋海军根本无法冲乱日本海军的队形。因为日本海军有大量的新船,甚至还有服役不到一年的战舰,且不存在劣质煤炭的问题,所以日本海军航速远高于北洋海军,而北洋海军反而陷入极为不利的炮战当中。

第四、舰炮和炮弹不如人。之前说了,北洋海军缺乏开花弹以及速射炮,即便是改装,因为北洋海军各舰普遍偏小,也没有太多的空间进行改装。
比如说旗舰定远舰,其长度只有90多米,不到百米,排水量也只有7000多吨,而且心在体量太小两座主炮炮台都挤到了一起,可以说根本没有多少改造的空间。其他的巡洋舰也不过是2000多吨的体量,也没有多少空间布置炮位。

而日本海军则赶上了海军革命的步伐,大量更新战舰,尤其是更新密布速射炮的战舰。
松岛舰,装备一门大而无用的320主炮,但是120速射炮多达12门。
严岛舰,同样装备



一门大而无用的320主炮,10门120速射炮。
桥立舰,装备同严岛一样
千代田舰,装备8门120速射炮

吉野舰,装备4门152速射炮,8门120速射炮
秋津洲舰,装备同吉野舰


浪速舰,装备2门260主炮和6门150速射炮高千穗舰,装备





同浪速舰

所以,日本海军主力舰主炮副炮炮位加起来有83位,加上扶桑、比睿、赤诚、西京丸则达到了120位;北洋海军炮位只有57位,比日本海军少了一半;在速射炮的数量上,日本海军有76位,而北洋海军只有致远级两舰装备了10门速射炮。所以,在火力上以及持续上北洋海军远不如日本海军。

而且,日本海军大量装备装填苦味酸火药的开花弹。苦味酸极为活跃,一碰就着炸,哪怕是引信失灵只要遇到撞击就会爆炸起火。而北洋海军的开花弹则是装填黑火药,黑火药不如苦味酸活跃,而且得益于德国克虏伯公司技术不过关,经常有臭弹。

海战并不是比体重,而是比的事装备和官兵的军事素质,因为海军是一个技术军种,对装备和高素质官兵依赖远强于陆军。陆军尚且可以凭借血气之勇来弥补装备和军事素质的差距,而对海军来说,血气之勇和精神原子弹一个意思。而且北洋海军的将士们也不乏血性,战时各舰得轮机兵把自己锁在轮机舱里,可以说是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大量的军官在战舰沉没后选择与舰同沉;海军提督丁汝昌负伤后既不去军医院就医也不进铁甲堡躲避,而是坐在司令塔外面的走廊里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经远舰二副陈京莹给父亲写信表达报国的决心,并叮嘱老父勿以儿为念,而且经远舰军官几乎全部殉国;来远舰一名炮手被弹片削掉脚后跟依然拼命运送炮弹;定远舰一名炮手被弹片削去头盖骨,候补炮手立即运下战友的尸体并递补空缺;海军军官甚至穿着礼服指挥战斗。因为北洋海军高级军官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指挥战斗,战后刘步蟾拒绝方伯谦摇尾乞怜的时候如是说:

此吾不与也,且大东沟之役,彼固知全军将覆,且欲脱身事外,袖手以观我辈之沦亡,彼已于大局何?

从刘步蟾彼固知全军将覆一句,可见北洋海军高级军官都知道取胜的希望渺茫,且是九死一生的战斗;而且由此可见,除方伯谦之外,北洋海军高级军官都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心理准备。
北洋海军可以说是一流的军人,三流的装备;而日本海军则是三流的
的军人,二流的装备。因为日本海军一直在不遗余力的购买新式军舰和新式装备,所以装备优势足够弥补军事素质的劣势;而北洋海军则一直停滞不前,即便是有更多高素质的血性儿郎,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北洋海军的将士们驾驶着过时且严重老化的战舰、操作着落后的火炮、使用着即将报废的锅炉,顶着敌军密集凶猛的火力,和优势敌军血战了五个小时而没有崩溃,重创至少四艘敌舰,粉碎了日军攻击在鸭绿江口卸载的登陆部队的企图。可以说,北洋海军虽败犹荣!
最后,向英勇奋战的北洋海军将士们致敬
!向中国第一代海军先辈们致敬!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甲午海战失败的结果与其说是战争的失败到不如说是中日双方政治较量的失败!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853年美国海军强行踹开了日本的大门,要求与日本进行通商。日本也有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风险。

19世纪60年代清朝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开始兴办洋务运动。几乎在同时日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也开始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日两国在当时处境相同,做法也相同,但是最终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导致最后结果不相同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清朝当时改革的决心没有日本彻底。清朝当时高层的想法是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来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日本则是想彻底的改革来进行强国。双方的出发点就是不一样的。清朝是能改革就改革,不能改革就算了。反正我的统治是不能动摇的。而日本是必须要改革成功,要不日本可能就完蛋了。

双方决心的不同体现在了不同的方面。清朝当时购买的军舰有的时候也还是为了撑门面。满足自己天朝上国的心理。从而购买了许多的军舰。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训练费用。户部总是以各种借口不给军舰拨训练的费用,而慈禧也借着自己过寿而动用海军的军费。这些做法都最终导致军舰成了摆设。而日本当时举国之力购买的军舰都是为了保证他们能够作战的。在日本觉得自己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开始准备对清朝开战了。

当时中日双方就这样的状态战争不用打也几乎能预料到结果。战争的结果也不用多说,北洋水师以致远为首的五艘战舰被击沉。民族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开战时致远舰的主炮竟然没有几发炮弹。这就好像老虎没有牙齿一样。购买致远舰主炮炮弹的费用被慈禧挪去过生日用了。就这样的水师焉有不败的道理??

战败以后李鸿章去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这场战争才就此结束。慈禧过了自己这辈子最贵的一个生日。

在甲午海战以后,日本又在后续的战争中派军舰偷袭威海卫军港的军舰。将港内剩余的主力舰全部炸沉或击沉。清朝花费巨资打造的亚洲第一的水师就此灰飞烟灭了。


南宫雁门说史


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

北洋水师建立初期,规模上确实超过日本舰队,让日本人各种羡慕嫉妒恨。但也正是落后于中国海军的现实,刺激了日本奋起直追,疯狂扩充军备。在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到国家预算的10%,到了1892年,军费比例猛增到40%以上,为了购买军舰,日本发行了大量海军公债,还呼吁国民为海军建设捐钱捐物,连日本天皇都用皇室经费来支持海军。

与此同时,反观清朝的情况如何呢?从1888年到1895年这段时间里,北洋舰队在初具规模之后,竟然停止了发展,没有再增加一艘舰船。而且,就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户部居然为了慈禧太后的寿宴筹款而停购军火两年。在当时清政府看来,北洋水师用来看家护院就可以了,这点舰船已经足够,为什么还要再买。

北洋水师停止发展,日本舰队奋起直追,这一进一出,双方原本的差距被迅速拉平。而且,日本军舰购买时间比较晚,舰龄更短,航速更快,火炮射速也更快。到了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海军不但总吨位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综合实力也是后来居上,取代了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位置。

对于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李鸿章其实心知肚明,所以当朝鲜局势动荡,引发中日两国关系紧张时,他始终采取带有妥协性质的防守态度,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至于北洋水师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做猛虎在山之势,起到一定战略上的威慑,吓吓人就可以了。

北洋水师的失败,跟当时的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清朝内部的腐败,统治者的不作为,守旧派的极力阻挠,而且满汉有别的官场规则,让身为汉人的李鸿章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提防,甚至为了压制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减少经费,不重视其发展,这些都使得这支舰队不能始终保持高水平,甚至后来下降到成了唬人的工具。


关河南望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1、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政治腐败必然会影响到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次胜仗,这和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当时全国的军队中,北洋军是最好的,但即使是北洋军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







极限智慧


“原本可胜”?这个命题是不成立的。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一场战争,早在战争爆发前,日本举国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动员。再看清政府这边,朝廷上下,意见不一,对战争的认识也不足,更有轻视日本者大有人在(包括光绪皇帝本人),另,北洋水师,虽然在吨位上超越日本联合舰队,但,北洋水师的装备比起日本联合舰队来说,显得有点落后,机动性差。

再加上,除了镇远、定远二舰外,另外的超勇、扬威等舰吨位很小,这也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海战中抓住北洋水师的致命弱点————避重就轻,以它机动性的优势,优先击沉了超勇等舰,再用蚂蚁战术,轮番镇远、定远。

除了机动性优势外,日本联合舰队在火炮上也优于北洋水师。日本的吉野、西京丸、浪速等舰,都配有最先进的火炮,而北洋水师的火炮明显要落后日本联合舰队一档。

所以总得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限于时间,暂说这么多。甲午失败,原因很多!!


匡秀才是也


甲午,即便在一百多年后,依然是个让中国人五脏六腑不停翻腾的词儿!

我不知道题主说“原本可胜的甲午......”是从何说起?但都不重要了。毕竟历史没有如果,毕竟———甲午战争我们惨败!惨败!惨败!

那么剩下值得思考🤔的就是为何会惨败?互联网上、历史课本上已经阐述了很多观点、很多理由,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等方面,无不涉及。

站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来看,甲午战前的中国经济超过日本,军事装备也不弱日本,政治上全国政令统一。。。到底输在哪个关键节点呢?

回看当年日本🇯🇵,同样被大炮军舰打开国门,同样西洋人曾经横行街头,同样学习西方工业化,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唯一不同关键点在于日本完成了全民族政治整合,而大清王朝至死也没能彻底整合各族政治力量,以至于各族、各阶层各自为战,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

看似强大的清王朝,自此开始,走向轰然倒塌。。。



拉动时间轴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失败后,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也为甲午战争画上了一个十分悲剧的句号。

而关于中国为什么会败,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话题。

很多人会说,是因为中国的国力比日本弱,北洋水师的装备不如日本联合舰队。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翻阅史书,我们可以明确的发现,当时的北洋水师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德国的铁甲舰,法国巨炮,英国的舰船,可以说,北洋水师是花巨资打造的一支当时数一数二的世界级舰队。

反观日本,都是一些落伍,价格低廉的舰船,其威力是远不如北洋水师的。

而中国的国力当时并不弱,在甲午战争前,中国的GDP仍然是日本的数倍,经济远远地超过了日本,而且地大物博,资源也是日本所不能及的。但既然如此,中国为什么会败呢?

这就需要我们抛开这些表面现象,看深层了原因了,在当时的满清政府,虽然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官僚。但就整体而言,封建的清朝政府是不配拥有胜利的。封建国家永远是封建国家。整个国家的体制落后,是无法改变的。

当时的大清已经病入膏肓了,李鸿章想要凭一己之力救国是不可能的。在它筹备北洋水师的时候,就时时刻刻的面对着那些守旧大臣的阻扰。他们一直在想尽办法削弱新军,比如有大炮,不给他们提供炮弹,所有号令都要听主将指挥等等。

李鸿章在对抗这些守旧派的过程就花了不少的力气。当时慈禧还挪用北洋水师军款,弄到自己的大寿上了。

而且就人员素质而言,大清根本就没有具备能够统领北洋水师的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军官出生,又是旧军阀官僚主义,根本就不懂什么现代化海战。而同样,北洋水师的官兵,根本就不知道现代战争是怎么样的,他们和身经百战的日本海军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所以说,甲午海战之败,不是日本人靠着运气胜利的,而是腐败的晚清政府根本不配赢得这场战争


历史地理的那些事


1.首先我不知道楼主为什么会认为甲午战争,满清会赢?谁给你的勇气?一个政权的腐败肯定是胜不了新兴有活力的政权。慈禧的600万白银庆祝生日和天皇一天只吃一碗米饭支持前线,高下已定。国力再强掌握在落后者手中也无用。以慈禧为首的满清人,居然敢向世界宣战,这种不学无术,不肯看世界的智商做为领导者,注定必须失败。

2.满清军队的腐败已经有足够多的故事,就不在重复。但是,满清政府大多势力认为,这是李鸿章与日本的战争,其他派别还幸灾乐祸,这也是失败的必然因素之一。

3.封建制度的国家必然被资本主义制度国家打败,这是从集权模式和人才选拔使用模式来就是注定的。任人唯亲是最大病根,北洋水师的领导者没有一点海军知识,看不懂航海图,不知道大炮射程,在西方国家军队简直是不可理喻。

4.最后,感谢满清大败,把这个倒退人类历史的政权消灭根基。当然,我也从来不支持日本,他们毕竟也就比满清进步一小步而已。


一生做一件事老马识图


之所以惨败主要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盲目自动,苟于求合未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其实以北洋舰队的实力可以排在世界上前七名,而且北洋舰队的吨位远大于日本的吉野舰队。但由于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不重视海防,把用于舰队维护和更新设备的基金用于光绪大婚及为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导致北洋舰队年久失修,许多炮弹打出去都是空炮。再加上当时的李鸿章过分爱惜自己的北洋舰队一看情形不对就命令舰队撤回黄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