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从中华大地有史以来,各朝各代,为争皇位,父子相残,兄弟刀光剑影,血脉争斗,国不平,民不安。有写不完的血泪史。唯有吴氏却出现了二次父子,兄弟让位德贤,成为世间美谈。中华民族圣人孔子赞扬吴氏家族至德志贤。原话为“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晋”。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吴国的第二次让位风波“兄弟及制”的终结吴王寿梦,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一块里程碑。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而今天五处季子庙中都有此碑。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最早吴姓出自姬姓,是太伯,仲雍之后。在吴氏姓族谱中。尊古公为先祖,古公父生子三:长子太伯(亦作泰伯),吴氏的开氏始祖;次子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小子季历,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之父。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狂言”,十分注重胎教。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神童,取名叫昌。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因由此圣瑞,周太王古公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国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也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有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既不愿意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眉目紧锁,郁郁寡欢。古公的长子太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立少子季历以便传位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临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据传是当古公病的时候,他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这样,季历才被改立为太子。古公宜父病逝前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太伯。太伯、仲雍回来奔丧,极尽孝义之道。季历依照父亲遗命将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太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及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太伯、仲雍易服毁容,断发文身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感动至极,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太伯及族人给江苏地区带去了北方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后,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的站稳了脚跟,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花圈。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系腰间,以表达敬仰怀念和哀悼。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历经数千年,时至今日,无锡与常熟之间依然有“太伯庙”。人们尊称“至德寺”“让王庙”。唐代著名诗人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武王寻找到仲雍的传人时,已历四代,周章为吴国君。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吴国君,即春秋之吴国。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孙寿梦继承吴国王位。吴王寿梦雄心壮志,破楚服越争霸中原。既成泱泱大国,兵强国富。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吴国的第二次让位风波“兄终弟及制”的终结吴王寿梦有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兄弟五人中,以年纪较小的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而且又心地极为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也为兄弟们爱戴。吴寿梦也同样有最终传位给季札。公元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的身份执政。丧事完毕,和几个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传让给季札,并受到吴国王室的一致拥护。不过季札却像当年太伯一样出逃乡下。诸樊不得已而继位吴王。遂废除父终子继的旧法。实行兄终弟及制。吴王诸樊继位后,行事举止骄姿轻慢,不畏神鬼,但求速死。在一次攻打他国时,诸樊亲自上阵,轻死冒进,终于中剑身亡。临终时仰天长笑,十分欣慰。余祭继位后,只抱着一死心愿。公元531年,余祭在视察船队时,有意失误让越国阉奴刺杀身亡。三弟余味承接王位。也像两位哥哥一样自暴自弃,轻生乐死,只在位4年便溘然长逝。临终时叫来四弟季札,遗命传位于他,了却父子四人的夙愿。季札闻命,痛哭流涕,感动之余更觉得愧不敢当此厚爱,再一次违命不从逃到乡下躲避。硬是把王位传给了侄子。相传,季札去世后,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而今天五处于季札庙中都有此碑,每年四月十八日,八月十八日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二十四孝之一吴猛。字世云。太伯53代孙,吴汉,河南濮阳人。三国东吴时,以孝文明。吴猛家族中落,贫困不堪。吴猛虽家境贫寒,但也是一个大孝子,孝顺到夏天蚊子咬他也敢驱打,因为他怕蚊子不咬自己就会去咬母亲。传说吴猛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一位神奇的老人传授给他许多神秘的仙方法术,他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大神医和神算。一次,他回豫章,到江边不用舟,以一把羽扇划水而渡。又与许笙阳同乘铁鹤上庐山,后驾鹿乘云,升仙上天而去。成为中国道家中的神仙人物,宋朝时追封他为神烈真人。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悠悠历史,人世沧桑,千年文化与时俱进。风范人物,美不胜举,吴氏先祖,后代楷模。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弘扬祖德,传承文化。尊祖敬宗,以溯本源,教子训第,以守典范。历史上吴氏贤仁,已给我们世人巨大警示,善贵、孝贵,情更贵。先人们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家族作为国家一分子,关系到社会稳定,发达昌盛,每一位吴氏族人要弘扬先人美德,为国家强盛富强发热放光。

河南洛宁吴电智——历史上吴姓德望轶事

作者简介:吴电智,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人,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