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丨這樣的渡口,大概最適合武俠裡的江湖丨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神鵰俠侶》郭襄在這個渡口看到了楊過第一眼,從此有了那個解不開的情結。

- 風物君語 -

風陵渡

一個聽起來耳熟的地名

在武俠的世界裡,它代表著一種江湖意象

這意象不是沒來由的

它踩在陝、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渡口上

因此,它自古就是溝通中原大地上的要塞

要塞的另一個含義是

離別

於是,故事總是喜歡選擇在這樣的地方發生



2014 年,大西高鐵太原至西安段順利通車,把兩座古城連在了一條更快的線路上。從西安到太原的路從原來的 10 多個小時縮短到了 3 個小時左右。

早上還在西安回民坊吃兩個肉夾饃,中午就能在太原街頭捧一碗剔尖面大快朵頤,這件事成了現實。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東出西安古都,橫穿八百里秦川,跨越黃河,再沿著汾河北上,最終抵達龍城太原。


這段路我們今天最快只需要走 2 小時 56 分,但古人卻走得艱難。無數的商旅、士卒、流民、官員,徘徊在山西西南一角的黃河岸邊,遙望對岸的關中,不斷往返的小小渡船,承載著溝通秦晉兩省人文風物的重任。

風陵渡,這個坐落在山西運城的黃河渡口。它見證了黃河兩岸的興衰,留下許多令人唏噓的故事。金庸筆下郭襄的弟子被叫作風陵師太。因為風陵渡正是郭襄念念不忘與楊過初見的那渡口。

誤終生的渡口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黃河渡口上還有船,那裡已經週轉了多少故事。


黃河萬里天上來,遇到呂梁山脈後轉頭南下,分隔開秦晉兩省。

出壺口,下龍門,滾滾南下的黃河水又被華山阻擋,終於向東朝大海流去,在中國地圖上勾勒下這個氣勢磅礴的“幾”字。而黃河轉向東方的這一道彎,就是山西、河南、陝西三省交界的風陵渡口。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幾”字形的黃河,在這裡彎過之後轉身向東流去。 圖 / 截取自 Google Earth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風陵渡的名字,還是通過《神鵰俠侶》。

時值二月初春,黃河北岸的風陵渡頭擾攘一片……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車,許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給阻有風陵渡口,無法啟程。”第三十三回《風陵夜話》以這樣一個場景開頭。

雖然在寫書前,金庸從未踏足風陵渡,但這段描寫還是非常貼合渡口的真實情形。

由於南北跨度極大,黃河每年都會在封凍前後出現凌汛。河面冰封前的封河期和解凍時的開河期,漂著大塊浮冰,不能行船,盼著渡河的旅人也只好在風陵渡頭苦等。等待冰面凍結實了,可以直接走到對岸去,或者等冰消雪融,再坐渡船過河。

作者安排郭襄與楊過在這黃河上第一大渡口相遇,想必有特殊的用意。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河上人家歷經了千年,渡人渡己。


因為一場風雪的耽誤,郭襄在停運的渡口前遇到楊過,成為一生的心結,她終究沒有渡過心中那條寬闊的情慾之河,最後還是把風陵的名字留給弟子。風陵渡,也因此見證了武俠世界裡這一出著名的悲劇。

就這樣,千年古渡口有了更深沉的意味,它渡人渡己。“風陵渡”三個字染上一抹無奈和傷感。

在分別時,郭襄對神鵰大俠楊過說:“你會到你夫人後,叫人帶個訊到襄陽給我,也好讓我代你歡喜。”究竟這份歡喜裡,摻著郭襄的多少遺憾,恐怕金庸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楚,只有初次相遇的風陵渡前,黃河水冰凍又消融,默默流淌了一年又一年。

黃河在這裡,挽一個結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黃河上空霧氣蒸騰,遠望如黃沙漂浮,而黃河對岸的華山則若隱若現如同海市蜃樓。


小說中的愛情雖是虛構,但在風陵渡漫長的歷史裡,從來不缺少這樣悠長纏綿的故事。從唐代設置風陵津開始,一千多年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從這裡渡過黃河,西去長安。

《西廂記》中主要故事的發生地普救寺,就在今天的山西運城永濟,距離風陵渡並不遠。張生告別崔鶯鶯小姐,進京趕考,站在風陵渡的船頭時,不知道作何感想?

黃河流到這裡,已經不是上游奔騰湍急的景象,而展現出大河的遼闊。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西廂記》一開頭,張生眼裡的黃河就是這樣的:“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竹索纜浮橋,水上蒼龍偃。”

金代詩人趙子貞也在《題風陵渡》中寫:“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落日黃塵起,晴沙白鳥眠。挽輸今正急,忙煞渡頭船。”道出了風陵渡扼守秦晉交通的咽喉,也描繪了渡船往來兩岸的景象。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風陵渡陽賢村正在準備文藝演出的村民。


展開地圖不難發現,黃河上下,渡口兩岸,風陵渡周邊的地區“信息量”極大,來這裡隨意邁出一步,說不定就從唐朝跨到宋朝,從郭襄轉到崔鶯鶯,從三國戰亂來到抗日烽煙。

流到渡口的每一滴黃河水,都在上游不遠處參與了壺口瀑布的嘶吼,終於安靜下來,經過老子騎牛西去的函谷關,緩緩流淌到下游的三門峽。天氣好的時候,站在風陵渡的舊址,就能望見大河西岸華山的山峰鑽出雲霧,挺立在八百里秦川上。

距離風陵渡最近的陝西一側,是聞名遐邇的潼關。東漢以後,沿渭水向東的道路稱為“潼關路”,張養浩那首著名的《山坡羊》裡的句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也是我們今天站在風陵渡看到的風光。


這裡擺渡了三省風物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愛吃羊肉,讓這個渡口帶有更多的文化交融的色彩。


秦晉鎖鑰,幾度興衰。

“雞鳴一聲聽三省”的風陵渡,在上千年裡擺渡的不僅僅是往來旅人,還有秦晉豫三地的風物。

渡口不遠處,就是武聖關羽的家鄉解州,這裡流行一種少為人知的解州羊肉泡饃。與著名的西安羊肉泡饃不同,解州泡饃不切丁,而是直接把現烙的千絲餅撕開泡進碗裡。雖然不如關中的羊肉泡饃濃厚,但也別有一番滾燙鮮活。

歷史上兩大泡饃流派的第一次會面,大約就發生在風陵渡的飯桌上吧。

運城另外一縣聞喜出產的煮餅也格外出名。晉南民間把“炸”稱作“煮”,麵粉裹著紅糖、桂花、蜂蜜,用特製的模具壓成小餅,再扔進油鍋炸透,最後在表面粘上一層白芝麻,就做成玲瓏精巧的聞喜煮餅。

據說正宗的聞喜煮餅掰開後,兩塊餅之間能拉開細絲,味道香甜軟糯。魯迅的小說《孤獨者》中,就提到了這種晉南名產:“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而經由風陵渡口的波濤,古代生活在關中的人們,也能品嚐到聞喜煮餅的滋味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炸在鍋裡的薄烤餅


至於河南觀音堂牛肉和山西平遙牛肉晉南面食和關中麵食之間的淵源,似乎都與這座千年渡口有關。操著各色口音的人們登上渡船,也把三省物產、飲食習慣散播出去。

在漫長的時光裡,第一個品嚐褲帶面的山西人,第一個喝到汾酒的關中漢子,第一個在外省支開鍋賣胡辣湯的河南人,想來都出現在曾經繁榮的風陵渡吧。

金庸千古,郭襄一眼誤終身之地——風陵渡還在

▲ 今天的風陵渡口,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遺蹟。在風陵渡附近的芮城麻溝村,村民正在連夜燒製柿子酒,由於天氣


站在鳳凰咀上,看著長河落日,遙望秦川,走進繁華不再的古鎮,嘗一嘗糅合了三省風格的飲食,忍不住感慨歲月像黃河水般流逝。

風陵渡口,是郭襄遇到楊過最好的地方。


文丨蘇煒

圖編丨鯨魚

圖片除動圖外,均來自於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