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人力有時窮,往事總隨風

劉興亮|人力有時窮,往事總隨風


01

很小的時候就想把生活留住。這大概是人的天性。

最早,把心儀的句子或文章抄在筆記本里;後來,把報刊裡的好內容剪下來粘在剪貼本里;再後來,輕巧地把佳句妙文存在軟盤裡、移動硬盤裡……

年少輕狂無知的我以為,算無遺策,一切盡在把握中。

每一次都以為可以留住一些東西,或是人,或是過往。結果呢,筆記本剪貼本被搬家弄丟了,軟盤找不到軟驅了,移動硬盤壞了不敢去修,那些好句子與好文章從此杳無音信。

一如存儲在腦袋裡的那些灼灼發燙的日子,一天天磨損,最後都被風帶走。想來世事如此,本就沒有什麼能永垂不朽。

寒風凜冽,一葉知秋,這個時節人總有傷逝之情。對經歷過的事物都傾注了情感,當它們離開自己的視野,再也不能回來時,不免感時傷懷。

有一句老掉牙的話,當人開始習慣在回憶中生活時,說明他老了。這聽起來有些道理。

畢竟我們活的越久,腦袋裡封存的東西越厚,雖然不能想提取就提取出來,但很容易觸景傷情。

最近這段日子,我大概觸的景與傷的情比較密,無端地想起來一些往事,又似乎不能條分縷析地理清。於是大發感慨。

人力有時窮,往事總隨風。


02

這一陣子,我突然覺得時間越來越快,也許是友人調侃的一句老年斑,也許是清晨鏡子裡又多了白髮,也許是看到業內創業者的不幸,也許是給自己找個喝大酒的理由。

有一種科學的解釋,人之所以感覺到時光的加速,是因為隨著生命的流動,存積的過去越來越長,剩餘的未來越來越短,於是你會感覺到越來越「快」。

如果深入分析,這個所謂的「快」是指你距離死亡越來越近了。於是感覺到快。這其中蘊含著恐懼與彷徨。

劉興亮|人力有時窮,往事總隨風

老大不小了還一事無成的人,會感覺到自己辜負了什麼;有所成就的人雖說好些,但眼看著好日子越來越少,心下不免悽惶。

倒是那些沒心沒肺的人天天快快樂樂的,沒什麼掛念。不信你看看街上的流浪漢,不管年齡多大,他們的表情都很相似,無事一身輕。其實那些真正大徹大悟,歸入佛門的人,表情也很相似,無事一身輕。

問題就出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身上,看不開,想對得起自己和別人——生活哪裡會全盡如人意呢。

這又涉及到人的世界觀問題,活著是為了什麼,如果就為了佛教的涅槃的話,那倒簡單了,從開始就往後退,一直退到不問,不爭,不執,不念,不行,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但這樣的話,社會就會陷入一片死寂之中,沒有進步,不夠活躍。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全然死氣沉沉。所以儒家才提倡要「出世」,活著,總要做點什麼,為自己也為他人。這樣才不枉一生。

所以才會有那麼一句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你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劉興亮|人力有時窮,往事總隨風

當然,這麼說有些過於理想化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解放人類這樣的高度覺悟。

因為我們經常是連自己家的孩子和老婆都解放不了,比如戶口問題不好解決,工作問題也有難度,上學更是各種障礙。想要讓家裡人的身心得到解放,還真不易,都得起早貪黑地奮鬥才行。

這麼一說,古人云,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不無道理。人不能連自己家裡都沒打點好,就要去解決別人家的問題。說來說去,人還得先過好自己的日子,把個人的理想實現,能把這件事做好,已經是對社會做了極大的貢獻。

這說明你不用別人來操心了,多好啊。


03

不管過得好不好,成就大小如何,人還是會面臨時間的流逝,生活的無情,人事的紛擾。

我們總要把自己的經歷與感想表達出來,記得住的,記不住的,都是人生的過程。要知道,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那些相互的情感,生活的細枝末節,瑣碎的煩憂,小小的快樂……這些構成了一個人。

所以我們要留住記憶,並不是為了記憶,而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將來。


▴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