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Part 1

過去的一週,堪稱“謠言放飛周”。

放開限價、全面取消限購……我作為一個死多頭都不敢想象的諸多政策掉頭,被無知者從夢中帶到現實中,滿嘴放炮。

一週前,廣州開了個重要的會,之後住建局發佈了一則關於“規範房地產市場管理”的說明。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其實,相關內容很簡單:

對新建商品住房預售和網籤價格指導機制進行優化,部分外圍區域可以根據市場真實價格申請備案,嚴禁房企拆分價格報備。

這個政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

打擊捆綁銷售、打擊雙合同、為政府排雷。

雙合同和捆綁銷售,其實就是畸形限價下,提前預埋的雷區。

300萬的房子,捆綁個80萬的豪裝合同。所謂的80萬豪裝,雙方心照不宣,其實不過是掩蓋房價倒掛和價差的遮羞布而已。

在市場好的時候,這是彼此默認的潛規則;市場一旦不好,這塊遮羞布立即會被惱羞成怒的業主摘下來,撕的粉碎。

現在“雙合同捆綁”的雷,已經逐步炸在了武漢、成都、北京、杭州……

廣州此時的限價調整,排雷的意味極其明顯。

但就是這條政策,在諸多不懷好意的揣度下,變

成了打響全面放開限價的頭炮,成為了政策鬆動的標誌。

三天後,朋友圈裡廣為傳播一篇文章,“國務院規定半年內必須放開全部限購!”

5月,國辦發佈了《關於開展涉及產權保護的規章、規範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這個通知被有心者再次利用、解讀——

10月底,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違產權保護的相關文件將被清理,其中包括各地出臺的“限購令”。

一個規範知識產權保護的通知,被曲解成取消限購的政策,並廣為傳播。

甚至,逼的地產股在全國一片綠的股市中,還打出了一波逆勢上揚的小奇蹟。

緊隨其後的,就是各地在私下裡,偷摸的放出各種扯淡謠言。

比如,某省會城市周邊,被限購鎖死的三四線縣城,個別項目在房價下跌15%之後,探頭探腦的打出了“限購解除”的旗號。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有的時候,不是造謠者太努力,只怪我們太SB。

“開民智”這種說法,在任何時候提起來,都絲毫不顯過時。

Part 2

今天,新華社發文“決不會允許房地產調控半途而廢、前功盡棄”,為政策走向徹底定調。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原文很長,我們只說重點。

第一,市場監控還在做,房價考核問責仍然不會放鬆,誰放鬆,誰上漲,問責誰;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第二,在長效機制建立前,房地產調控絕不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第三,未來將從行政措施,向綜合施策轉變。包括金融、土地、財稅、住房保障、市場管理等一攬子政策工具,保證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這個發文既明確的表達了上層態度,又婉轉的表明了未來政策的走勢。

首先,調控不會放鬆,因為穩定市場、平抑房價的目的並未達成;

其次,未來的調控方向會發生新的變化,以前更多地是強調應急性的行政命令,而未來是建立長效的健康機制。

比如限價,就屬於典型的強制性行政命令。

雖然,在限價的打壓下,從數據上來看,房價的確是控制住了。但是,在看起來很漂亮的數據背後,潛藏著各種潛規則的後遺症。

限價所導致的一二手房價倒掛,所製造出來的套利空間。

把98歲的偽剛需逼到售樓部裡去搖號;把工作在陝西、河南的白領逼到深圳去落戶搶房;把還未畢業的大學生帶去售樓部裡套利……

限價導致的利潤缺失,讓開發商剋制拿地的慾望。

前10個月,土地流拍大致超過900宗,看起來開發商似乎沒錢了,似乎值得彈冠相慶。但仔細一想,900宗的土地流拍,起碼是1.5億㎡的供應量流失。

所以,限價在短期內雖然控制住了房價,但實際上既增加了投機套利的偽需求,又遏制了有效的住房供應。

這種短效的強制命令式調控,在未來的時間裡將大概率逐步轉向,進入增供應、去槓桿、抑投機的長效機制軌道中。

一切不增加供應、不改善供需關係的調控都是耍流氓。

Part 3

我曾多次提到過,中國房地產的問題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系列問題,它裹挾著土地、資本、金融機構、地方政府……

房地產正如同一條鎖鏈一般,把政府、房企、金融機構以及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牢牢的拴在一起,一起享受房價上漲的喜悅、痛苦和辛酸。

這條鎖鏈,如水蛭一般,趴在城市的軀體上,吮吸著城市化進程中的絕大多數紅利。

而過去的調控,將重點過多地放在“需求端”,通過打壓需求、提高門檻等一系列方式,去控制房價過快上漲。

的確,在市場火熱的環境中,這種手段見效最快,能讓樓市快速回歸理性。

但最根本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城市化的吸附力仍然存在,人口湧入並未緩解,實際需求並未得到滿足,只是被短期壓制在小空間中得不到釋放。

房價在“一抓就停、一放就漲”中,反覆輾轉。

行政命令能解決了一時,並無法解決一世。

今天的新華社發文,就是意識到問題之後的反思和調整——

用精耕細作的長效機制,替代短效強制的行政命令,打破房地產的畸形鎖鏈。

這張圖,是我梳理了所有長效機制調控相關的政策報道之後,在一年前整理出來的。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諸多政策走向,都在逐步驗證這些。

今天,定調了!關於未來的樓市調控怎麼走!

從這些政策的蛛絲馬跡中,我們能找到國家對房地產未來走向的諸多態度:

第一,城市化是不可逆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也是不可逆的,不會因為供需失衡,就拋棄城市化;

第二,過去需求端的調控打壓將進行升級,涉及土地、金融和戶籍等諸多方面;

第三,土地供應端將拋棄一刀切的政策,因城施策,供需緊張的多供地,庫存過大的少供地;

第四,豐富供應結構,比如要有自持型住宅用地,助力長租公寓落地,還要增加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中小面積住宅用地供應;

第五,除了要建可以流通的普通住宅,還要有流通滯緩、滿足需求的保障性住宅;

第六,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差異化的住房選擇——

• 給剛剛進入城市的人群提供長租公寓,讓他們有落腳之地;

• 為了吸納中高級人才快速進入城市,還要建人才公寓;

• 對於已經有一定居住年限的新城市人,給他們提供共有產權性質的住宅,充分讓他們對城市有歸屬感;

• 對於中低收入者,要有保障住房;

第七,租售同權,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基礎的城市福利;

第八,金融端,差異化信貸,去投資化,去槓桿化。

總的來說就是,保障居住的歸政府,商品住宅的給市場。

這才是真正的長效機制。

Part 4

我們的問題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系列問題。

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自然不是一個一刀切的辦法,而是一個成體系的系統。

過去兩年的調控,是速凍劑。它可以讓過熱的樓市穩定下來,甚至是凍下來,不至於失控。從目前的市場來看,我們的確做到了。

下一步,我們需要的是用更溫和的辦法和相對長的時間軸,將諸多失衡一一調理。

在調理尚未完成之前,政策全面放開的可能性不大。

上週,我寫了兩篇文章,實名反對無腦看空。

這周,我更反對的是,牽強附會的一味鼓吹“房價速勝論”。

中國房地產的問題,不僅僅是房價的問題。

對於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投資者來說——

什麼時候我們能真正理性的看待房價和政策的波動了,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算成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