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瀘州傳奇——瀘州民間故事集叢

建文皇帝在瀘州的傳說(二)

建文帝瀘州傳奇——瀘州民間故事集叢

建文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據史料記載,“他從小穎慧好學,性至孝。”為此,皇太子死後,朱元璋立他為太孫。朱元璋死後,由建文繼皇帝位。繼位不到四年,由於多種矛盾,建文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逼出金陵。有的史書記載他以後削髮為僧。關於建文皇帝來瀘州的傳說,在瀘州地區的許多寺廟中都有記載。

建文帝瀘州傳奇——瀘州民間故事集叢

瀘州玉蟾山建文帝造像

建文帝瀘州傳奇——瀘州民間故事集叢

有詩為證:

遠自金陵遍九州, 雲龍止住暗藏修。

蒼生未識真明主, 南國空留作楚囚。

北雁飛來無信息, 黑雲遮住漫心頭。

匯山社稷今何在? 萬里煙波無盡愁。

閱罷楞嚴磐懶敲,笑看茅屋雨花飄

南遊璋嶺千層聳,北望京都萬里遙。

款段久辭飛風輦,袈裟換卻袞龍袍。

公卿此時歸何處?惟有群鴉早晚朝。

風聲一息忽然清,大地全移四海新。

風出丹山紅日遠,龍潛滄海白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京城今夜月,六宮成望翠華臨。

牢落西南數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今何在?江漢無情水獨流。

長樂官中雲氣散,朝元閣下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幾首詩就是瀘縣牛灘區潮河鄉雲龍寺一塊大石碑上記載的,碑上註明是建文在雲龍寺裡寫的。如今此碑尚有一截殘存。當年文化館已將這幾首詩蒐集保存下來。彌陀區中心場建佛寺也有記載建文皇帝從湖南入蜀,在建佛寺祝髮的碑文。傳說福集區玉蟾山上曾刻有建文皇帝的石像。由於建文皇帝施仁政,如《明史》記載他減輕徭役,將一些無依無靠的老人由國家供養等。所以,他被趕出金陵後,人民同情他。瀘州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多半是褒讚他的,也反應人民對了建文皇帝的同情。我們對這一些在瀘州廣為流傳的建文的故事進行了蒐集整理,並按傳說的建文皇帝的行蹤為線索,把各個故事編串在一起。

(參考書目:《明史》、《綱鑑》)

出走金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的皇太子朱懿文不幸染病,懿文的二兒子朱允日夜守候在身邊。經過久治不愈,懿文故去,允悲痛欲絕。朱元璋見允如此孝順,並且平日好學求進,論德才都超過長孫,便確立了允為皇太孫。

一天,朱元璋要考一考允和允的四叔朱棣,允和朱棣年紀相當,都頗有文才。

朱元璋揮毫寫了一個上聯中“風吹馬尾殺千線”,叫他倆對來。允文思敏捷,立即對上了:“雨打羊毛一片氈。”朱棣思忖片刻,很快也對上“日照龍鱗萬點金。”

朱元璋看過兩個下聯,發現朱棣口氣不凡,不僅為允感到憂慮。朱元璋感到允將遇到不測,臨終時,把允單獨叫到身邊,交給了朱允一個木箱,斷斷續續地囑咐他:“定要在一一危急萬分時一一開。”話音剛落,便歸了天朱元璋去世後。

當了明朝第二代皇帝,號建文,建文登位後,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不服,事事與他過不去,建文只好將燕王調離燕都。

此時,朱棣乘機藉口“皇帝身邊有奸臣”,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大舉發兵,從燕都直打到金陵(即現南京),將金陵團團圍困。朱棣的同黨為內應,在皇官放起一把火。

遭到裡應外合的夾擊,危急萬分。這時,他突然想起祖父交給的小木箱,連忙取出打開一看,內有袈一套,袈裟上面有祖父遺旨:“改換僧裝,從地道出!”

建文皇帝忙取出袈裟,裂裟下面有一張度牒(和尚的身份證)。他迅速換上僧裝,收拾好度牒,鑽進地道,逃出金陵。從此,他改名朱應文,流落在外建文皇帝逃往我國西南,由湖南入四川,逶迤來到瀘州。瀘州風光秀麗,名山寶剎很多。他住的時間較長,到過的地方也多,因此留下了很多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