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通——我与《张家口日报》的缘分

离开新闻编采专业岗位十三年了,一直未动笔写东西。看到《张家口日报》创刊70周年开展的征文活动,又激起了自己的写作冲动,过去的许多往事演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特别是我与《张家口日报》结缘的人生历程,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触。

1964年4月,我初中毕业后的第二年,来到市建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到报社当编辑记者,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可是,人生的命运竟是这么奇妙,在我的人生历程中,似乎有一股无形的线,将我与《张家口日报》紧紧的连在了一起。缘起,还得说被聘为“本报通讯员”的那段日子。

那是我在建筑公司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建筑工人代表之一,我有幸出席了全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会议结束时,我们每个代表都收到一份《张家口日报》颁发的聘书,成为一名地方党报的通讯员。然而,我的新闻“启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之后的四、五年间,虽然我摸索着写过一篇学习体会文章,两篇新闻报道,并通过邮局寄给了报社编辑部,但由于自己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业务,也没有机会当面聆听过专业新闻编辑的指导,这几篇东西均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与《张家口日报》实实在在的结缘是在1972年底。当时,市建公司宣传科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参加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除了系统学习有关新闻基础专业业务,我们还在宣传科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公司所属单位进行采访。所写稿件经过修改后,与指导老师一起到《张家口日报》送稿。那是我平生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到报社的编辑老师——工财部的王景山、胡栋等,他们耐心的讲解和指导使我茅塞顿开。得知由我采写《节约箱的来历》可以采用,自己写的稿件有希望变成铅字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这篇稿件也成为我事业的转机——通讯员培训班结束后,我被正式调入公司宣传科,成了一名专职新闻通讯员。之后的八年时间里,我作为市建工局宣传科唯一一名专职通讯员,紧密围绕全地区的工作重心,结合本系统的工作实际,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每年仅在《张家口日报》发表的各类稿件就达30多篇。同时,我还发动组织本系统兼职通讯员,积极撰写新闻稿件,我本人也荣获《张家口日报》优秀通讯员称号。1979年底,我从市建工局宣传科调任市一建公司“两办”主任后,仍撰写了为数众多的各类体裁稿件,有的还刊发在头版头条位置。基层通讯员,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我通过学习实践,增长了写作技巧,更通过与《张家口日报》各位老师的无私指导,提高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1984年4月,市委筹办《张家口日报》从全市各大系统抽调宣传工作人员,我奉调进入筹备组,当年底被任命为总编室主任。由一名基层通讯员一下子转换到报社总编室工作,组版头版稿件、安排各主要部室发稿计划、疏通出版环节等各项工作,对我来说都比较生疏。好在有老同志赵旺总编辑、副总编辑刘虹生等老前辈的悉心指导,使我很快进入了角色。在两年多时间里,我在总编室主任的岗位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挤时间撰写了多篇小言论。1986年9月经编委会安排,跟随宣化啤酒厂慰问团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了跟踪报道和战地采访,采写《老山纪行》等通讯、报告文学,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1987年4月,我被提拔担任了市报社副社长。两年后,根据我的个人意愿,又重回新闻编采岗位,担任副总编辑。1993年地市报合并,我担任《张家口日报》副总编辑,一直到2002年4月离岗。回顾在《张家口日报》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我深深感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好传统,好作风,使我终生受益,自己的收获与老报人的优秀人员和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在《张家口日报》创刊七十周年这个有着非常意义的日子里,我衷心地祝愿她永远年轻,永远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取得比以往更辉煌的业绩。

(作者系张家口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