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湖南師範大學龔老師從24歲到55歲,只講課不評職一事?

霍小姐的八卦爐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嚴格的講龔老師是沒有參與評付教授和教授職稱。

因為他第一個職稱是助教,第二個職稱是講師。

如果學校執行的是評聘分離模式。聘更重要!

評的好處是走遍天下有個基礎。長期效力一個具體的大學,職稱與薪資掛鉤,評聘分離,只需要關注實聘即可!

傳媒核心是通過實際賺錢,如果在理論上沒有建樹。只是應用講述別人的現成理論。不評教授不帶研究生,做一點實際的買賣,帶帶本科生的課,落得一個清閒自在。還可以早早退休!


凱騰聚知


看到龔老師,不由得想起這幾天鬧的沸沸揚揚的南京大學梁瑩事件。

一個年紀輕輕的女老師,通過不斷的抄襲和運作,當上了教授,當上了青年長江計劃人才,成了學科項目的帶頭人,成為了人人尊敬的座上賓,不但外出走穴賺錢,而且在工作中還極不安分極不盡責。在經過大量的曝光後發現,曾經的年輕有為才俊,不但學術不端,而且職業道德也相當惡劣。

而一個曾經最年輕的講師,從24歲講到55歲,仍然是一名講師,他笑談自己在成就一項從最年輕到最年長的講師紀錄,雖是玩笑話,但在我們聽來卻辛酸的很,我不知道校方在聽到龔老師這種自嘲之後,是尷尬呢?還是高興?

老師是幹什麼的呢?老韓早就說過,傳道授業解惑!他們的基本職責應該是站講臺,應該是專注教學,而不是躲在屏幕背後寫論文。一個當了31年的講師,在今天居然成為了新聞,成為了稀奇之事,這種怪象難道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根源所在嗎?

如果我們的講臺上多一些像龔老師這樣醉心於一線講臺的師者,少一些東拼西湊的論文和為職稱痴迷的人,讓老師的迴歸老師,讓科研的迴歸科研,那麼我們還會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嗎?

一個老師,引以為傲的不是桃李滿天下,卻是論文滿天飛,職稱高大上,可悲!可嘆!可憐!


元芳有看法


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得對職稱評定多絕望的老師,才能走到這一步啊。湖南師範大學這位講師最近火了,從24歲到55歲,湖南師範大學龔德才老師當了25年講師,一直沒有評職稱。不是他講課不行,他的課程一直受到學生歡迎。24歲即評為講師,那時他是學校最年輕的主題師,現在他55歲,是學校最年長的講師,這個記錄,真的很奇特,引發廣泛關注。同時備愛關注的,還是職稱評審機制,還有論文,還有課題等等。


其實現在放棄評職稱的老師真的不少,大學的情況我不瞭解,在初中,的確有這樣的老師。我的一個朋友也是評了中級職稱之後,就放度評高級職稱了,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心死。他所在學校是一所老學校,由於高教教師沒有指標,學校已經連續四年沒有評高級職稱,現在學校有一大堆50歲左右甚至臨近退休的老師等著評高級,中青年教師根本沒有希望。另外,現在評高級職稱需要量化打分,需要在所謂正規雜誌上發表論文,還必須要參加課題研究等,都讓我的朋友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高級職稱可望不可及。不過他似乎不受此影響,日子過得雲淡風輕。

從24歲到55歲,跨度20多年,這位特別的講師的確會引發很多思考。一位專注於教學的講師,沒有顯赫的科研成果和論文發表。再想想這段時間某明星教授論文作假,上課被學生投訴不負責任,兩相對比,覺得湖南師範大學這位龔老師真的很有風骨,但他在獲得了學生讚賞的同時,也真的失去了很多。

但我,是要為龔老師點讚的,職稱評定都想不想多說,評上的未必水平就很高,評不上的未必就沒有水平,改革職稱評定機制,勢在必行。


途蟲的百味人生


似乎不參評職稱人,全部都是在做實事的人,評上諾獎、院士、教授丶中學高級教師的人全都是投機鑽營的人。你不覺得是在自欺欺人嗎?真可悲!可以這麼說,不參評職稱的人,或者說該評上而未上的人當中,確實有很優秀的,甚至勝過相應職稱的水平和條件。評上的人中,多數人還是有乾貨的。我雖然沒有很高的職稱,但我承認這點。做人千萬不要認為,本事只有自已的好,全社會的人都對不起你。否則,你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了,真的。

我還想說,人各有志,對一位不熟悉的人是無法評論的。不參評職稱的人,無非是這樣的幾種情況,一是無視名利(不算淡泊名利),做好自已應該做好的事,這種人值得人類的尊重。二是自謙,認為自已還不符合條件。三是不願做審報職稱評定的有關工序,認為麻煩,這種人屬於淡泊名利。四是工作業績確實不怎麼樣,放棄參評。可千萬別忘了,錢學森、袁隆平、施一公的職稱都是頂級的,當然也有無職稱的魯迅,他還絕對評諾獎。所以說,人各有志,不必多議。


藍天1149


這位老師能一心一意教學,很了不起。但是以我個人所見所聞,在此等級別的學校,又是在三十年前,但凡稍微努力一下,嘗試著做一下科研,發表幾篇現在來看不怎麼樣的文章,也不需要什麼項目,評副高是大概率事件,而且評上之後你可以不做科研專心教書的,也不會像現在一樣需要考核。我們學校也有對學生很負責的,沒有任何科研成果的老講師,批改作業都會寫上錯誤原因。但是相比承擔同樣多課程,還要從事研究的老師來說,這些老師可以說是過神仙一樣的日子了。他們自己其實是不願意吃太多苦的,說句不好聽的,其實就是懶,一兩篇論文都不想寫。


油炸840


湖南師大的龔老師今年55歲了,他沒有專家和教授等榮耀的頭銜,專注教學30年,甘心做了30年的老師,成為大學教育的一股清流,走紅網絡,引發網友的熱議。

30 年來,他堅持每節課手寫板書。

30年來,他只講課不參評職稱。

30年來,他不被論文和課題束縛,只專注教學。

學生愛聽龔老師的課,雖然課堂上不點名,學生們卻很少會缺席。

30年的工作換來的成果是,龔老師成為最年長的講師,又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

在龔老師的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中國傳統教育家的風範,傳道授業,專注教學,不爭名與利。

人生路上,我們總要面臨著取與舍的問題,龔老師保有的是一顆獻身教育的初心,放棄的是名利的束縛,贏得的是學生的一片讚譽。

同時,我們是否也要思考,職稱真的是評判教師實力的唯一標準嗎?

我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家長,我的孩子也接受過大學教育,作為家長,我寧願孩子在一位普通老師那裡學到真才實學,也不願孩子坐在某些知名教師的課堂上浪費大好時光。


遠方老師在美國


近來,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55歲的講師龔德才在網上走紅。只因一件事:龔老師31年專注教學,不評職稱。

24歲那年被評為講師時,龔老師曾經開玩笑說:"我要創個紀錄,成為一個從最年輕到最年長的講師。"不料,一時戲言如今卻成為現實。

龔老師的行為引發網友熱議,而他本人回應說:看到那麼多學生肯定自己的教學,做30多年老師很值得!

看後,我心中五味雜陳,教師中有龔老師這樣一心教書、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是教育的幸運,是學生的幸運。龔老師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教學成績優異,得到很多學生的肯定,但就是得不到領導的“關愛”,沒有各種證書,也就沒有晉級的事,做一輩子講師,這是龔老師的不幸,這也是教育的不幸!

去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中,有一個諷刺意味很濃的小品,它所說的,很是和教師的職評一樣,其中有兩句對話,一個問:“廚師呢?”另一個人回答:“都在後廚忙著出書呢。”其直指現實,而且擊中要害,卻對現實沒有絲毫的影響。我原以為,此小品一出,必然會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能夠除舊佈新,誰知道,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一切依然如故,還有的卻越演愈烈,真的讓人大失所望。

廚師不站灶做飯菜,而是忙著出書評職稱,他會是稱職的廚師嗎?老師不專心在講臺上教課,而是忙著寫論文、搞活動,他能教好學生嗎?

這樣的廚師們不務正業,這樣的老師就務正業了嗎?可這務不務正業,到底是誰造成的呢?真心希望能把課堂還給教師,而不是讓老師去做一樣又一樣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當埋頭苦幹的,不如投機鑽營,當正氣不壓邪氣的時候,那豈止是教師的不幸?

教育需要更多龔老師這樣的人,教育來不得半點虛假,更經不起折騰。

請讓教育平靜!請讓教師平靜!


敏教育


首先對龔老師30年如一日熱心於教學的態度表示敬佩,感慨之餘,也感到公眾對大學老師和中小學老師的區別,以及對職稱評定有頗多誤解。

首先,跟中小學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不同,作成年人的大學生,應該已經具有,或者應該培養一定的自學能力。期待繼續填鴨式的學習方式無疑為不合格。

就學校而言,大學不論是科研教學型,還是教學科研型,科研活動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此外,科研可以促進教學。講授的課程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關,講義可以隨時修改,以便讓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最後,科研成果乃至職稱的獲得並不是那麼容易。就我個人而言,一週七天不休,在火車上都要抓緊時間看文獻,至於寒暑假就完全是一個笑話,很輕鬆麼?高級職稱沒有某些人想象的那麼不堪,公眾誤會如此之深讓人費解


s比鄰星s


湖南師範大學龔老師31年只講課不評職這件事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戳到了教師職稱這個社會關注度極高的敏感點。

雖然我是一名中學教師,不太瞭解大學教師職稱晉升的規則,但毫無疑問,教育體系內的職稱評定已經被廣大教師所詬病。職稱評聘過於重視教科研、名額限制太多、與工資掛鉤太多、評定過程極其繁瑣等等,使很多老師對晉升望而卻步,他們已經從內心放棄了職稱評定,認為淡泊名利、保持輕鬆的心情更有益健康。

話雖如此,職稱仍是大多教師繞不過去的一個心結。

結合近日南京大學梁瑩老師的學術造假事件,人們就會更清晰地看到,雖然高職稱教師中不乏優秀的人才,但也確實有一部分人是通過造假、炒作、關係運作等晉升了職稱的,而且正是這一部分人的存在,破壞了公平,引起了廣大教師的不滿。

希望這兩起事件能在教育界引發“蝴蝶效應”,從而促進職稱評定的深化改革,給默默無聞在一線奮鬥的教師一個滿意的答案。


七仙女兒說教育


怎麼看湖南師範大學龔老師從24歲到55歲,只講課不評職一事?

曾經有位近40歲的小學教師告訴我,她在小城教書快二十年了,但至今工資也就三千多元。

我感到有些驚訝,覺得這也太低了吧,畢竟人家還是在縣城,並不是在鄉里,也居然只有那麼多。一方面感嘆工資待遇太低的時候,另一方面她也坦言,主要是自己職稱沒有評上來,影響了漲工資。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的55歲講師龔德才在網上走紅,從24歲那年被評為講師開始,31年來"專注教學,不評職稱",引發網友討論。

可以說,這也是當下教育的一個痛點。第一,就大學教師而言,究竟課講得好重要,還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就我來看,我覺得首先應該是要課講得好,因為大學是培養學生成才的,這是基本的目標,其次才是教師自身的成長與發展。而且也只有把課講好了,才更有資格和能力搞好科研。

第二,從本質來看,講課與科研應該是不矛盾的。講課講得好的人,應該也是自我研究得來的,只不過是教育方面的研究。而這樣的研究,應是我們要肯定的。一個優秀的講課教師,應該也是科研做得好的教師,也能夠評上職稱。

第三,現如今有些職稱評選,是不是很公正很科學,也值得推敲。也就是說,即便要評職稱,也要把教學情況作為重要指標來評選,而不能主要靠科研或論文吧。何況就現實中來看,有的評定職稱本身就掩藏著太多不靠譜的東西,說不定就有太多貓膩。比如前不久就有兩名教師為評職稱,互相舉報對方材料造假,結果還讓校長破口大罵。相信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孤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