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3个“土”法写出一部小说,拍成电视剧,观众百看不厌

他用3个“土”法写出一部小说,拍成电视剧,观众百看不厌

蒲松龄

01 十九岁连考三个第一,可惜71岁才成贡生

他19岁连续考了3个第一,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家伙一定可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而后光宗耀祖了。

其实不然,他到了71岁才成为贡生,而且还是个“补”的。有人会问,哇!71岁都已经老掉牙了,这是不是他特别笨呢?

当然不是!

他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在当地很有文名。

他小时候不但会写诗,而且学习诗作的方法也特别巧妙。

有一回,他读到“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的诗句,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月光下,山峦就像铺上了积雪,河岸边白茫茫一片,就像铺上了银沙。

随即他又想到这位诗人有没有其它描写月亮的诗呢。就马上找出诗集,翻阅,然后摘录相关诗句。

不过,他又想到一个问题,其他诗人是不是也是这样描写月亮的呢。于是,又找出其他诗人有关月亮的诗作,摘录下来。

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对比、揣摩,他写诗的功夫就越来越好了

一个能够自己探索学习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的人,智商一定高。

他就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蒲松龄。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他用3个“土”法写出一部小说,拍成电视剧,观众百看不厌

《聊斋志异》

02 考不上举人,却写出“奇书”

当时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八股文。

八股文是什么玩意儿呢?

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大家一看就知道,写这种文章就像是走钢丝,必须在固定线路上行走,还得保持身体平衡。要不然,摔下来不说,还有可能落下终身残疾或者严重的一命呜呼。

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林连续几十年没有考中举人,内心沮丧的同时,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之处。

不过,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打击,反而激发了他创作“奇书”的激情和愿望。

对落第的内心痛苦,有深刻的体验。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对平民百姓的疾苦也感同身受,这些都成为《聊斋志异》的创作原动力

《聊斋志异》一写出来,就吸引了众多“粉丝”。当时因为没钱出版,大家都以“抄书”的方式,竞相传看。

在国外,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种文字的三十个译本在世界流行,并且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时隔300多年,这部作品又以《聊斋志异系列剧》的面目,通过电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伴随了几代人度过了紧张刺激又极富教育意义的电视时光。

他用3个“土”法写出一部小说,拍成电视剧,观众百看不厌

你有故事,我有茶

03 用了最笨的3招,写出一部千古“奇书”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文章,写书,都离不开素材。

那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那些花妖狐魅的素材又是从哪来的呢?

第一招,“捡便宜”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这里面其实有个误会,有些好的作品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加以衍生和创作,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创造

大家都熟悉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同时也绝不能离开成书作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

据统计,《聊斋志异》共有419个离奇的故事,其中大约100篇是来自前人的作品。

但千万别误会,蒲松龄不是去照搬照抄前人作品,而是在古人的书中找到有发挥空间和余地的作品,然后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这就是“捡便宜“的找素材法。

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可以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情节和内容都很丰富。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第二招,“送茶水”

为了让自己能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奇闻异事,蒲松龄还使出一招“摆摊送茶”。

据说他在就自己居住的家门口的树下,摆出免费的茶水摊。

每当有过往路人来此,他们可以免费喝茶解渴,前提是要给蒲松林讲一个故事。

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多,所以久而久之,蒲松龄听到了各色各样的故事。而后就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之用

这就是我送茶水,你讲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

“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说的就是集合众人的见识和想法,成就一个更伟大的作品。

第三招,“白日梦”

虽然听了很多故事,也借鉴了很多前人的作品,但《聊斋志异》并没有因此成为拾人牙慧的翻版之作。

这就不得不说到“白日梦”这一招了。

大家试想一下,《聊斋志异》哪来那么多花妖女鬼?除了道听途说的那些奇闻异事提供了素材,那还得有出奇的想象啊

他就可以想象有一个书生,穷困很不得志,但又才华横溢,情感丰富。坐在一个荒斋里面,此刻有个美女推门而入。

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一块写诗、填词,下围棋,你需要功名吗?我帮助你金榜题名。你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传宗接代,这样的美女现实中有么?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象出来的。

她可以来自天上,来自海底,来自深山洞府,甚至是阴曹地府;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

有了这样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作素材便可以源源不断,像泉水一样奔涌到笔端。

他用3个“土”法写出一部小说,拍成电视剧,观众百看不厌

04 我们可以学点什么

1)多读书,会用书

不只是蒲松龄,现当很多知名作家,也借助于读书,让自己沉浸在优秀作品中,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受启发创作作品

莫言创作了《红高粱》、《蛙》、《酒国》等一系列好作品。这跟他从小就喜爱看书是分不开的。

从上小学起,莫言就开始看“闲书”,读完了文革前出版的《苦菜花》、《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十部长篇小说。

张爱玲在散文《天才梦》中说:“直到现 在,我仍然爱着《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早期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也明显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

荣获诺贝奖的莫言曾说,“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

看书,用书。从书中受到启发,从书中积累素材,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

实现写作生命的滋润和丰盈。

2)小动作,大素材

在成都送仙桥头,一位名叫安珂的女子也摆起茶摊,只需要讲一个故事以抵茶钱。近日,安珂将听到的故事汇集成书《无事茶》,以个人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近100个有情怀的人和有趣的事。五年收集一万多个故事,出版《无事茶》和《以茶换故事》。

其实这是告诉我们,要想找到写作素材,可以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自己主动走出去,游山玩水走亲访友,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然后找到那些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你挥笔成文就可以。

另一种,就是“守株待兔”。自己备好茶点水果,等待愿意分享故事的人找上门来。类似于你有故事我有酒,大家聚到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和感悟。

张三李四王五的生活和想法使你有了感触,你不就可以“顺着竿子往上爬”了吗?

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心》这样概括:

所以,关键是内心要有感触和念想。古人说“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说的就是感受力好的人,往往能抓住外界细微变化所引发的内心感触。

真实和个性化的感触,写成好的诗文也就有了基础。

3)来点“痴心妄想”

“痴心妄想”对于现实生活来说也许是有害的。但对于写作,却可以让我们脑洞大开,灵感横空出世。

谈到这一点,有必要说一下事理逻辑(科学逻辑)与艺术逻辑的区别

有人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不是李白在忽悠人啊?庐山瀑布哪有三千尺高,我查了百度,事实上只有150米。

这样一来,你会发觉,本来气势磅礴,充满灵气的诗歌马上变得无趣无味了。

艺术作品(包括文学)是要给人新奇,给人美好,给人理想的,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夸张和艺术加工。

除了写作,蒲松龄老前辈还是一位励志哥。

他始终对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念念不忘;从19岁到71岁,坚持读书学习几十年,想想自己“我坚持那么久怎么还没成功?”的自怨自艾,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呢!

比起一边想着明天要怎样怎样,一边又在看着手机剥着瓜子,这差距就在于:有想法没行动,有行动没坚持,有坚持没方向,有方向没方法。

最后,分享蒲老先生的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