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大獎」與「南紹北汾現象」

清末民初,中國酒的“出口大戰”基本上是由“山西汾酒、香港永利威、天津義聚永”三大酒商主導和控制。

三大酒商在水陸交通極為便利的天津港,形成了激烈的競合態勢,控制了海外市場的半壁江山,首次以“公司名義”打開了國際化大門,把中國酒推向了全世界。天津成為民國初年中國酒“出口大戰”的前沿陣地。

查閱史料發現:義聚永南下“找市”和永利威北上“找貨”,其實兩家盯上的都是“歐美”這塊肥肉,各展奇招,互不相讓。香港永利威最終決定在天津定製汾酒,出口到歐美市場,與義聚永一決高低,其中一個利器,就是汾酒品牌的國內和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國際影響力。

“巴拿馬大獎”與“南紹北汾現象”


“巴拿馬大獎”與“南紹北汾現象”

當時,汾酒國際影響力的產生,很大程度上與一場聲勢浩大的世博會有關——即“1915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這個盛會是為慶祝“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和“世界橋樑”的巴拿馬運河開通而召開的。汾酒在這個“總參觀人數超過1800萬人,開創世界博覽會歷史最長,參加人數最多先河”的盛會上,獲得了最高獎——“甲等大獎章”,而且是中國唯一具名的白酒品牌。

1915年後,汾酒獲得的“巴拿馬甲等大獎”的國際影響力有多大呢?

“巴拿馬大獎”與“南紹北汾現象”


史料記載:“汾陽義泉永酒坊(汾酒集團前身)出品的高粱汾酒,獲1915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大獎章後,汾酒威名冠絕島國,馳名歐美,歐美客商爭先採辦;到1919年,設立汾酒販賣總行,併成立晉裕汾酒公司,義泉泳汾酒產量大增,不得不把辦公場所讓出來埋缸釀酒,股東皆為省府大員,通道順暢,使得汾酒出口遠銷成為可能”。

1919年10月(民國八年十月),美國益昌洋行派華人買辦張雲攜白銀5000兩,前往汾陽杏花村採購汾酒,而晉裕公司成立之初總資本還不足五千,訂單之大,令人驚愕。

可以看到,晉裕汾酒公司在短短30年之內,成就了民國白酒霸主地位,海外影響聲譽隆盛。此時,香港永利威選擇與汾酒合作,開拓歐美市場,可謂明智之舉,名利雙收。

“巴拿馬大獎”與“南紹北汾現象”


事實上,那個時候,香港永利威確實有深謀遠慮的獨到眼光。查閱史料還發現,在清代中期,中國最知名的酒只有兩種,即“南紹北汾”,南方是紹興的黃酒,北方是山西的汾酒,成為當時中國酒業的一種奇特現象。一代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在他的傳世之作《笑傲江湖》中,曾對“南紹北汾”有過精彩描述,把“南紹北汾”比喻為中華武林中的“南拳北腿”,開宗立派,雙雄並立,技藝奇絕,源遠流長。

“南紹北汾”作為中國歷史上兩種“不同釀造工藝”的傳統文化名酒,地域上一南一北,品類上一黃一白,從消費習慣上講,本不該有深層交集,但是,卻都在美國舊金山獲得了“1915巴拿馬大獎”,又都在清末民初的出口商戰中,通過香港(永利威)這個總轉站,出口到歐美等世界各個國家,為國貨揚威,讓國人自豪。這說明,“南紹北汾”是有某種歷史機緣的。

說來,真是無巧不成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百年後的2017年9月11日,就在記者構思“百年老酒歸國追蹤記”之時,竟然傳來“南紹北汾雙雄會”的消息。

“巴拿馬大獎”與“南紹北汾現象”


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和會稽山紹興酒廠聯合舉辦的“雙雄會”活動,在“天下之中”的嵩山少林寺盛大舉行。一批武林大碗和學者名流“齊聚高山仰止的嵩陽書院,論道源遠流長的南紹北汾”,重溫一百年前“酒品人品,國貨爭光”的激情時代。

據悉,這是有史以來“南紹北汾”的首次正式會盟活動,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稽山紹興酒董事長金建順,在兩份盟書上分別加蓋“北汾大印”和“南紹大印”。兩印結合,共同組成“南紹北汾”,完成結盟儀式。

而應邀而來的《三國演義》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先生演唱的《一壺老酒》,聲情並茂,蕩氣迴腸,彷彿是對那壇出口南美洲的百年老汾酒“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陶醉與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