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1958年修建,1970年开通的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如今它已经运营了48年,成为了一群人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穿行大西南》的摄制组一同来看一看这趟铁路发生了哪些故事,它的前世今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听铁道兵说:建造初期的艰难困苦

成昆铁路从1958年开始建设,直到1970年投入使用,它连接四川和昆明两省,把西南边疆和祖国内地的距离大大缩短。

修建成昆铁路之前,共有东中西三条线路可选,外国专家说,只有中线可行,西线是铁路禁区,不可能完成铁路修建,但我方技术人员坚持西线,中线固然规避了建造困难,战略意义却不大,唯有西线可以更大范围地改善沿线老百姓生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经过再三研究考虑最后还是敲定了西线线路。

西线路线,沿线三分之二地区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状况复杂,跟随摄制组一起的老铁道兵包中友告诉我们:为了完成西线修建任务,顺利通车,成昆铁路全线有隧道四百三十来座,总长三百四十多公里,六千米以上的有二座,还有桥梁近千座,总长一百公里。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多年前的乌斯河隧道建设工地上,前来视察的彭德怀突然发现山坡上有一片新坟,惊奇地问:“哪来这么多的新坟?”工地负责人答道:“那都是为开凿隧道牺牲的战士和民工。”

《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一书中记录道:彭德怀从一座座新坟前面走过,见许多坟墓都没有墓碑,或者只是简单地用木板写了一个名字插在墓前,就对随同的负责人说:“同志,这样不行,这样我们就对不起这些为三线建设牺牲的战士和民工!”

于是,成昆铁路沿线很快树起了一座座刻有牺牲建设者姓名、年龄、籍贯的烈士纪念碑。至今仍然可以在成昆铁路沿线看到很多烈士陵园。

在这次的拍摄中,我们除了去到一些烈士陵园,还特地前往关村坝车站的铁道兵博物馆,和铁道兵包中友以及铁道兵后代吴斌共同缅怀这些为了祖国建设牺牲的成昆英雄。

听守护者说:和铁路的不解情缘

聊起铁路就必然要说到火车,与其他地区火车不同,大凉山腹地上的几列绿皮火车对沿途居民来说是他们往返赶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被老乡亲切地称为小慢车。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作为驾驶小慢车的第二代彝族司机,潘海波从小就见着火车从自己的家门口经过,成为火车司机,就成为了他从小心里的愿望。如今,潘海波不仅实现心里的愿望,还见证了成昆铁路通车48年以来的风风雨雨,这趟往返于普雄与攀枝花的“小慢车”,历经多次车次更换和运行图调整,依旧不离不弃地运行在凉山地区的山水之间。没有空调,最低票价只要2元的小慢车,除了当地老乡,时常还装着鸡鸭猪羊。

潘海波说:“这趟火车途经的喜德县、越西县均是国家级贫困县,因为不通公路,老乡们自家种的花椒、土豆都卖不出去。后来,通了火车之后,老乡们坐火车将山里的农产品运到县城卖,很多人还做起了贩卖农产品的生意”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这趟小慢车,以全程运行353公里、经停26站、耗时9个多小时之“慢”,助推了凉山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潘海波也为自己能够驾驶这样一辆脱贫致富小慢车,而感到骄傲、自豪。多年来潘海波也早已把开小慢车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他表示:“只要慢车不停,他会一直坚持为彝族同胞驾驶这趟共奔美好新生活的小火车。”

和潘海波同样把自己最美好岁月奉献给成昆铁路的,还有乐武变电站的陈晓彬,“乐武这个山村连公路都没有,只通了成昆铁路,每次我们都需要从外面带来一周所需的食材,再乘坐小慢车来这个成昆铁路线上海拔最高的变电站。”陈晓彬和同事共同守护着尔塞河到瓦祖的接触网供电,在变电站的时间里,他们一步也不能离开,要随时防止变电站发生意外,时刻守护着成昆铁路。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陈晓彬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变电站的20年里,似乎转眼之间,人就变老了”说完,他在镜头前腼腆地笑着,似乎是回想着他们这20年来和铁路的点点滴滴。

听修建者说:成昆铁路的未来

成昆铁路已经运行了48年,由于当时受经济条件所限,铁路的设计建设标准偏低,只是单线双向通行。而随着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力已远远不能满足攀西地区客、货运输的需要,建设成昆铁路复线提上了日程。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我们遇到胡旭华的时候,他正准备去看看自己的父亲,他告诉我们:“我父亲是牺牲在修建成昆铁路隧道的时候,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他到底埋在哪里,我来修建成昆复线,也是我在继修建青藏铁路,大秦铁路之后离家最近的一次修建工作,才有时间能过来找父亲的坟墓,找到的时候,我和母亲在电话里一起哭了很久,但是虽然父亲牺牲了,我还是想延续父亲的使命,为国家的铁路建设发光发热。”

“也是因为我父亲是在建隧道的时候牺牲的,所以我对安全问题更加的严谨,容不得一点点的凑合。”如今他作为成昆复线余山隧道的施工队队长,也感叹道,复线的修建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安全设施都远远超过了当年,但父亲他们当时为成昆铁路作出的牺牲,是值得后辈铭记的。

采访中,胡旭华还与摄制组说起了他的女儿,“我女儿是受到我们的影响,选择工作时也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与铁路相关的。”镜头前一直自如的胡旭华,说起孩子时,有些许动容,他认为这一生最为亏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牺牲了很多陪伴她的时间。

跟着这群人一起 看看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

成昆复线的工程竣工后,将主要承担客运功能兼顾货运功能,到时乘火车从成都到攀枝花和昆明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成昆铁路复线也将是成都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之一,而老成昆线则主要承担货运功能和短途客运功能。成昆铁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将在时间的洪流中继续滚滚向前。

如今,恰逢改革开放40年之际,3集人文纪录片《穿行大西南》也正在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IPTV、熊猫视频和四川卫视播出。《穿行大西南》摄制组将成昆铁路的前世今生、这一路中的所见所闻都变成了镜头里的故事,有关成昆铁路的更多故事、更多感动等你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