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內心清淨無牽掛,臨終必沒有驚疑之怖相!

生時內心清淨無牽掛,臨終必沒有驚疑之怖相!

浙江嘉興有一位朱懋正,對我敘述他曾祖父學諭公的事蹟。學諭公辭官歸裡後,以平生所得的俸金,在郊外構一小屋,平時讀書其中,閉門謝客。即使是自己的子侄姻戚,以及當地的官員,都罕能見他一面。唯獨有一老友,每天於晡時來晤面,倆人一起對棋數局,飲酒數杯,放聲歌唱數曲,至傍晚時分,老友辭去,學諭公便上床睡覺。通常都是這樣過日子,幾乎與世隔絕,猶如居住在窮谷深山中一般。到了八十九歲那一年,老人月夜登橋,不小心摔了一跤,得了點輕微的病,他的兩個兒子把他接回家中。至臨終時,執筆諄諄以道義教誨子孫,沒有一個字涉及瑣細家務。寫完,即瞑目而逝。可是一會兒又睜開眼睛道:“我還有話要囑咐嘉定。”(嘉定,是學諭公的孫子,考取進士後,在嘉定地方為官。)於是又援筆書寫,教導孫子為官要始終保持清廉正直,不可攀求權位而汙了晚節。這次寫完後,把筆一扔,便飄然長往。

唉!這位老人家平常並沒有聽聞佛法,卻能於臨終時表現得這樣磊落瀟灑,甚至於許多久修佛法的人也比不上他。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他內心清淨,沒有什麼可牽掛繫累的,僅這一點已與佛法契合大半了。比起那些終日喃喃誦經說法而心不清淨的人,臨終時往往驚疑錯亂,反而不如居家的士人,這也難怪啊!對於這件事我深有感觸。假使學諭公生平有幸得聞佛法,以他那種幽潛孤絕的性格和定力,專心致志修學般若,何愁大事不明瞭呢?對於這一點我又深有所感。

生時內心清淨無牽掛,臨終必沒有驚疑之怖相!

這是講一位老先生的經歷。這位老先生是做過官的,他做了官退休以後能夠在安靜的地方獨處,不染世緣,這個非常的難能可貴,而且臨終能夠活得明明白白。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做官期間一定沒有做貪腐之事,沒有做禍害老百姓的事,沒有結下冤仇,沒有造下惡業,所以臨終呢,沒有什麼太大的障礙。而且臨終留下的都是什麼話呢?都是教導子孫以道義為尊,為官呢,保持清廉正直,不攀求權位。這是什麼?這是他心中常思常想,心中有這種正念,所以他活得很瀟灑,死得也很瀟灑。

蓮池大師說了,看到這種情況他很感慨,這位老人沒有學佛修行,但是比修行學佛的人好很多呀!很多學佛修行人是什麼呢?內心不清淨,外邊裝扮成學佛的樣子,是假學佛,心中牽掛的東西多極了,錢也想要,名也想要,什麼都放不下。而這位老人呢?一切都放下了,和佛法修行的要求呢,那是一致的。所以蓮池大師說光這一點——內心清淨沒有牽掛,就和佛法契合大半了。如果這位老先生還懂得佛法,用這種能夠幽潛孤絕、又有定力(的性格),專心致志修學般若,那佛法啊,也修成了。

這個故事我們要學習什麼呢?學習這位老人他的正念,堅持一個正念一直做下去,不要畏懼孤獨,不要貪求熱鬧,不要追逐外緣,要追求內在的寧靜。學佛學得挺熱鬧,心裡靜不下來,這恐怕是不行的;心裡邊充滿了煩惱、充滿了念頭,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種學佛啊,恐怕是不恰當的,學不成功的。真正學佛人應該安靜,應該是內裡安靜呀,不執著,任何問題都能看得開,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

生時內心清淨無牽掛,臨終必沒有驚疑之怖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