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為傳承葫蘆藝術,弘揚葫蘆文化,打造葫蘆產業,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市級非遺項目《烙畫》為依託,指導當地農民學習烙畫藝術,通過在葫蘆上烙畫的方式來提升葫蘆的價值,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

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新鄉縣大召營村在當地文化部門指導下,充分利用非遺資源,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以傳統葫蘆種植為載體,通過郭仲隗、王金嶺等名人效應,建造葫蘆博物館、葫蘆大觀園、建設畫家村,吸引創客、藝術家入住,打造葫蘆文化文旅小鎮,充分利用文化創新,努力實現鄉村振興。通過種葫蘆、畫葫蘆、烙葫蘆、賣葫蘆、舉辦葫蘆文化藝術節、開展“暢遊葫蘆小鎮 品味福祿文化”主題活動,現場去皮、打磨、烙畫、雕刻一條龍服務,吸引大量遊客到那裡購買葫蘆、田野觀光旅遊,感受葫蘆文化的獨特魅力。不久的將來,大召營村將成為綠色、宜居,集文化、旅遊、休閒、體驗為一體的美麗鄉村、特色文旅小鎮。如今的大召營村,家家戶戶種植葫蘆,葫蘆文化產業鏈不斷完善,全國最大的葫蘆衍生品研創基地、全國最大的葫蘆交易集散地即將成型。

新鄉市積極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工作

新鄉市非遺辦主任王明磊(右)和郭仲隗後人、葫蘆小鎮總策劃郭力先生(左)在大召營探討非遺產業

閱讀延伸:

郭仲隗,字燕生,新鄉縣大召營村人,1905年入河朔中學堂讀書。

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郭仲隗任總部機要。後因從事反對袁世凱活動被通緝,流落於晉豫之間。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與張鈁、暴式彬、韓風樓秘密聚會於天津,商議討袁計劃。他與暴式彬到上海向孫中山請示。孫當即委任張鈁主持豫陝兩省討袁軍事,並任命郭仲隗為豫、陝、晉、冀4省聯絡員。他返津向張鈁傳達孫中山指示,並告以南方各省反袁部署,約張鈁迅即離津返豫舉事,並向孫中山覆命。孫又委張鈁為中華革命軍豫陝聯軍總司令,郭仲隗、暴式彬、張希聖分別為聯軍各旅旅長。護法運動起後,靖國軍崛起於陝西,郭仲隗入陝,參贊靖國軍軍務。1924年,胡景翼任河南督辦,郭任督署總參議。1927年,郭與晉城張壯武,滑縣毛叔弼等組成豫北自治軍響應北伐,他任自治軍司令。1931年初,郭仲隗任河南省第一區保安指揮官。夏,任豫北剿匪司令。冬,改任焦作中原煤礦公司常任董事。1933年2月,郭仲魁等人採用募捐、搖彩票等辦法,在新鄉縣城西北衛河處東王村購得土地50餘畝,建設“河朔圖書館”,1935年竣工。

1935年,郭仲隗任河南省政府委員。1942年,河南大旱,除少數水田外,一粒未收。河南志士為拯救災民不遺餘力地奔走呼號。在當年10月份國民參政會會議上,當國民政府的糧食部長徐堪報告完畢後,郭仲隗在會上就對河南災情作慘痛描述,說河南土地最少,出糧最多。並且指出,上屆參政會(1941年11月)已提交《河南軍糧及徵實負擔過重,民不堪命,崩潰可虞,請政府速予減輕以維地方而利抗戰案》,針對提出的這一問題,當時答覆是對河南出糧情況尚無確實調查。郭仲隗質問徐堪說:“今時隔一年,難道還沒有調查清楚以體恤河南災情?”(1942年12月23日《新華日報》)在這次國民參政會的最後一天,通過了郭仲隗與部分豫籍參政員聯合提交了《河南災情慘重,請政府速賜救濟,以全民命而利抗戰案》、《請移送災區難民於西北各省墾殖,以固國本救災荒案》等提案。會後郭仲隗也不閒著,他還奔走於財政部、糧食部等中樞主管機構,呼籲、敦促豁免軍糧,減輕民負,賑濟災情。

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其子郭海長同一批進步文化人士奔赴解放區。蔣介石在一次集會上大為惱火,指名斥責郭仲隗“縱子為匪”。郭仲隗在南京解放前已經不領薪金、路費,宣佈與監察院脫離關係,1949年,郭仲隗拒赴臺灣,到開封后住省政府交際處。

1950年郭仲隗當選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員,兼任河南省政府參事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