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

夏梓琪


——前宣

《驴得水》,豆瓣评分8.4分,近期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当然,分高绝不是偶然!

乍一听,大概所有人都以为是荒诞搞笑的片子,我也这么认为!

之前就听说是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的,介于之前的《夏洛特烦恼》的票房那么高,我想,大概这部电影质量应该也不错!

最近太忙,电影上映之后一直没时间看,前天晚上终于和男票赶着迟到的脚步,追上了这部让我感触颇多的良心剧。

没有认识的名人,没有华丽的词汇,这是一部低调的片子,这是一部没有造势宣传却让人看完之后不想说话的片子。没有差评,只有口口相传的赞美!

——故事主线

故事的主线是一群打着支援农村教育建设为幌子的所谓的校长和老师,来到一处穷乡僻壤的农村合办了一所三民小学,因为缺水需要一头驴为他们运水,为了养这头叫“驴得水”的驴,他们虚报了一个叫“吕得水”的老师!他的履历里身家清白,积极上进!教育局为了表扬这样的人,专门委派了特派员来考察这位吕老师,如果情况属实,吕老师每个月将要有三万块钱的法币!

这下炸锅了,愁坏了这群老师和校长,吕老师本来就是他们合计虚构出来骗钱用的,现在要专访?哪里去找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会打铜锁的铜匠恰好出现!在这里,所有的人物出场!

——人物介绍(人性的诠释)

校长孙恒海,我有一个梦想!

三民小学校长兼国文老师,以好爸爸自居,一个有梦想的校长!

(人性的诠释) 一个拿梦想做幌子的人,他希望为农村的教育建设做贡献,然而,他的欲望很简单,就是名利双收!为了名利,可以牺牲张一曼老师和铜匠做肉体交换,为了名利,可以牺牲自己的女儿嫁给铜匠!所有的事情都有情可原,所有的事情都可化险为夷,为了名利,可以没有底线,一个拿欲望说成是梦想的人。虚伪至极!

张一曼,可以风情万种,也可以有担当的人!

三民小学会计兼数学老师,虽然风流但内心却单纯善良,遵从内心、追寻自由的人。

(人性的诠释)风情万种的她为了瞒过特派员,她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和铜匠做交换!有担当的她为了在外国人面前不出错,她可以在铜匠的老婆面前承认自己搞破鞋,她可以风情万种,也可以扇自己耳光!她骨子里有男人没有的担当,敢做敢说,却成为故事里的牺牲品!可爱,可悲!

周铁男,我东北的我怕谁?

三民小学自然科学老师,天不怕地不怕,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耿直,正直,冲动,喜欢校长女儿!

(人性的诠释)在死之前什么都不怕,在第一次经历过死亡之后,他的胆小、懦弱暴露无遗,没有不怕死的人,再硬的脑袋也抵不过枪口的冰冷,人性的懦弱体现的淋漓尽致!再也不是那个敢说敢做,天不怕地不怕的周铁男,竟然比趋炎附势的裴魁山还要孝敬特派员!他说,没有什么比活着重要,我先入虎穴,才能卧薪尝胆,他说的不无道理,没毛病!可,假装没有看见张一曼被强奸,这不是懦弱吗?

裴魁山,你们都欠我,我喜欢过的张一曼是个婊子!

三民小学教导主任兼历史老师,喜欢张一曼

(人性的诠释)喜欢张一曼,却因为张一曼和铜匠私会而憎恨所有人,憎恨校长的纵容,憎恨周铁男的自私,更憎恨张一曼不爱自己!一个自私的人,得不到爱,就要亲手毁掉它,贪婪,虚伪,为了报复他们,巴结特派员,当铜匠要骂张一曼时第一个站出来辱骂她是臭婊子。把一个自私、小气、没有担当的小人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铜匠,我不是吕得水,我是驴得水!

会打铜锁,一口当地方言,原本是个虎头虎脑的单纯小伙

(人性的诠释)因为和张一曼的一夜情后不止答应可以假扮吕得水并且爱上了她,却因为张一曼的一句“你在我这,就是牲口”性情大变,成了一个追名逐利且为报复不择手段的人。为了报复张一曼,不止骂她是婊子,更是剪了张一曼的一头秀发。并且在有老婆的前提下又娶了校长的女儿孙佳,至此铜匠再也不是铜匠,他已经变成了驴得水!

孙佳,我要去告你们,可我是爸爸的女儿!

15岁,校长的女儿,未经世事的小姑娘。

(人性的诠释)她可能是故事里最正直的姑娘了,不和他们同流合污,看不惯他们做法,但是却因为父亲一再妥协自己的原则!为了父亲可以选择扮演铜匠的未婚妻,更可以嫁给铜匠,在这里,我给她点赞,但我还想说的是,人,总有软肋!有了软肋,就可以放弃铠甲吗?

特派员,我只要吕得水,我只要钱!

贪婪,嗜钱如命,目不识丁!

(人性的诠释)一个嗜钱如命的家伙,不管你是不是吕得水,你都得是吕得水,因为我只要吕得水,我只要钱!不听话?毙了你!从古至今,这样的贪官从没消失过,他们,一直存在!

剧情紧凑,故事流畅,人设没有玛丽苏!有笑,有泪,人性诠释的很到位!没有废话、没有拖沓,有的,是你看完后沉重的心和张不开的最嘴!

有人是当喜剧来看的,最后却是哭着收场,他们说,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笑中带泪是指什么?无奈?还是欣慰?我想都有吧!是对电影的欣慰,是对故事的无奈!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至今,故事一直存在!

走出电影院,我在想,如果我是主人公,我会怎么做?

你呢?你会怎么做?

你看过这部叫《驴得水》的电影吗?如果没有看过,我建议你抽时间一定、一定要看一看!因为我觉得,豆瓣的8.4分,给少了!

——未央


娱乐小婊咂


从去年《夏洛特烦恼》上映之后引起巨大轰动,不仅斩获了超过十四亿的最终票房,还收获了超出预计的话题和口碑,成为年度最耀眼的黑马之一。

幕后团队开心麻花影业一跃成为华语电影圈的新锐势力,尤其是在华语类型片的长期稀缺的类型——喜剧电影的创作上,开心麻花的幕后主创们展示了天马行空的创作能力。

而今年,开心麻花祭出第二部喜剧力作《驴得水》,这部新作并未启用开心麻花团队里的知名艺人,而是采用话剧版人马来出演。

虽然使用的都是新人,但《驴得水》其实来头不小,原《驴得水》话剧豆瓣评分高达8.5分,甚至超越了话剧《夏洛特烦恼》的评分,相信这也是开心麻花选择它作为大银幕第二部作品的重要原因。

《驴得水》讲述了一个荒诞而讽刺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民国的1942年,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

由于山区缺水,要靠一只叫“得水”的驴来运水,但上级部门经费有限不能资助这头驴,于是校长谎报了第五位任教老师——吕得水。

当教育部的特派员前来调查这位默默献身教育事业的吕老师的时候,众人为了隐藏真相,不得已撒下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然而谁也无法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电影的大段剧情都借助人物间的对话呈现戏剧效果。

影片一开场便用了一场内部开会的一场对话群戏,就勾勒出了几个主角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最核心的故事冲突,这得益于幕后编剧导演多年话剧舞台上演出的场面调度经验。

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一个颇为荒诞的故事,但是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官僚主义、尸位素餐、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当代也是屡见不鲜。为了过审,主创把年代背景放在了民国,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倍感骄傲的年代,但在影片里却从始至终都在批判知识分子的虚荣和丑态。

尽管我并未看过原版话剧,看完影片之后特意去网上看了话剧的片段,电影采用了话剧版的台前幕后的原班人马,但对于整个故事在大银幕上的还原度比较高。

我在搜索资料上偶然看到话剧的海报上一行字:“一切知识分子都是纸老虎”,这句语录便是影片故事的题眼,与剧情相映照,有关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反思和批判是这部喜剧所想要探讨的深层次话题。

话剧版海报

导演周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想借用《驴得水》这部影片来讨论知识分子的问题,即理想遇到利益后该怎么办的问题。影片中的四位老师,分别代表了导演心中的四种知识分子类型,他们善良可爱,但各自的性格也多少有些问题。

正直无私、富有抱负,却性格软弱、容易妥协于小事的孙校长,名言之一是“做大事不拘小节”;锋芒毕露、充满反叛精神的“愤青”周铁男,总是骂骂咧咧,看什么都不顺眼;年纪稍长、精明、务实、小心谨慎的裴魁山,出事必先自保,以实用主义为信条以及对爱情怀有美好的幻想,向往自由主义和女性解放的张一曼。

当这四位知识分子遭遇到教育部派来调查吕得水老师问题的特派员的时候,故事正式进入了高潮。



本片的故事,总是会让我联想到俄国戏剧大师果戈理的经典剧本《钦差大臣》。《大臣》里来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赫列斯塔科夫在外省输光了钱,落魄在小旅馆里,却被误认为彼得堡派来的钦差大臣,受到全城官员的热情款待……

而在本片当中,为了瞒过来调查的特派员,孙校长等人找来了一个邋遢愚昧的底层小人物——铜匠来假扮那位不存在的吕得水老师,但谁也没想到,一个出身底层小人物,在登堂入室之后竟然将故事带往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多年的小剧场演出让开心麻花团队很懂喜剧与幽默,这种幽默靠密集度极高的台词对话与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行为逻辑的强烈反差来营造。

比如,特派员来听铜匠用英语授课,临时抱佛脚,让铜匠用藏语来朗读莎士比亚的名著,尽管与张一曼的配合洋相百出,但居然能够顺利骗过胸无点墨却又装腔作势的特派员,尽显黑色幽默。

在影片前半段里尽显开心麻花的风格化喜剧表达和创意,但后半段则急转直下,人性的扭曲、体制的批判与反思等元素共同袭来

影片一开始校长热情满满说要扩招,裴魁山一脸认真说出立志要医治农民的“四大病”:贫、愚、弱、私

而到了结尾,从美国赶来救济援助的罗斯先生看着身边的一幕幕荒诞场景,不禁脱口而出:“不可思议的中国。”


在这场闹剧当中,校长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去编织了一个个谎言,逐渐成为事件走向恶性循环的帮凶;魁山为了报复拒绝自己爱慕的一曼转而成加害者;愤青“铁男”被特派员指着脑袋开了一枪之后,一夜之间成为了特派员的走狗;小人得志的铜匠为了发泄感情被利用的愤怒而选择伤害一曼;贪得无厌的特派员为了利益而不断驱使权力,造成了故事最终的悲剧。

影片的最后,独立自由的女性角色一曼在这场悲剧中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如果要论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那首先要归功于一曼这个角色的塑造的成功。

电影版与剧版的一曼老师均由演员任素汐出演,她对于这个角色的前后的诠释无疑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气质。

从开场与魁山之间关于下三路的斗嘴,到自告奋勇得培训铜匠过程中各种羞耻play,那句“我来睡服他”让观众印象深刻。

尤其是当任素汐在电影中唱起那首《我要你》,一颦一笑居然如此动人,这或许就是多年小剧场里磨练的演技与魅力吧。

“我要美丽的衣裳,为你贴花黄。这夜色太紧张,时间太漫长,我的情郎,你在何方。眼看天亮…”

(电影看完之后,已被这首歌洗脑)

有人说,这个角色表面放浪,但或许代表了中国被压抑了几千年的女性解放。对此,我不做评价,毕竟各花入各眼。



尽管毋庸置疑的是本片有一个优秀的故事构架以及多年话剧舞台上的剧本打磨,本片在剧作方面的优秀可见一斑。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本片的缺点同样明显——视听语言的羸弱。

我承认的是创作者在剧本层面试图提供多种隐喻性,但这不能为电影本身的不成熟作为挡箭牌。

作为从剧场舞台转向大银幕的作品,本片的电影化语言和叙事都非常薄弱,几乎可以做到对话剧的高度复制,但同时让本片甚少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大量的固定机位和推拉镜头、剪辑的生硬、叙事的突兀感、年代感的缺失都削弱了本片的故事性。

尽管原剧本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虽然完整,但影片中前后的转折做的太僵硬不自然,当然这或许是导演在规避审查而做的一定修改,但无疑暴露了影片的短板。



最后,我想谈论一下关于本片剧本上的思考。

也许有人会认为苛责一部商业娱乐电影的三观那大可不必,但是既然笔者作为一个伪女权癌,务求吹毛求疵,开心麻花的作品当中似乎都在传达出一种令人担忧的价值观导向。

若深究起来,在《夏洛特烦恼》里女性角色成为男性角色的附庸和意淫的符号,到了本片里,尽管女性角色被塑造的性格鲜明,但同样会造成一种错觉,导演和编剧不过是在消费女性角色的价值,从而制造一种戏剧效果。

再加上电影里各种少儿不宜的桥段,开场便各种荤段子层出不穷,笑点不离下三路。

我并非道学先生,实际上这种恶趣味也是有的,只是作为一部主打合家欢的喜剧电影以及考虑国产电影的审查制度,我猜想,本片所玩的性暗示的桥段,

恕我直言,就算是放在好莱坞,也是可以列为R级的。

你问我推荐不推荐本片,那我只能回答一句,按照基本法,本片还是可以兹次一下的!

当然,这并非为了一部喜剧,而是为了中国的荒诞现实主义电影提供了新的范例。


迷影映画


10月28日,黑色幽默喜剧电影《驴得水》即将上映,作为开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电影,小成本制作《驴得水》看似遭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黑色喜剧,高品质高笑点的本片足够有机会像《夏洛特烦恼》那样受到广大观众的钟爱。更何况,《驴得水》中的喜剧演员们在话剧界早已名声大噪,拥有良好的观众基础,走向了大银幕,已是大势所趋。

尽管有些对《驴得水》未上映前的一些担忧,毕竟没有电影大咖的助阵,但是笔者作为一名资深影迷对此类好的电影有一种钟爱。在当下明星片酬与演技不成比例的电影环境里,能看到一部有诚意的喜剧,讽刺人性的虚伪与贪婪者,犹如凤毛麟角。

去年的国庆档黑马,根据同名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的喜剧电影,一路高歌猛进,凭借超高口碑逆袭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而这部《驴得水》同样是开心麻花知名话剧,同样是话剧改编电影,开心麻花团队深谙从戏剧冲突中制造笑点,让观众从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又以一种会心一笑的方式来缓解生活中的焦虑情绪。

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并仍由二人编剧、导演。“讲个笑话,你可别哭”脱胎自一本书的名字。第一次看到《驴得水》片名的观众难免有些一头雾水,不禁好奇:“驴得水”究竟是什么?

“吕得水”老师,身份是一位“家世显赫,又留学过英国”的老师。随后又满腔激愤地表示“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吕得水老师”。所以,吕得水究竟是谁?“吕得水”又怎么变成了“驴得水”?

似乎所有的“嬉笑怒骂”和“鸡飞狗跳”都紧紧围绕着他来展开,而他却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

话剧《驴得水》自2012年首演以来,口碑不俗,这也是开心麻花影业选中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东北人的喜剧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秘诀,大概也在于此——先从话剧来试水。

故事中五名老师临时派铜匠冒名顶替“驴得水”老师来迎接特派员的检查,岂料谎言越弄越离谱,最后难以收场。故事不乏戏剧冲突与转折,同时充分应用人物性格,以及荒诞细节,频繁酿造爆笑。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张一曼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个性,一路“睡服了”铜匠而引发了各种纠葛,在特派员勒令剪头那场戏时,众人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势利嘴脸,惹得观众在影院又哭又笑。我觉得这个片已经不单纯是喜剧,而更多的是对人性与时代的反讽,既引观众发笑又引人深思。

影片反思如果只看到眼前的东西确实很容易会不择手段,容易一再地触及自己的底线,彼时设立再多的底线已没有用,但普通人如果为了钱没有底线,那真好吗?一部喜剧,能带来这么多思考空间,实属难能可贵,可能真的会让观众笑到流泪。


安红美食驿站


姜文在让子弹飞中说 我要站 还着把钱挣了!

而这次是被一蔓给睡服了

说实在的 我当初看这个电影第一是因为开心麻花 第二是因为便宜

我就是想找个地方 看看喜剧和对象腻味腻味

结果一件实现了 一件没顾得上

张一蔓 一个一眼看上去并不出众的娘们

一边剥着大蒜一边哼着歌

那一瞬间带来的视觉冲击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而这只是这部片子无数精彩桥段的其中之一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

第一是小成本

第二是接地气儿

第三是敢说话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片子


大维87837233


目前我心目中的国产片年度最佳颁给了《驴得水》,这是一部从笑点泪点台词配乐到思想都无可挑剔的喜剧。


很多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驴得水》也是这样,用黑色幽默手法讲了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它海报上写了一句话“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不好意思,我哭了。

《驴得水》的故事题材非常敏感,“品行不端”的乡村小学教师欺上瞒下骗取公饷,看完后暗暗吃惊,这电影略符合国情吶。电影里很多桥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参考系,观众会心一笑,堪称大型魔幻现实主义,它得以过审公映让人不禁感慨“审查制度愈发明朗化了啊”。


不过,今天我想讨论的并不是题材的敏感,而是电影里面展示出来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女主张一曼,是一个性观念很超前的女人,在开放的城市里见谁睡谁,到了落后的小乡村同样逮谁都带上床,有什么搞不定的事情,先睡他一觉再说,所以,遇到搞不定的男人,她邪魅狂狷地一笑:“让我睡服他。”

可是,要跟张一曼上床,必须看她的心情,她不是随时待命的,她也不是可以跟一个人一直睡下去的。男同事跟她睡过之后动了情想娶她,一曼反问:“你觉得我是那种可以跟你过一辈子的人吗?”铜匠跟她睡过之后也死心塌地,一曼说:“你在我心中不过是个牲口。”这就是,她只想走肾,你们却走了心。



大部分女权主义者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沸腾了,“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波伏娃恐怕也想跟张一曼来个惺惺相惜的拥抱吧。

《驴得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2年,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而张一曼的女权意识大概超前了100年,你们知道,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要嘛向时代妥协,要嘛被庸众打倒。张一曼也不例外,因为她超前的女权意识,对于男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可控了,她这么不听话,怎么办呢?那么就利用权力来教训她吧。

纵观历史长河,按照国际通用定律,男人想要简单粗暴地得到或惩戒女人无非利用两样东西——权力和金钱。《驴得水》里的张一曼也遭受了同样对待,那些被她睡了的男人,因为后来无法得到她,就利用权力去羞辱她、去诋毁她、去毁灭她。男同事娶不到她,就骂她是个人尽可夫的婊子。很好,“婊子”一词是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惯用词汇,一个女人利用自己的美色睡了足够多的男人,人们就会给她贴上“婊子”的标签,对她指指点点,男的对着她意淫,女的对着她唾弃,这些人在骂荡妇时都假设自己是圣洁得没有性欲的白莲花,我们把这种针对女性的语言暴力称之为“荡妇羞辱”。

而反观男人,如果一个男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或者颜值睡了足够多的女人,在男性朋友圈中他会倍受追捧,可以到处传授泡妞绝技,这世界甚至还出了一门专门教人泡妞约炮的学科叫做“PUA(泡学)”。信奉PUA的男人,把睡了几个妞作为自己的勋章,四处炫耀,甚至有把“百人斩”作为人生目标的男人。同样是四处上床,为什么这些男人就不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呢?这就是一种双重标准,是时候给男人穿上贞操带了。

荡妇羞辱,无非是因为得不到、或者无法持续得到。男性骂一个女人是“荡妇”,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她不可控、不顺从、不乖乖接纳自己的欲望,尤其是看到其他男人可以睡她而自己睡不到的时候,更加愤怒。而女性骂一个女人是荡妇,是因为该女人可能比自己更加貌美、得到了更多男性的宠爱,在男权社会之下,很多女性把男性的宠爱作为对自己的加持。要重点批判的是,有一部分男人,把人家睡了,先是到处炫耀,然后还口口声声骂人家“婊子、荡妇”,这种翻脸不认人的男人真应该拉去浸猪笼呀。

在电影里,小人得逞,张一曼被毁灭了,她被人言毁灭、被落后的性观念毁灭。而在现实中,这种“荡妇羞辱”还在四处蔓延,人们不接受女性拥有性自由的权利,还有人认为贞操是女人给婆家最好的嫁妆,更有甚者把性看作一件肮脏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连自己最原始的本能都不敢面对呢?在合法的前提下,成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拥有最高支配权,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你性开放、还是性保守,无论你的贞操留给谁,无论你睡了多少个人,只要你开心你愿意,他人没有资格对你的性观念指指点点。只有敢于直面本能,才能直面人生。


南柯三境


算起来这是开心麻花的第五部电影,从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到现在的《西虹市首富》,可以说开心麻花没有让观众失望,甚至现在观众一听到开心麻花四个字,就会觉得是质量保证,开心麻花出品,必属“黑马”。

令人内心不好受的还有电影《驴得水》,这是2016年最高分华语电影,通过讲述一群知识分子为了理想不断撒谎圆谎的故事,充分的讽刺了人性的脆弱,具有深刻的意义。当然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张一曼这个人物的凋零。

开心麻花最近的一部电影,就是去年的国庆档最强的电影《羞羞的铁拳》了,虽然男女身体互换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开心麻花凭借独特的创意,还有演员们超级精湛的演技,让这种老梗也变得格外好笑。尤其是马丽饰演男孩子简直是太帅了,他们的身体互换充满了真实感,在男女区别的各个小细节上也毫不含糊。

每一部电影都有各自的闪光点,每一部都是十分真诚和用心的,不得不说开心麻花,从未让人失望过。


影视口碑榜


周申、刘露的《驴得水》。有很多人说此片很污。污只是它的的表现形式,挡不住这是个好的故事。看到最后,感觉好纠结,有一种无力感开始在全身蔓延。明明是好人,为什么做的都是坏事;明明是好事,为什么遇到的都是坏人。还是老话说的好:人不与运争,事不与天违。事也,势也。以善的名义作恶是最大的恶。初衷是好的,但尽办烂事,这就是烂人。所以上清明,下正直;上歪斜,下污浊。



我爱鱼豆腐


“或许在点赞的观众里,大都把自己想象成美好自由而容易被伤害的一曼,却殊不知成为铜匠媳妇的几率也是均等的。”

国庆档开始有两个有趣的逆袭,同期被寄予厚望的头号种子被配角抢了风头。先是《湄公河行动》碾压《爵迹》,第二个就是《驴得水》对阵《但丁密码》。

相比开心麻花上一部《夏洛特烦恼》纯喜剧玩情怀的稳妥,《驴得水》更具追求更有锋芒。只看开篇二十分钟,会以为是屎尿屁风格的神经喜剧,关于不可描述之物“软”和“硬”的梗密集到乏味无聊。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从滑稽到荒诞,开始像手术刀一样解剖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阴暗。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观点是关于女主角一曼的:最淫荡的却是最纯洁的。甚至有评论将她和羊脂球相提并论。

一曼这个角色无疑充满魅力。她不是洋娃娃一样有标志脸蛋儿的木头美人,长脸厚唇神似粗放版的田朴珺,但却散发出成熟女人的风韵。她看似行为放荡但内心简单纯净,大胆张扬的情爱观和善良乐观的性情也是喜闻乐见。她的毁灭更是电影悲剧性的最集中体现。

一曼很容易受到女权主义者的追捧,但笔者看来过分的吹捧无异于捧杀,一曼远没有某些评论家脑补的那么高大完美。电影中没有对一曼何以是一曼做出背景注解,到底是天性如此“放荡不羁爱自由”,还是教育和眼界使然走在时代前列,抑或是曾收到伤害而产生的反弹?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因此形象非常单薄,人物的光彩也闪烁不定。

人物外延的缺失不只是一曼,所有的角色都是“赤条条来去”,这也是电影乃至话剧版剧本只能算“好”而不能算“神”的原因之一:好的剧本应该赋予尽可能多的外延和层次,同样是话剧改编的《欲望号街车》,每一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和灵魂深处都犀利鲜活解剖开来。

说回一曼,编导显然深爱这个角色,因此也一厢情愿的格外宽容,她做什么都是美好的正确的。最违和的就是一曼在明知铜匠是有妇之夫而且还有孩子的情况下, 仍然肆无忌惮的在教英语时勾引,自告奋勇“睡服”。

这样的设计,即便编导为她敷衍足够多足够值得同情的背景,恐怕也是底气不足吧?在现实中,广大女同胞面对有诸如真爱之类的“充足理由”来“睡服”自己老公男友的“绿茶婊”时,会用女权主义来为之喝彩并主动让路么?相似的遭遇,《羊脂球》和《西西里美丽传说》里的玛连娜显然更丰满和值得同情。或许在点赞的观众里,大都把自己想象成美好自由而容易被伤害的一曼,却殊不知成为铜匠媳妇的几率也是均等的。

电影本身对人性和社会的探讨还是足够深刻,在特效大片、明星堆砌大行其道的当下非常值得肯定。最主要的不足是舞台剧味道太浓,电影化不够彻底,加上部分台词和桥段不够精彩,时有话唠感。电影里出现三张《魂断蓝桥》的海报,这部70多年前的电影也是舞台剧改的,但真心流畅几无舞台剧痕迹。


欢哥看电影


《驴得水》真的是一部很牛逼的电影,如果单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可以说《驴得水》在深度上甩了《夏洛特烦恼》几条街。

但他和《夏洛特烦恼》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夏洛特烦恼》的搞笑是典型的“合家欢”式搞笑,笑中带泪,结局归于感动;而《驴得水》的搞笑则是以讽刺为主的黑色幽默,结局让人看的心塞。

所以,如果你需要一次没心没肺的、放松身心的“哈哈哈”之旅,《驴得水》这部电影或许并不适合你。

但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次深入的、震悚的、饱含哲思的、拷问心灵的、让你看完之后鸡皮疙瘩掉一地的电影,那我强烈推荐《驴得水》。

为什么说《驴得水》牛?

一、《驴得水》的剧本相当牛逼,几乎是我今年看过所有国产院线电影中最工整、最深刻的本子,没有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驴得水》的剧本的含金量几乎可以当做是编剧的教科书来看。《驴得水》是从话剧改编来的,我之前也曾经看过《驴得水》的舞台剧,挺不错的,但也仅仅就是一部“不错”的话剧。剧本上稍有硬伤,某些地方要靠演员个人的情感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其实这些都是会让观众感到一丝丝违和的。

而电影版的《驴得水》修正了原版话剧里的诸多逻辑、情绪硬伤——或者说,《驴得水》话剧一次又一次的演绎,其实也是在一次一次的完善这个剧本。

最早的《驴得水》中,任素汐饰演的张一曼在后期黑化了;但现在的剧情走向却被改编的更加合情理也更加感动人——当然,关于这个,我就先不剧透了。与此相关的改动还有很多,从2010年《驴得水》剧本大纲出来,到2012年话剧正式排练,到现在《驴得水》终于走上了大荧幕,此间有过多少改动,很多都是我们外人并不清楚的。

二、驴得水的演员阵容其实非常非常牛逼。

《驴得水》的女主角张一曼是由任素汐饰演的——而这个角色就是任素汐自己创作出来的。

能理解吗?这部剧本的诞生过程,任素汐全程参与;可以说从创作出这个角色,到排演《驴得水》的话剧,到现在拍出电影,任素汐一路“养成”了张一曼这个角色。

无独有偶,《驴得水》里有个角色叫“裴魁山”,而如果你去查一下演员表,就会发现这个角色的演员也叫——裴魁山。是的,这个角色也是参考了一些演员原型而写的,而这个演员也是把角色“一手养大”的。

在微博上我看到有人说主演任素汐长的不好看,能演电影一定是后台硬。后台硬不硬不知道,但要说对《驴得水》的理解,对张一曼的诠释,我估计没有人能比得过她——因为这个角色就是她。裴魁山、孙佳、铁匠(电影中为铜匠)老婆,都是这样。

确实,《驴得水》作为电影有着这样那样的瑕疵,但7年磨一剑所带来的超高质量,足够让你在这个电影快餐盛行的时代里,得到一次优秀的观影体验。


烂片


《驴得水》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

世界上的电影有很多类型,我最偏爱的就是黑色幽默这一款。如果有朋友问我,你喜欢什么电影?我可以一口气说出二三十部。如果从这些电影中追问“最喜欢”哪一部?我可以明确地回答,那就是制作于196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失翼的灵雀》。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部高水准的黑色幽默影片。《驴得水》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

黑色从何而来?

不是每部喜剧片都可以称为黑色幽默,绝大多数喜剧电影都是“蓝色幽默”,如《宿醉》、《飞越长生》这样的经典喜剧片。我称其为蓝色幽默,取自天空之蓝,一抬头就能看到。而像《美国派》、《波拉特》这种喜剧片可归于“黄色幽默”,个中原因众所周知,就不详解了。

黑色幽默之所以被称为黑色,《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我的个人看法是,黑色幽默的黑色来自无处不在而又不可抗拒的权力的阴影。黑色是阴影的属性。正因为有这种黑色阴影的笼罩,幽默才益发显得其难能可贵。


​《驴得水》的黑色来自那个跋扈的特派员。从剧情的合理性来看,其实我对这个教育系统的大员能够随身携带枪支是有质疑的,但如果说人家就是这么“有权任性”,也能说得过去。他在这群人物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正是在这种权力的威压之下,产生了黑色幽默。

制作这样一部戏,且不论其出发点何在,也许仅仅是为了制造“笑果”而编造出来的一个由头,但论其立意,已经胜出一筹。通常这样的作品都难逃厄运,如前文所提到的《失翼的灵雀》,制作完成之后,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封存了21年,直到1990年才得见天日,一出头就力擒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以我看,《驴得水》电影能够在制作完成之后,很快登上院线银幕,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如果它能再创票房新高,那就是另一个奇迹。尽管世界变化快,人间永远缺少奇迹。

幽默怎么表现?

突出荒诞感是黑色幽默的常用手法。譬如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品《二十二条军规》,很多情节设计得极其荒诞,正是在这种怪异和荒诞之中,作家写出了幽默感。

作为黑色幽默电影,《驴得水》的最大特点是不以荒诞取胜。即使剧情中有怪诞的成分,也被现实主义的暖流溶解掉了。有句话说,一个人要“活在当下”,一部电影也是如此。如果把《驴得水》中的故事背景给它解构掉,换成“当下”,任何一个对现实世界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可能会心一笑,其中原因“你懂的”。这就是我所谓的现实主义洪流,足以消解电影中看似荒诞的剧情设计。这也是影片的最大特色。

如果你能看到现实之中的荒诞,那么电影中的荒诞就不再是荒诞。说句绕口令就是,荒诞背后的荒诞,就不是荒诞。

从我的观感,《驴得水》的幽默感主要来自女主角。这个主演从长相上来看,绝不是当下盛产的美女脸,套用《喜剧之王》里的台词来形容就是,她的美感是“由内而外”的。如果你不看电影,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你看了电影,还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就只能说明,这部电影不是你的菜。

这样写评论,不是在卖关子,而是不想剧透。在你看到电影之前,如果你已经知道剧情,观赏的惊奇度要下降不少。这对一个写字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白色幽默”。为什么是白色?因为看别人翻白眼的时候,你能看到眼白。

我不得不说,《驴得水》的幽默止于前半段,后半段我看到主创人员试图延续之前的嬉笑风格,然而这种努力失之用力过猛。前后的反差有点忒大,即便阅片如我,也略感意外。对此,我的解释是,也许是因为前半截故事太好了,后半截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了。这有点像雕塑家罗丹曾经面临的困境,面对一个完成的维纳斯,臂膀显得过于完美,这可怎么办?罗丹最后选择了残缺——他废掉了完美的臂膀。我觉得这才是大智慧。

尽得风流何其难

喜欢戏剧的人也许知道,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改编电影总是会引发话题。舞台戏改编电影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电影手法的运用不够。舞台戏更多的是用语言讲故事,而好的电影手法是用“画面讲故事”。这种技术分析的话题,就不深入探讨了。闲来想到司空图在《诗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评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家赫拉巴尔也许明白司空图这八个字的意思。所以他在《失翼的灵雀》中安排了一个用小镜子反射阳光的桥段,这个桥段的情节很短,没有台词,但那一束阳光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照亮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黑色阴影。以至于多年后,我仍然记得那束光芒。所以,我现在要说,那束阳光可以说是“尽得风流”。电影中锻造这样的“风流”,有时候看似无意得之,其实不易。

听说《驴得水》这部戏在舞台上是“零差评”,对此我总是有点难以置信,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是完人。尽管我没见过这样的人,但是确实听说过几个,比如林肯、甘地。我宁愿相信他们所相信的都是真的,当然了,如果亲眼见过这样的人,我会更加信服。我只能肯定两点,这个世界总有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总有值得我们去看

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