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付寶「相互保」,我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關於支付寶的“相互保”團體重疾保險,最近成為了保險圈的熱門話題,連保乎精算君身邊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保險的小夥伴都紛紛加入,事後又跑來問精算君,產品好不好。

關於這款互助產品,精算君寫了一遍粗淺的的文章,大家可以點擊標題閱讀

總結而言,這是一款“0費用門檻加入出險後才收費、大家一起均攤”的團體保險,通過支付寶的流量快速做出了用戶規模。

精算君的這篇文章除了在公眾號發出去後,也在今日頭條和知乎專欄發了。

有不少認真的讀者在文末有留言互動,今天推一篇簡單的文章,給大家分享一下,精算君認為能幫助我們加深對支付寶“相互保”的認識。

關於支付寶“相互保”,我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一)之前有讀者留言提到,“信美的官方解釋每人每年均攤費用只要100多元,我測算的300多元應該要有合理解釋“,下面做一個簡單解釋哈。

首先,對於這種事後分攤機制的產品,信美不可能宣傳每年確認扣費金額就只有100多,否則就有不是宣傳誤導消費者的可能。聽說這還是信美總精算師說的,我就更不能相信了,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其次,任何測算都基於自己的假設,信美提示的100多元,那應該是基於某種假設情形下的100多元,我說的300,也是如此,包括假設與人口普查相近的參保人口結構、使用目前再保險公司提供的重疾發生率。當然,假設我對重疾發生率打折到再保提供發生率的30%,同樣可以獲得每人每年100多元的分攤結果,但也僅僅是一種假設而已。

(二)還有讀者認為,這裡用再保險公司提供的發生率做測算不合理,因為支付寶有通過芝麻信用分對用戶做篩選。

第一,這裡精算君再解釋一下,再保險公司提供的發生率是行業經驗,來自於被保險公司篩選過的參保人,並不是基於全國人口。如果實際賠付經驗好,我做預測的重疾發生率當然是可以往下調整的。

第二,芝麻信用分更多是建立在支付寶體系內用戶的各種消費、貸款和支付行為上,類似銀行的信貸評分,做反欺詐應該非常管用,但作為健康險的風險係數評分是否恰當?畢竟一個信用分極低的騙貸分子,不一定是一個滿身帶病瀕臨重疾邊緣的病患。

第三,究竟芝麻信用分篩選過的參保人,是否就能比保險行業的參保人有更低的重疾發生率,目前精算君也說不準。

(三)關於“相互保”是否是一款保險產品的質疑

其實相互保作為“可回溯保費”的典型產品,通常都有最高保費的設計,沒有了最高保費,保險公司其實沒有承擔風險,對於加入計劃的會員來說,保費理論上是無限制的高(當然也可能是無限制的接近0)。當全部風險由所有會員來承擔,保險公司只是作為集資賠付的支付工具時,目前的“相互保”可能就不能歸納為一款保險產品了!那麼如果不是一款保險產品,那目前還能用類似保險產品的口徑做公開宣傳嗎?這是否是目前支付寶關閉相互保投保入口的真正原因?

最後,接著上一篇文章末尾提出的兩個問題,這篇文章末尾精算君再給大家提一個問題,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討論:

Q:如果把當下的不限制疾病報銷的百萬醫療險,改成“相互保”事後分攤機制,會有什麼問題?保費會比現在的便宜還是更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