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谈起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在宏观层面,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列强欺凌的根本原因,在微观层面,晚清统治核心的各种错误决策、前线作战指挥的混乱失调、海军战备更新的严重滞后、朝廷党争造成的掣肘阻挠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将清军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事实上,这是一场由日本发起的对国运的豪赌。作为弹丸岛国,想要扩张,日本只能拿近邻下手。因此,对于甲午战争,日本做足了功课,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将清朝当成其腾飞的跳板,经济发展的“提款机”。而清政府对此明显准备不足,从一开始就被日本牵着鼻子走,到最后完全落入了日方的算计之中。

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在情报战线上,清政府输得简直比海军战败还要惨。

从史料研究成果来看,早在甲午开战数年前,日本就已经对清朝实施了无孔不入的间谍入侵计划。一方面,他们自己全民皆兵,不仅派出了许多职业间谍,还从各行业人员入手,无论官员、财阀、教授、学生,还是和尚、尼姑、贩夫、走卒,只要能派上用场的,都以各种形式打入中国,搜集、获取并传回各类相关情报。另一方面,他们积极结交、收买甚至策反清政府关键岗位、重要部门乃至核心层面的要员、官宦以及从业者,用贿赂、欺骗、诱导等方式,窃取大量情报资源。

清政府对此不能说毫无反应,至少在“锄奸”这项工作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间谍被揪出处决,打击了日方的嚣张气焰。然而,由于自身却没有多少渠道可以获知日本方面的情报,此消彼长之下,一个是逐步失明失聪,另一个却愈发耳聪目明,哪怕前者块头更大,最终也难免被小个子找准要害一拳一拳直至击倒。

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间谍战中,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可能只是一封电报,而充当间谍的的这个人,却是在无意之中被深深地算计了,最终亲手将最重要的情报泄露到了日方手中,导致清朝从此“赤果果”,再无秘密可言。

这封电报,叫做《第一次绝交书》,而这个人,则是当时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

1894年6月22日,距离甲午海战爆发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在过去的20多天里,汪凤藻时刻处于焦头烂额之中,因为就朝鲜共同撤军问题,清朝与日本政府已经交涉许久,但日方始终不肯让步。就在这一天,他们正式通告满清朝廷,日本绝不会在朝鲜撤军,反而决定增兵。具体内容,就在汪凤藻手上这份《第一次绝交书》中。

令汪凤藻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份挥挥洒洒数千字的文件,居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了。根据过往惯例,无论中方还是日方,提出的外交文件肯定是使用本国文字,再交由对方自行翻译。日方一向盛气凌人,更无理由主动替中方翻译好文件。

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然而此时的汪凤藻,与他背后的满清朝廷一样,正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日军在朝鲜占尽优势,清政府不愿失去朝鲜这一藩篱,但更不愿将战火烧到自己身上。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谈判,争取消弭这场潜在的战争,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奉行的主张。

客观来讲,李鸿章这位晚清最著名的“裱糊匠”,算得上老成谋国。以时局而言,开战对清朝并无好处,战胜了不过是延缓日本扩张的角度,而万一战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从后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可以看出。然而,国内形势风起云涌,以头号政敌翁同龢为首的所谓“主战派”,一顶接一顶帽子扣过来,逼得李鸿章是连死的心都有了。如今日方态度非常关键,李鸿章天天催着,因此,身为公使的汪凤藻虽然觉得奇怪,却根本无从细想,只能第一时间拿着《绝交书》,让译电员翻译成密码电报后赶紧发回国内。

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汪凤藻绝没想到,正是这一举动,酿成了天大的祸端,最终成为甲午海战清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主动将《绝交书》翻译成中文,正是日本政府针对清朝的一项惊天阴谋。

洋务运动以来,在李鸿章首倡并积极推动下,清朝的密电工作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并完善一整套的密电管理使用系统,并结合电报的拍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保密性。多年来,日本一直试图破解掌握中方的密电码,但汉语实在是博大精深,导致其一直未能得逞。

然而这一次,日本通过阴谋算计,终于得手了。整个操作很简单,日方主动将《绝交书》翻译成中文,汪凤藻省去这一流程,让译电员直接根据密电码翻译成密码电报,然后通过电报局发往国内。

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请注意,这是在日本,用的是日方的电报局。日方直接抄录了一份副本,其实以前他们也这样干,只是过往拿到的那一堆数字密电码,根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破解内容。而这一回太简单了,直接将这份密码电报与日方提前翻译好的那份中文版《绝交书》略加比对,整个密电码便现出了原形。

有心算无心,汪凤藻根本不会想到,就这样简简单单一个伎俩,自己已然被动地成为了一名“间谍”,将往来于清政府高层的密电码和盘托出。

自此,汪凤藻从6月6日开始,至8月4日之间的全部54件往返密电全部被日本破译并掌握。在此基础上,不动声色的日本政府就借此获得了大量军事情报。由于满清朝廷对此毫无察觉,直至战争结束也没有修改过密电码,因此不仅是北洋水师的各类作战情报,乃至后来马关谈判期间清政府与李鸿章之间的往来密电,也全数被日本掌握,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完全由日方主导,因为清政府的底线与软肋早已暴露得彻彻底底。

一封主动译成中文的电报,一位被动成为间谍的大使

三军未动,情报先行。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重视并实践情报工作,历朝历代不知涌现出多少杰出的间谍人员,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无间道”传说,经验不可谓不丰富。然而,日本的简单伎俩却是如此轻轻松松就得手了。不得不说,晚清时期,中国的落后是全方位的。洋务运动可以引进技术,却没有改变思维,更无法推翻封建统治的根基。从这一角度来看,战争的失利,早已是必然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