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這是人類習得第二門語言最輕鬆的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這是人類習得第二門語言最輕鬆的方法


如果不借助翻譯工具你懂什麼意思,可能正在焦慮孩子的英語學習了,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噠。

韓國寶寶熙熙,還在媽媽子宮的時候,就開始英語胎教。媽媽放各種英語歌曲,英語磁帶給熙熙聽,熙熙出生以後,每天媽媽堅持放英語音頻。可一直到熙熙開口說話,到能說完整的句子的三歲,都沒說出過一個英文單詞。熙熙媽就很奇怪:為什麼拼了老命的灌輸,給了這麼多的刺激,孩子一點兒英語都沒學會?

每個中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學英語的時間都超過10年,很少聽說學了十年的中國孩子把英語說得像母語一樣溜,下面我看這位從7歲就到成都的美國男孩陳德寧,下面的視頻拍攝於2012年,19歲的陳德寧一口“專八”四川話,可以說比很多四川人說話還要流利。

為什麼同樣學習第二門語言,陳德寧和熙熙完全是兩種結果?下面我通過《小腦袋裡的秘密》這本書,作者麗絲艾略特博士告訴爸爸媽媽們,幫助孩子學第二門語言的正確姿勢。(作者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常在多種專業期刊中發表著作,目前為芝加哥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語言本身是一種社會行為,人類的進化使得孩子密切依賴他所處的語言環境學習說話,就是為了促使同一族群中人能說相同的語言,反過來說,人腦必須暴露在一種語言的聲音、意義、情緒、互動、語法的連貫組合刺激下(也就是前面,熙熙只接收聲音,卻不能得到互動的刺激,也感受不面對面四目相對的刺激),大腦內的語言網絡才能夠完全正確而持久的接上線。

ASL手語對照試驗

ASL是美國手語體系,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將兩組失聰的受試者的語法能力作比較,兩組孩子全都上過賓夕法尼亞州立特殊學校,但是他們開始學習ASL手語的年齡不一樣。所有孩子的入學年紀都在4歲以後(在學校的教室裡面禁止使用手語,為了鼓勵孩子讀唇,只有在教室外面才可以使用手語交流)。負責測試失聰孩子的人都具有30年以上手語經驗,手語語法爐火純青。

結果是,只有那些入學之前就和失聰父母學手語的孩子,能夠把ASL所有的語法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起步比較晚的孩子,4~6歲才開始學手語,雖然運用的比較純熟,卻不如出生就學的孩子;

至於12歲以後才進學校學ASL手語的孩子,經常打出語法錯誤的手語句子。負責評測都是手語流利的人士,在他們看來,12歲以後才開始學的孩子,傳達意思的效果,就像我們聽一個日本人說中文一般。

美國華裔和韓裔移民學英語對照測試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繼續用第二語言的學習作為研究主題,發現大致相似的結果。受測試者是移民到美國來的華裔和韓裔成年人,實驗者播放一兩百句給受測試者聽,要他們判斷剛聽過的句子有沒有毛病,這些句子有一半是有語法錯誤的,可能是名詞複數未加s,或者動詞漏掉ing,或缺了冠詞,或副詞位置放錯等等。

測試結果十分清楚:英文語法好壞的關鍵完全在於受試者移民美國的時間早晚,與受試者接受教育的時間長短,來美國的動機、心態以及居住美國時間長短都無關。只有7歲以前就移民美國的人,測試成績和土生土長美國人一樣——幾乎得滿分(因為測試題很簡單,6歲美國兒童幾乎可以完全答對),至於其他人,成績按照移民是年齡增長而依次遞降:

8~10歲才移民不如7歲以前才移民的;

11~15歲才移民的又不如8~10歲的;

17歲以後才移民的成績最差。

而且,一旦超過17歲,早幾年或者晚幾年也沒差別了,所以,17歲和37歲,57歲開始學習第二門語言,也就無所謂。

以上的研究證實,學好語言的確有不可錯失的關鍵期。孩子的大腦6~7歲以前吸收語言的能力最強,尤其適用於學習語法規則和原理。過了這個年齡,掌握語法的能力就逐漸退步,到青春期結束。當我們過了青春期才學第二語言,總是瞞不住別人:

一聽就知道你不是從小就會的,即使再努力,難免有發音不準和語法上的小毛病,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學好英語,就該在7歲之前就進入使用英語流利的環境。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這是人類習得第二門語言最輕鬆的方法


口音的問題

嬰兒十分擅長將語音分類,辨別語音的本領比成年人強很多很多。例如,日本嬰兒能分別英文中的R和L音,日本成年人卻往往把這兩個音搞混。以Computer為例,日本成年人就會讀成:抗piu噠,發ter這個音就是日本人一道檻。不笑話日本人,我們中國人,例如湖南人就F和H不分,別人說“湖南”,湖南人說:弗蘭。

同樣的,英語國家的嬰兒能分辨普通話和粵語裡面,一些他們自己爸爸媽媽都搞不清楚的音素。就辨別音素而言,嬰兒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公民”,正因為嬰兒有樣的能耐,任何種族文化的嬰兒如果被移到外國社會,日後都能講一口當地人一樣好的本國語言。

這就是為什麼陳德寧7歲來到中國,在四川生活多年以後能夠講一口“專八”四川話的主要原因。

6個月以後,外語分辨能力會衰退

分辨全人類音素的能耐所持續的時間不長,嬰兒對外國語音的分辨能力從6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減退。英語社會中嬰兒,這時候已經喪失4個月時候能分辨的一些德語瑞典語元音的能力。最先流失的音素辨認能力是外語元音方面,到嬰兒10~12個月大的時候,辨別外語子音的能力也沒了,例如日本那嬰兒,在這個時候就開始分不清r與l音。

我們為什麼會喪失分辨外語發音這麼重要的能力?嬰兒喪失這種能力的同時,對本國語言的敏感度也在逐漸增長。嬰兒每聽到某個音素,聽力所及之處說出的每個語音,這個經驗就增廣他對這個語音的領會範圍,同時也把非本國語的相近語音的地盤縮小

同時,類別與類別之間的分界變得越來越明顯,嬰兒可以更快辨認自己聽見語音,是周圍那些人們使用的各個語音中的哪一個,把用不著的類別排除,有益於嬰兒專注學會本國語言所需的因素類別。所以,音素辨認的發展也是符合大腦發育“用進廢退”的原則,不用的被剪刀剪掉了。

所以,孩子聽到英語的機會越多(不是錄音,是肉身真人跟他說話)日後學習這個外語就越省力,嬰兒雖然很早就喪失辨認外語音素的能力,關鍵早期仍然能保持大腦的彈性,一旦突然沉浸到英語環境中,又能恢復對英語的領悟力。反觀很多成人,英語帶漢語字幕的電影看不下去,最多接受中文配音的。

當我們聽見別人說我們聽不懂的英語,左半腦根本不會有活動,成年人花大功夫學會比較難發音的單詞,總不如小孩子學的那麼輕鬆、自然、徹底。

為孩子學英語做好準備,我們需要知道的三點

一、7歲之前,是語法的關鍵,如果7歲之前進入到英語母語的溝通環境,就可能將來跟其他母語英語一樣的人,語法準確。

二、6個月是因素的關鍵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多接觸英語對話, 將來孩子說英語就更加字正腔圓。

三、雙語家庭中的孩子當然能把語言學好,但往往開口講話的時間比單語家庭的要晚一些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這是人類習得第二門語言最輕鬆的方法


最後專家給家長們三種建議:

1

條件最好的家長,為寶寶找到英語母語的小夥伴

父母們希望寶寶能說雙語,不論你的本意多麼美好,真正讓寶寶說雙語,可不一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學研究工作者弗朗索瓦格羅斯讓 告訴我們,關鍵在於利用家庭之外的環境幫助寶寶強化第二語言,比如藉助菲傭、社區的英語活動(有英語母語寶寶的)還有雙語幼兒園(有英語母語寶寶)。最關鍵的是給孩子找到說英語的小夥伴。(如果你的朋友圈有母語是英語的寶寶,讓你的寶寶和他每星期玩耍幾個小時,勝過一切英語學習課程)

這是因為: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這是人類習得第二門語言最輕鬆的方法



華盛頓大學做過一個實驗,給一批9個月大父母只會說英語的寶寶,請中國人用漢語普通話,陪寶寶玩,為寶寶讀中文繪本,每次25分鐘,每週3次,堅持一個月之後,借用無創成像技術,在寶寶聽到漢語普通話發音的時候,檢測他們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寶寶對漢語的元音和輔音因素的分辨能力,已經達到中國出生的10月月齡寶寶相同的水平。

2

條件稍低的家長,設置親子生活英語時間

就是家長經常跟孩子講英文,比如吃飯,是不是餓了?喜不喜歡吃蘋果?隨意問幾個問題,睡覺了,用英文問他是不是困了?什麼時間睡覺?全用英文進行。

這個辦法要求家長自身保持時刻學習,學習生活中的常用單詞和句子,學會以後教給孩子,寶寶3歲前,楊帆和她老公堅持每天進行20分鐘的親子英文交流,以前,寶寶一直以為這是他和寶寶媽媽之間的小方言,上了幼兒園之後回來超驚喜地告訴爸爸媽媽說:原來這個是~英~語!

3

條件有限的家長,親子共讀的產品

目前APP市場有許多可以選擇的英語啟蒙APP,爸爸媽媽每天10分鐘跟寶寶英語啟蒙,例如:常青藤爸爸APP,寶寶玩英語APP,都有一些英語世界主流的資源:英文兒歌、英文親子游戲、英語繪本等。雙語條件有限的家長可以通過這些標準化的產品幫助孩子從小熟悉英語。

內容來源:《小腦袋裡的秘密》《0~5歲大鬧發育關鍵期的70條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