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亲近孩子,不如适度疏远孩子,你认同吗?

钟勇180607335


1.三岁之前,无论怎样亲近孩子都不为过。

在婴儿期,他们会觉得,他们和妈妈是一体的,而且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被妈妈的眼睛看到,然后自己才存在,如果没被看到,自己就不存在,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妈妈越与孩子亲近,他们的自我发展才更完善,同时也为将来的分离打好基础,才不会出现分离焦虑。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也反应在最初内在关系模式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婴儿出生后到六岁以前,父母或者养育者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会内化于孩子的心里,成年后也会以这种模式与身边的人建立关系。

2.三岁以后,可以适度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

由于三岁前,孩子与妈妈建立好了二元关系,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孩子就有了最基本的能量,可以与妈妈分开,去接纳三元关系的存在。所以这个阶段,妈妈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不仅爱他,还爱爸爸。慢慢孩子会明白这份关系,明白这份爱他不能独享,而是要分享。孩子就不会霸占妈妈的爱,关系自然有了合理的空间。



3.构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

特别是在孩子一岁半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会拒绝成人的帮助,自己尝试去做。这时候,养育者就应该支持他,不是阻止他。随着孩子逐步成长,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能做到。随着他们自我能力的提高,自然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减弱,你想亲近孩子还不一定想要。

孩子在大一点,会处处试着自己拿主意,父母不能用权威立马去反对,而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支持他们的行动,做一位开明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在交谈。当孩子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反过来也会尊重和接纳父母的建议,形成一种既有自我主张,又有接纳他人意见的开放心态,活出真正的自我。一个有真正自我的人,是独立的。

所以,亲子关系中,在最初如果构建出了健康的关系,成年后,父母就不会为孩子过分依赖而苦恼了。祝好!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分享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巧妙妈育儿


什么是过度的亲近呢?就是分不清彼此,二者几乎处于融合的状态,边界极其模糊。试想一下孩子什么时候跟父母处于这种状态中呢?0-6个月大时,那个时候孩子觉得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饿了,马上有吃的;尿了,马上有人换尿布……孩子处于无所不能的自恋状态,他甚至认为他用意念就可以控制这个世界。但是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他会越来越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于任何人与事物的个体,然后才会慢慢发展出有独特个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人格。假如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想紧紧的抓着他,不愿意放手,孩子几乎处在与父母融合的状态中,那他就不会发展出那个独立的自我,他就不知道此刻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人格成熟的父母,是会自动的适度远离孩子的,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彼此之间有交叠,但又有独立的空间。“父母之爱是唯一指向分离的爱”,我想每个父母的初衷都是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只是有一些无意识的东西在控制着有些父母无法与孩子适度的分离!



灵听心理


我觉得亲子心理距离应随时间变化而成U型发展最好。(1)婴儿期0-1岁,是安全感的建立和信任品质养成阶段,心理距离最紧密,且以父母主导。父母一定要多拥抱、抚摸、亲吻孩子,切忌冷漠和疏离。(2)幼儿期1-3岁,心理距离以父母引导为主,孩子如果提出不合理或父母做不到的要求,父母应选择拒绝、延迟满足等方式面对。对用哭闹要挟父母就范的孩子,要坚持不与理睬,但待孩子终止哭闹后,一定要及时拥抱、安抚。(3)孩子进入小学后,心理距离要适当拉开,要多给孩子社会化及亲近老师和同伴的机会,鼓励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处理师生和同伴关系,并承担责任。(4)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父母要转换教育者的角色为朋友陪伴的角色,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5)孩子新家庭诞辰后,亲子距离一定退居二线。遇事做到有求再应,不求不应。(6)孩子中年后期,父母老了,亲子距离开始逆转。这时老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逐年增加,但大多羞于明表,多以身体不适为主诉,这时子女一定不要疏忽情感反哺,要多哄哄老人(如捶背、拥抱等)。


徐秦二级心理咨询师


能根据自己走过的路给予儿女启发,是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过度的亲近孩子,不如适度疏远孩子”【发现爸爸】有话说!

但凡做一件事,需要明白我们进行选择的目的是什么。正如“过度亲近孩子,不如适度疏远孩子”这一观点,如果没有其他附加说明,这观点是明显有欠周全之处的。

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需求和阶段特点,优秀的父母是一个懂“进退”的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所谓“放养”。

例如,在孩子0-2岁,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亲近,让孩子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和爱。

在孩子3-5岁,父母要教会孩子规则意识、社交能力和专注能力,拥有这些能力的孩子更容易自信、积极和热爱学习。

在孩子6-9岁,就是培养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其中包括了时间管理、独立能力、自律能力、兴趣培养等等。

在上面这三个阶段,需要父母给予孩子密切的留意和引导,这也是父母的教育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时期。

当然,亲近不代表溺爱,该是孩子力所能及可以独立做的事情,该遵守的规则,父母还是要有原则地教育孩子。毕竟,溺爱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折损孩子的未来。

※ 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意义,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的分量,【发现爸爸】每天为您的智囊库添砖加瓦。更多育儿攻略可参阅公众号:发现爸爸。


发现爸爸


我并不认同过度亲近孩子这一说法。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依恋父母是他们的天性所在,而父母是他们最好的导师,如果父母疏远孩子的话,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疏远孩子并不存在是不是度的问题。想象一下现在不少父母下班之后都在玩手机,那么他们是否在潜意识潜意识当中就在疏远孩子呢?

现在的幼儿园都提倡父母能够多多的陪伴,而孩子多和孩子在家里做一些亲子小游戏,例如一些DIY的游戏,让发挥孩子爱玩创意无限的天性。如果你在进行所谓的适度疏远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他也会适度的疏远你,你在年老的时候想见到孩子那一想,那里想是孩子亲近你呢?还是孩子适度疏远你呢?

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就是要亲近孩子,而不是所谓的适度疏远孩子。建议提问人有空的话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多亲近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非常非常非常依恋父母的,他们巴不得一天24小时依恋着父母。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是这样想呢?不要让所谓的适度疏远孩子这一错误的观念而影响自己与孩子的感情。有痛的话还不如多多的在家里与孩子做一些DIY的亲子游戏,培养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对DIY的亲子小游戏感兴趣的话,不妨关注一下我的自媒体号,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亲子游戏,希望也会感兴趣。


生活来点DIY




咖啡猫来自大陆


亲子教育方法是对是错的判断标准是,孩子对父母是否有不满。

如果有,说明教育方法是错的。

时间久了,孩子就印象父母是不好的,孩子的应对是:

要么忍着讨好父母。

要么叛逆顶撞父母。

要么内向冷漠父母。

要么没有情感反应被动服从父母。

要么以上几种情况交替出现。

这是孩子幸福人生的杀手。


婚姻家庭心理通


不认同!孩子依赖父母的时间,最多十年。如果在这十年里给孩子完整的爱(不是溺爱),可以让孩子在接下去的时间里,更加自信!因为孩子知道无论他怎么样(前提是不作奸犯科),父母永远都会爱他支持他相信他!有着满满的爱,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更努力。

干嘛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疏远孩子呢?孩子迟早要远走高飞啊!


一同成长


对待孩子分亲近和疏远干嘛呢?就正常对待孩子就行,对孩子好比什么都强,不要考虑哪种方式对孩子好!都好,只要你内心里是想对孩子好就行!


我是郭家林


低幼儿粘人不仅不是坏习惯,适当粘人的宝宝直接有利于将来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促使幼儿找到满足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享受愉悦感,所以这段时间的宝宝最好自己带。平时宝妈不要一个人带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一个人,孩子的爸爸也应当多花时间陪着孩子,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