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思维方式!帮你在职场找回自信

最重要的是资源,最关键的是选择,最困难的是组织。

用军事打比方的话:

领导的位置,说到底,制定运转模式,是调配资源实现战争(战略、战役、战术、战斗)目标。

作为领导,首先选择运转模式。比如:是动员农民,农村包围城市,还是投靠帝国主义,成为买办、大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城市控制农村。再比如:是通过殖民地战争,不断向往扩张,实现工业化,还是通过五年计划,发展两弹一星,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实现工业化。

运转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内在的矛盾,制约发展空间。一旦选定,除非颠覆现有的一切,否则难以更改。更改现有运转模式,可能导致整个公司、军队、国家的毁灭,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即使有这个胆量,在操作过程中,几乎要废除所有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几乎是解散全体下属,重打锣鼓另开张。自己在重新组构过程中,也很难保持权力。一旦自己不能保持权力,大规模的调整必然半途而废。

领导的思维方式!帮你在职场找回自信

预测未来如同在黑夜的迷雾中开车,此外还有极大的变数,很难看到远方。哪种模式更有发展潜力?在初期并不明显。选对了顺水顺风。选错了只能疲于奔命,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衰亡。

选完了运作方式,选目标。高明的领导,能够准确判断目标的合理性,即不超出现有资源可实现的最大可能范畴,也不远远低于现有资源可能能实现的最大可能范畴。

否则,前者是任务失败,后者是浪费资源——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后者也意味着失败。

选定目标之后,制订实施路线,按照一定的方针制订任务。

拆分任务,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小任务拆分成微任务。

拆分任务的同时,也要选人。不但有任务,还要有任务的执行者。

对公司、军队、国家来说,选择的重要性逐级下降。选择运转模式的重要性超过选择目标,选择战争目标的重要性超过战略目标……选择军长的重要性超过选择师长……

一名战士炸碉堡成功或失败,很难影响营连级战斗的结果。一个团全军覆没,未必妨碍整个战役的胜利。一场战役的失败,未必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

选对了运转模式,即使选错了战争方式,磕磕绊绊也能最终取得胜利。丢了苏区,也能在15年后翻盘。

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越高层的选择越重要,越需要自己亲自判断,越需要慎重。没有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随波逐流,在顺水顺风的时候,一切万事大吉,一旦遇到外界情况突变,就很容易遇到挫折,甚至倒退、毁灭。

制约各种选择的,说到底是资源。选择正确,资源越来越丰富,选择错误,资源越来越枯竭。

如果不考虑资源,那么做出这些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判断力。

判断力的高低,既取决于知识也取决于经验。

士兵的战斗能力,对担任连排长来说不太重要,但是,士兵时代积累的战斗经验,对担任连排长来说至关重要。

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就能准确判断目标的可能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拆分任务的对错和选择某位或某几位手下的下属成功执行任务的纪律。

没有足够的战斗经验,这些判断力都是不现实的。逐级积累经验,逐级提拔,最终成为高级管理者。

良相出于州府,猛将出于行伍,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人的思维方式都能从战斗层面逐级顺利上升到战略甚至战争层面。

一个人,最终晋升的顶点,就是他思维能力的顶点。当他逐步晋升到一个超越自己能力的位置的时候,基本就要原地踏步了。这时,他往往成为比他更有潜力的下属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庸才往往欣赏比自己更平庸的人,看不起甚至打压能力超过自己的人。

所以,对职场菜鸟来说,跟对一个不断晋升,能力超过自己,能提拔自己的上司,很重要,也很幸运。

像岳飞那样战斗到战略层面都能力过人的人极其罕见。有些人,虽然有战役、战略甚至战争层面的才能,但是很难通过战斗一层,最终难免默默无闻。比如诸葛亮,比如陈庆之,他们上阵厮杀肯定不如许褚、典韦。如果没有刘备、萧衍的破格提拔,他们很难有出头之日。

诸葛亮感念刘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许多人获得成功以后感谢领导,都不是空话。

作为对照,看以看看庞统。庞统最初为周瑜的功曹,后来投奔刘备也不受待见。按照传统路线晋升,显示不出能力,被免官。直到鲁肃、诸葛亮推荐,才得到重用。认为有才能就一定能被启用,未免太想当然了。

领导的思维方式!帮你在职场找回自信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所以,对一个公司、军队、国家来说,能给有潜力的人破格晋升的空间,又不让这种空间为裙带关系利用,至关重要。

许多公司(组织)做不到这一步,或者说,做不到这一步的公司是绝大多数。

斯大林说,干部决定一切。现实之中,实现人尽其才的组织工作是最难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领导只能控制身边几个得力干将的水平,其他人碌碌无为也罢,怀才不遇也罢,欺上瞒下也罢,浑浑噩噩也罢,只能随它去。那些人愿意或不愿意,只能按照年功序列排队。默认他们能力都接近,积累一定工龄,就有一定的能力,上面有空位,只要别太混蛋,顺序提拔。

因为大多数公司(组织)的管理其实都类似,大多数各层管理者都是德不配位,大家彼此彼此,很难压倒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原有的组织结构往往还有一定惯性。所以,只要不折腾,也不会有太大的题,基本都能拖延一段。

但是,如果乱折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激烈上项目,剧烈人事调整,往往是速死之道。许多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往往乐于趋向保守。

看过《浪潮之巅》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换一个角度看,没有不衰落的公司(组织)。

普天之下,岂有长生不灭者。

祗园精舎の钟の声、

诸行无常の响きあり。

娑罗双树の花の色、

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

假如诸葛亮借寿成功又能如何?蜀国就能不灭亡了?想到这一层,平淡地看就是了。

最终,盛衰一场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领导的思维方式!帮你在职场找回自信

增加一点:

许多领导喜欢搞压力传导,层层落实。

压力传导,作为管理手段,可以用,但是不能随便滥用。

首先,压力必须与职权范围相对应。负担压力的人,必须在其职权范围内,有能力化解问题和矛盾,避免自己被追究问责。否则,承担压力的人,被两头堵,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无法让自己摆脱被问责的困境。他们必然选择掩盖问题,只要能掩盖问题,宁可让其恶化,也不主动采取行动。或者把责任推卸出去,只要自己这里别出事,其他兄弟部门或者下级部门房倒屋塌,上吊自杀也不管。整个体系内部必然矛盾重重,四分五裂。

其次,不能让任何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走投无路,要给他们主动让贤,安全退出的机制。这样,如果连续若干名负责人都主动选择退出,那就证明现有的压力传导机制有问题,需要调整。

再次,问责的形式,不宜过于严厉。否则,就可能把没法推卸压力的人逼上梁山。

最后,有重罚还要有重赏。没有重赏只有重罚,那么一旦出现竞争对手,难免众叛亲离。

层层问责,压力传导,是一种高压手段,可用,但不能滥用。使用这种手段的人,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了解事物运转的机制,通透人性,才能有效化解责任与分工,否则很容易出大事。

秦朝喜欢使用压力传导,压力传导到最基层,问责极其严厉。

两位预备役士兵的头目,承受了无法承担的压力,选择了振臂一呼,点燃了秦王朝灭亡的第一个火种。

盗贼蜂起,赵高给郡县的官员增加压力,你们一定要全力镇压,否则严厉问责。许多郡县官吏无力镇压,又怕被问责,选择了掩盖军情,还有人直接投奔了起义军。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做大。

章邯镇压起义军,屡战屡胜,但是被项羽击败,走投无路,选择了投降项羽,交出了秦王朝最后的战略机动部队。

压力传导,作为管理工具,有极大的能量,但是用不好能灭亡一个朝代。

慎之,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