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科研創新還存在薄弱環節」的說法你怎麼看?

伏龍蘇


科研能力很強調個體能力。

比如我們開一個電子工廠,裝配手機,那麼工人基本就是在高中這樣一個學歷層次上,經過1個月左右訓練,大部分能合格工作。

但,科研能力,不單單是博士這樣一個學歷教育的頂端人才作為篩選對象,還需要在博士這樣的學識基礎上,有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創造力、創新能力。

但,從我們目前人才選拔的機制來說,基本上就是應試教育當道,甚至到了碩士生的選拔還是可以靠應試教育來擠入。雖然應試教育保證了教育的最大公平性,但不得不說,也扼殺了很多學生的創造力,遺漏了一些特殊人才。

所以,我們說科研體制、機制,單單科研人才的前期培養體制、選拔機制就存在很大問題。

接下來,就是整體的科研體制、機制了。

首先是科研課題的選擇。我們大量的科研課題,是非常實用的不實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國家政策,確實是偏向於熱點課題。比如3-4年前,各地的開發區,都重金鼓勵雲計算方面的課題。但實際上作為基礎科研的研究所、大學,很多時候沒有像企業那樣高效,能馬上掉轉船頭,折騰熱門課題。最後就是隻能把自己擅長的課題包裝,往熱門課題上去靠,來獲得經費。這就使得,看起來不少人都在做解決國計民生的快課題,實際上,是包裝自己的課題。

其次是為了經費做課題。科研人員的整體薪資水準一般,如果專心科研,肯定是沒有餘力賺額外的錢。這種情況下,申請到更多的科研經費,就是核心目標。因此,相當多的時間是在折騰申請過程,以及後續小結、結題等。

再有就是論文是職稱的關鍵,而職稱決定了基本薪資待遇。短平快課題必然是論文首選。今天中國科協給的調查,有93%以上的科研工作者發論文是為了評職稱。要知道愛因斯坦1905年那幾篇劃時代的論文,都是作為衣食無憂的小公務員的業餘愛好作品。現在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專業研究時間,遠遠不如當年的愛因斯坦。

另外,評價機制,經費審核機制等等,都制約著科研的發展。

與其說那麼多,不如說相對理想的科研人才培養、教育以及科研模式是什麼:

1、充分發揮天賦的資優教育。這方面國外已經很成熟,國內也有專家熟悉。就是要培養獨立、創新、思維自由的天賦學生。

2、相對高薪的科研崗位,以及支持長週期“無所事事”科研。偉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從興趣中,無所事事創造出來的。企業也好,投行也罷,那種發現問題-迅速解決問題的工作方式,是原創性工作的天敵。科研是不能講效率的。科研效率高了,科研結果的價值就低了。


令狐迦基


正確……這麼多年,一直通過“引進技術”來掩蓋這個事實……現在,人家不再寬容你的“引進”……“體制機制”的問題終於水落石出……

從體制機制來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逆淘汰……具體說,沒有一個公正的機制來判斷誰做出了真正的貢獻……也沒有一個公正的機制來獎勵真正的創新者……並且肆無忌憚的把這個社會最寶貴的人才變成不通人情世故的笑柄……能通吃的只有關係學……

創新驅動怎麼可能靠只懂“馬屁學”的高手?該結束了……來自外部的競爭已經在迫使體制的變革……長遠看,實際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手機用戶60669424220


不尊重科學家。或是說,對科學家的尊重停留在口頭上。

科學家一般都只專注於自己所從事的科研。對家人,對子女關心不夠,所以他們付出了,貢獻了。但十年甚至幾十年後,回頭一看,他們的父母子女都沒得到很好的關照。

將心比心,我把一切獻給了你。我卻得到很少,甚至因此讓家人活得屈辱。在這種境況你還有心有力去貢獻嗎?

所以,我認為只有我們的社會管理者,即政府多做些能讓科學家心無旁騖的事。讓他們能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事業。

不像現在,把那時心存不良的戲子被捧上了天。


夢故鄉17


中國的科研能力一強?只有洋奴才是這麼認為的,我等國人為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太強而感到自豪。我們新中國成立多久,短短几十年,剛成立時,有什麼工業?一窮二白,是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讓我們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我們細細數來。先說兩彈一星。在什麼情況下,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用了美國,蘇聯,差不多一半的時間研䆓成功。這讓美國,蘇聯都為之驚訝,到現在,我們的天宮一號二號相繼出來,我們的嫦娥飛船到達月球,我們的北斗導航快要完成。這些都是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在被外國禁運的情況下,通過他們的努力來完成的,試問世界上有那個國家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做到?再說我們的量子通信,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我們的超算。無數年世界第一了,這都是我們國人的驕傲。我們的航母,現在也有了。這難道不是說明我們的科研之強嗎?只有那些洋奴們,跪久了才睜眼說瞎話,假裝看不見,會拿我們的大飛機,汽車,芯片這些來說事。我承認,這些我們的科研是還不足,可你說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你們這些洋奴造成的,當年我們的大飛機剛剛試飛,就被你們這些洋奴用市場換技術的口號,讓我們的大飛機下馬了。市場給了你們洋爹,可技術呢?在那?都還在你們洋爹手裡。但我相信,我們的科技工作者,會痛定思痛,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趕上,為我們的科技工作者自豪和驕傲


獨自流浪9


應該說在中國缺少一種科學文化的底蘊?這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來,本來科學的問題最應該出現爭嗚與爭論的,但這種情狀在中國科學界不曾發生,一派死氣沉沉,鴉雀無聲?倒是有一些所謂的專家與學者在那裡傳播科學的名字,或者某些外國人不成熟的理論?當然這些所謂的專家與學者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半桶水淌得很卻不自知,更可鄙的是這些人被嚴重冼腦且自以為真理在握,拒絕接受不同意見,忠心耿耿始終如一的扮演著衛道士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學習與模仿能力太強也並非好事?但我們的教育與選才不就是重視這種能力麼?再有你看看我們的智力競賽,諸如長江有多長?泰山有高?其實這不能算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呢?長江為什麼那麼長?泰山為什麼那麼高?這才是科學!在中國講究尊師重道,這本無可厚非,但尊師,師必然有可尊之處,重道,道必然有可取之處?如果這兩個前提不成立,我們又尊那門子師,重那門子道?但問題的實質還不在這裡,問題的實質在於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學術之問題,人們首先必問,師出何門?法從何師?凡不屬此類,皆為不屑。於是乎,近親繁殖繁榮,連江湖騙了一也聞風而動,假借其名,欺騙不解真像之大眾。重虛名,講名頭,有理無理不細究。嚴重的務虛,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問題很多,就講到這裡,頭痛。


明學23


先不談科研,不談中國,只談道理,談規律。人們應當認識這樣一個基本規律,任何一個國家的科研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水平等等,一句話,所有的社會發展水平都有賴於政治體制機制的科學水平,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強大,或者說,決定著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

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強大。這是一個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都客觀存在的硬道理。不進行體制改革不是沒有發展,但絕不會是科學發展,絕不會是高水平發展。一個國家的所有改革,無論科技改革、經濟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改革到最後都是體制的改革和突破,換言之,所有的改革失敗都是因為體制的難以突破而最終失敗。

一個國家的最大落後就是體制的落後,世界上最大的錯誤就是堅持錯誤。一個國家難免會有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錯誤,但決不能犯體制性的錯誤,因為,體制性錯誤制約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健康發展,產生的歷史代價太大。當科學精神高於一切之時,就是國家強大之日.........


大力66986883


中國科研能力不強有體制機制上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的知識欠缺的原因。資源掌握在行政手中,對科研項目的審批也大多是行政人員完成的,由於多年來單位樹立學術權威的工作基本沒有做,沒有學術人員把關,因此選定的科研項目假大空的較多。大學是科研工作的搖籃,要引領大學生,研究生進行科研就需要開設至少一學期的研究方法課程,很多大學沒有這門課,開了這門課的大學大多是講座形式,蜻蜓點水走過場。國外大學有研究方法的教材,有專職教師授課,開課時間至少是一個學期,上完課後有考核,考核不過關的學生沒有資格寫論文的。我國高校在這方法極其薄弱,連有些指導研究生的老師對論文的結構,研究方法,研究的哲學等基本知識也相當貧乏。或許是以上的原因導致科研能力薄弱。


八零前七零後70863171


對於個人來說西方適合科研。但對大的科研項目來說中國體制機制就比西方好太多了。西方對個人發揮自主性太有激勵作用了,但是對個人激勵太看重,所以對投資回報也會看的太重。對天才成功的人來說是天堂。但對大的科研項目興趣不會很大,因為承擔不起損失。而中國就不存在,只要對社會經濟人類有用又在可承認受範圍內就會立項進行科研。投入會很大,時間會很長,有時會達到三五十年,如果時間充許的話超過百年也不是問題。中國與西方主要差距不是體制機制問題。而是時間沉澱問題。西方從十七世紀開始就進入現代科研時代,而中國主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進行科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開始發力。時間太短,積累不夠。所以攻擊中國體制機制是別有用心。


彭樹學


科技能力差主要原因在文化。大陸和港奧臺文化相同,體制不同,但科技能力都差,可見民族文化阻礙了科技發展。古四大發明,和當代四大發明,都帶有極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都不是建立在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實驗研究基礎上的。幾千年的勞作,都是圍繞吃穿住行,週而復始,難得有工具方面的質變,更無對自然和社會發出為什麼,所以然的探究。瞻星術更多地用於帝王朝運;化學現象則用於占卜;火藥滯後地用於軍事更多地制鞭仗用於驅邪。儒教只圍系古制,告戒不要擅越雷池異想天開;釋僧勸世安份相向地求善因果;道家乾脆告訴你無為天尊。一切教育都要求聽話,聽父母,老師,老闆,老公或老婆,政府和致上的話,就是不聽自己的話。不要自主自問自由獨立思考。世人對一切未知沒有好奇心,養成了不問為什麼,不知所以然,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習慣和文化。這恰恰是阻礙科學研究與發展的最大阻力。


一乜


科研,科學技術,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沒有成績哪怕你是兩院院士也沒用。世界由主觀客觀組成,那麼就從這兩點分析。主觀個人智慧個人對科技的喜愛個人天賦,這個世界任何時候都不缺天才,沒有就是天才沒用上。

客觀,在外環境,人才的培養與挖掘,注重靈活性,實用性,創新性,跳躍性,全面性,思維培養,而不是嚴格的紙面應試教育,天才往往不適應死板的考試,考試一百分,拿著高學歷,不能夠實際應用,不能夠創新,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素質,提高認識,能夠實際應用,能夠創新。科技滋生土壤,有人聰明,愛科學,想學科學,可是不行,科學不能當飯吃,現在有很多學生選擇專業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也不是自己最擅長的,是為了好找工作,至於藝術更別談了那是有錢人家才敢學的,沒錢人家的天才是學不了的。我問過好多學生都是這樣。再有科技科研環境,科技的目的不僅僅是應用,更重要的是創新,有了創新人才,人才也有物質追求,物質所得與付出要成正比呀!豐厚的回報,這是對科研者努力研究的動力。也是民眾學習科學技術的動力,學習科學有希望。國家對於科技人員的獎勵有限,鼓勵也就有限,不夠達到全面,那就得靠民間科技,科技商業化來彌補,國家買斷科技成果其實也是商業化。有創新你就是科學家,科學家科學家,科學得能自成一家,沒創新你就一個資深學生。

所以科技發展,既要有良好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的環境,又要有科技人才生存成長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