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涼水煮米飯還是開水煮米飯?

夜丶未明


米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離不開的一樣主食,基本上很多人每天都是要吃飯的,看似簡單的米飯,其實也是有很深的學問,其實很多人也都知道用不同的方法煮出來的米飯味道和口感都是不同的,那麼今天我們也要來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在煮米飯的時候都是直接選擇使用冷水來煮飯,但是其實很多人都不懂最正確的煮飯方式其實使用熱水來煮飯,因為大米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只有在60度以上的時候,大米才會吸水、膨脹,用熱水煮出來的米飯才能快速的熟透,減少大米營養的流失,增加口感。

想讓米飯煮出來更好吃的話,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白醋,一般來水可以按照500克大米1毫升白醋的比例來煮飯,因為加入了白醋就可以讓米飯的澱粉可以更好的糊化,這樣一來這樣煮出來的米飯就會更加鬆軟了。

除了白醋之外,可以在煮米飯的時候在大米中放入一湯勺是的豬油或者植物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秘方更加軟糯,並且還不容易粘鍋,非常的實用。

看完了今天的生活小妙招,不知道你是否瞭解了呢?喜歡我們別忘了關注我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生活小妙招!


生活鬥陣行


大米飯應該是我們吃的最多的主食之一了,不過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自來水淘米,淘洗乾淨之後就直接接水,然後上電鍋就蒸了。你猜怎麼著?接下來你認為我要說這樣做是不對的,來個翻轉然後跟你說開水煮米飯有多麼巨大的好處嘛?

用涼水煮米飯還是開水煮米飯?

“開水煮米飯更能保存更多維生素B”這個說法相信大家或多或少聽說過,其實從數據來講確實沒錯,據說冷水煮米飯維生素B1會損失67%左右,而開水煮大約只損失57%。因為開水會縮短烹飪過程,煮的時間短了維生素被破壞的就少了,而且自來水中是有些參與的含氯化合物,也會破壞維生素。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用開水有好處,但是這個“好處”真的十分的微小,小到幾乎快可以忽略不計了。

因為我們現在吃的大米都是精細加工的,這樣口感才比較優秀,但是與此同時在這個工序裡就已經失去很多營養物質了,尤其是維生素B,所以我們買到的大米中維生素B的含量本來就很低,是低到以很小數值的微克來計算的。而大米中其他的營養物質並不會受太大的烹飪時間影響,所以為了幾乎本來就十分稀少的維生素B能少損失10%左右,要不要每次都特意燒一壺開水,就看大家自己的取捨了。

其實如果想要主食健康、營養全面一些,我比較推薦大家在大米中加入一些糙米、小米、藜麥之類的粗糧,或者一些豆類,這樣會相對極大的補充營養物質,遠比燒壺開水煮米飯來的實際的多。至於這個開水煮米飯口感是不是更好,我覺得就看個人對米飯口感的喜好了,喜歡吃更鬆軟一些的米飯的應該覺得不錯。

大家覺得是涼水煮米飯還是開水煮米飯比較好呢?而且我有個疑問啊,有些人是習慣淘完米、加完水之後用手指頭插進米里,然後以此來參考水和米的比例,如果用開水的話,這個操作咋進行啊?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開水好,開水好是因為煮開的水熱飯容易熟,節省電,保護米中的維生素,平時用的自來水裡是消過毒用它熟飯營養會流失。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有時間的情況下最好先把米洗了,然後用開水泡一會,哪怕是十分鐘也好,這樣煮出的米飯不容易粘鍋,飯也很軟很好吃。


誠鄰飲食


蒸飯煮飯都是淘米後放冷水再燒開,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事實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將水燒開,用開水來煮飯。那麼,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開水煮飯可以縮短蒸煮時間,保護米中的維生素。由於澱粉顆粒不溶於冷水,只有水溫在60℃以上,澱粉才會吸收水分膨脹、破裂,變成糊狀。

大米含有大量澱粉,用開水煮飯時,溫度約為100℃(水的沸點),這樣的溫度能使米飯快速熟透,縮短煮飯時間,防止米中的維生素因長時間高溫加熱而受到破壞。

健康米食一日推薦:

早餐:黃瓜三文魚紫菜飯卷4個,牛奶1杯,柑桔2個

午餐:燕麥黑米白米飯,木耳炒黃豆芽,清蒸魚,紫菜番茄雞蛋湯

晚餐:自制雜豆八寶粥(無糖),芝麻醬拌菠菜,香菇炒豆腐,青椒炒胡蘿蔔絲

將水燒開可使其中的氯氣揮發,避免破壞維生素B1。維生素B1是大米中最重要的營養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糖類的代謝,如果缺乏它,神經系統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疲勞、食慾不振、四肢乏力、肌肉痠痛、腳氣病、浮腫、心律紊亂、頑固性失眠等症狀。而我們平時所用的自來水都是經過加氯消毒的,若直接用這種水來煮飯,水中的氯會大量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用燒開的水煮飯,氯已多隨水蒸氣揮發了,就大大減少了維生素B1及其他B族維生素的損失。

中國自古以來確信五穀為養的原則,現代營養科學也證實,只有吃足夠多的複雜碳水化合物,才能維持長期的健康。對於中國人來說,米飯,就是複雜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之一。它不僅要為人體提供營養,也要為人體養身防病做出貢獻……

國內外很多調查都發現,吃糧食的總量和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呈反比;但香港有調查發現,吃白米飯的量和糖尿病的風險有正相關。美國的一些調查也有類似的發現。可見,如果不能明智地吃米,有可能會給自己惹來麻煩。

第一大原則 —— 儘量讓米“淡”

一方面,儘量不要在米飯當中加入油脂,以免增加額外的能量,也避免餐後更多地升高血脂。因此,炒飯最好能夠少吃,加香腸煮飯,或者用含有油脂的菜來拌飯,也應當儘量避免。另一方面,儘量不要在米飯當中加入鹽、醬油和味精,避免增加額外的鹽分,否則不利控制血壓和預防心血管意外。

這裡要解釋的是,加入醋、用紫菜包裹、中間加入蔬菜和生魚一類做法是符合清淡原則的。醋本身可降低血糖反應,並能幫助控制血脂;紫菜和生魚也是對心血管有利的食材。故而,只要同時不吃過鹹的菜餚,紫菜飯卷是相當適合慢性病人食用的主食。

第二大原則 —— 儘量讓米“粗”

所謂粗,就是儘量減少精白米飯,也要少吃糯米食品。它們的血糖反應過高,對控制血糖和血脂均十分不利。只有吃足夠多的纖維,才能有效地降低米飯的消化速度,同時可以在腸道中吸附膽固醇和脂肪,起到降低餐後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這樣也可以讓人吃得慢一些,食量小一些,有利於控制體重。實際上,慢性病人大多數都是脂肪超標的類型,控制體重是飲食調整措施的第一要務。

一些營養保健價值特別高的米,如糙米、黑米、胚芽米等,都有著比較“粗”的口感。雖說“粗”有益健康,但每天吃百分之百的糙米飯,口感上覺得不適,難以長期堅持。因此,在煮飯的時候,不妨用部分糙米、大麥、燕麥等“粗”糧和米飯“合作”,口感就會比較容易接受。最好先把“粗”原料先在水裡泡一夜,以便煮的時候與米同時成熟。

第三大原則 —— 儘量讓米“亂”

在烹調米飯米粥的時候,最好不要用單一的米,而是米、粗糧、豆子、堅果等一起上。比如說,紅豆大米飯,花生燕麥大米粥等,就是非常適合慢性病人的米食。加入這些食品材料,一方面增加了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方面還能起到蛋白質營養互補的作用,能夠在減少動物性食品的同時保障充足的營養供應。

當然,更要緊的是,這樣做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反應,控制血脂上升。其中豆類與米的配合最為理想,因為豆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中的澱粉消化速度非常慢,還含有一些延緩澱粉變成葡萄糖的成分,如單寧和植酸等,對於預防慢性病最為有效。

第四大原則 —— 儘量讓米“色”

白米飯固然晶瑩可愛,但也意味著不含有抗氧化物質,維生素含量很低。如果選擇有色的米,並用其他的食品配合米飯,讓米飯變得五顏六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營養價值。比如說,煮飯時加入綠色的豌豆、橙色的胡蘿蔔、黃色的玉米粒相配合,既非常美觀,又提供了維生素和類胡蘿蔔素抗氧化成分,特別有利於預防眼睛的衰老;又比如說,選擇紫米、黑米、紅米與白米搭配食用,也能提供大量的花青素類抗氧化成分,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總之,因為大米是每天都要大量吃的食品,它的營養保健價值如何,與每個人的健康關係極為密切。如果每天都想到這些吃米飯的健康原則,日積月累,不知不覺就能起到防病抗衰的作用,對慢性病人極為有益。

特別提示:慢性病人的米食選擇要求

無論是糖尿病人,還是高血脂症患者、高血壓患者、脂肪肝患者等,都不應當吃過多的精白米作為主食。糖尿病人要求選擇血糖上升速度較慢、血糖負荷較低的主食;高血壓病人要求選擇儘量不帶鹹味的主食;脂肪肝患者要求膳食纖維豐富的主食,高脂血症患者要求選擇有利於降低血脂的主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