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之一,作为世界史上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秦皇陵自发现以来备受国内外关注,仅仅是最外围的秦皇陵兵马俑已经震惊世界。然而国家对于秦皇陵的开发,可谓浅尝即止,秦皇陵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更是疑似数次被盗。秦皇陵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导致国家并未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历史上的秦皇陵究竟有没有被盗过?

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秦皇陵的修建及规模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共历时39年,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每年动用七十万人修建(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据初步考证,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而秦陵地宫总面积为41600平方米,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其规模大概符合史记中关于秦皇陵的记载。

据史记记载,(秦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皇陵基本可以当成一个地下世界,不仅有天文地理,更有江河大海,充满了神秘色彩。

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有无被盗

最早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情形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而最早记载地宫被盗的也是史记。刘邦在两军阵前当面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关于史记中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是十分可信。并不能排除是刘邦出于政治需求,污蔑项羽的谣言、或是刘邦一以贯之的夸大其词,故意往项羽身上泼脏水。

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虽然历代有关于始皇陵被盗的传说,始皇陵被盗在古代甚至是一个常识。然而近年科学考证,始皇陵并没有被盗。据探测,整个始皇陵周围有达1.2万平方米的强水银辐射区,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兼有“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始皇陵几乎不可能被盗。始皇陵墓室是否完好,为何不开发?

秦始皇陵在1974时被发现,历经几十年的探测和考古,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秦始皇陵的大体结构。考古队的探测结果表明,陵墓四周都是一圈极厚的宫墙,基本可以保证墓室的完好。

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不开发始皇陵的原因:

1.始皇陵地宫的水银之谜

现代科技以验证秦陵封土土壤样品汞异常,所以史记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如果开挖,水银必定会以蒸气形式溢出,这对整个秦陵地区乃至陕西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2.墓穴深度如何

史书用穿三泉、已极已深、深极不可人等描述始皇陵的深度,根据吕氏春秋“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的记载,大概可推断秦始皇当年将地宫挖到地下极深处。根据最新科学考证,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3.现代科技是否能将新出土的文物完好保存

秦始皇陵陪葬品之历史、文化价值,世所罕见。所以发掘一定建立在能够保证不破坏秦陵的基础上,而现代技术明显达不到这种要求: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鲜藕片,接触空气不久就变成灰;明定陵地宫打开后,新鲜空气涌入。器物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坏。一些漆器,金银器发霉、变质。而更为令人痛惜的是大量明皇家纺织品、衣物等由于简陋的环境和技术,最终变得支离破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