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我的老家在山西新絳縣席村,新絳縣古稱絳州,隸屬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的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山水環繞孕育出燦爛的文明。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村子的變化特別大,與幾年前相比,柏油馬路到處都是,二層新房家家都有,排場轎車隨處可見。百姓的生活也紅火熱鬧,網購的小青年,有低保和醫保的老人家,他們臉上的微笑張揚著新生活的幸福容顏。

新絳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有很多風俗自古以來傳承至今,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婚禮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土洋結合,別有一番味道。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最有特色之一的便是農村鼓樂隊。作為貫穿整個婚禮當天流程的一個重要角色,現場的氣氛被烘托得極為喜慶熱鬧。組成鼓樂隊的主要成員是賦閒在家的農村婦人,平時定期集合訓練,等到哪戶村民家中有嫁娶、滿月酒等喜事,便不計報酬地參與其中,並且統一著裝,看上去自成規模、頗為正規。這種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忙在城市的婚慶中並不多見。

在當地農村,對祖先的崇敬極為重要,在舉行重大事情時的第一項步驟往往就是隆重的祭祖儀式。祭祖主要由男方家的長者主持,一般是男方的奶奶。在鼓樂隊的伴奏下,新郎奶奶帶領新郎及其父母在家中三處供奉祖先的祭祀點進行跪拜儀式,並且焚燒金元寶、進香、灑酒。

新郎穿衣準備也是一項繁複卻重要的內容,襯衣、西裝、皮帶、領帶、皮鞋、紅襪、捧花等準備齊全後整齊擺放在新郎父母的床上,新郎站在床上一樣一樣穿戴整齊,然後由母親為其帶上標示新郎的紅花。記得穿衣時新郎母親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新郎則在一旁說:“哭啥啊,咱是娶媳婦。”這一句話逗樂了母親和在場賓客。

在出發迎親之前,自家院中已經來了不少親戚朋友。新郎在司儀的主持下,站在院子中間逐輩向來賓鞠躬致謝。

一切準備妥當後,由鼓樂隊領頭一路吹打,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向新娘家進發。新郎手拿捧花,一位朋友端著男方家精心製作的“糕”及各種麵塑製品作為贈予女方家的象徵信物。由於新娘家也是同村,因此一路步行了約半小時。熱熱鬧鬧的隊伍行走在鄉村的馬路上,引得路旁住戶紛紛在家門口觀看,被迎親隊伍阻礙了前進的車輛也並不搶道,而是緩慢地跟在隊伍後面,小鄉村裡一家的喜事似乎就是全村人民的大事。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吃過孃家的喜宴後,就是接走新娘的重頭戲了。新郎為新娘穿戴整齊婚鞋、項鍊、耳墜、手套後,就可以將新娘抱出屋門。接新娘回去的路上同樣是花樣百出。一對新人並不是走在一起,而是新郎在前,新娘及送親的孃家人走在十米遠的後面。而且,為了表現對孃家的留戀,新娘走得極為緩慢且走一段便停了下來,此時,走在前面的新郎就要返回來對新娘鞠躬,直到其願意繼續走。新娘全程手持手電,寓意著照亮未來生活的道路。

最搞笑的便是當地特有的“扮黑”習俗。在迎親路上,新郎的臉就被朋友們塗上了牙膏和黑鞋油,粘上了香菸,極盡惡搞,這也是當地一種特有的鬧婚習俗。同樣,男方父母也同樣要“扮黑”。父母二人頭戴親友製作的頭飾,被稱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男方父親同樣被塗黑了臉,二人一出場就引得來賓捧腹大笑。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在當地,紅白喜事被稱為“過事”,其中的宴請就被稱作“吃席”,而這裡的“席”相比於城市只吃一頓飯的習慣卻是相當實在的,可以說是一天三頓地從早上吃到晚上。酒席都承包給專門的製作酒席團隊,在婚禮前一天就已開始準備。因為辦在自家院子,所有的親朋就不能同時落座,而是“一茬一茬”地吃。在席間,並沒有城市慣有的客套話,找位子、拿餐具等都是來賓自己做,吃飯時也都不過多講究,村裡人的實在、淳樸在餐桌上就展現得淋漓盡致。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說到席上的菜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山西美食果然名不虛傳。上午八九點鐘的第一頓是燴菜,第二頓則是十一點開始,呈上的是山西著名的哨子面和扁食(即餃子),但山西的扁食帶湯,別有一番風味。到了下午兩點左右就是正式喜宴了,此時的席固有的規制被稱作“九六八”。這是一種酒席的標準,即指九個碟子、六個碗、八個盤子,樣數雖然多,但分量卻偏少,呈上一道菜即被吃光,空盤也隨著撤下,往往一頓飯吃完,桌上也是空空如也。

回鄉札記:一家的喜事,全村的大事

這樣一場地地道道接地氣的婚禮我是頭一次參加,不能說它是浪漫、莊重的,卻是徹徹底底的從頭熱鬧到尾。越來越崇尚簡約的城市婚禮,大多給人一種走過場的感覺,多年不見的朋友見了面也是不冷不熱的寒暄。我一直覺得,在席上不顧形象地搶著吃才是中國婚禮應該有的特色,而不是小心翼翼地拘著禮。中國婚禮的傳統習俗在農村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很多看似象徵性的流程正體現了勞動人民對今後美好生活的期許。

憶鄉憶客鄉村回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