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您身边的信用信息服务商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您身边的信用信息服务商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引言

中债研究精品汇汇聚中债资信在宏观经济、债券市场、信用技术、行业与企业信用、结构融资、绿色金融、主权与国家风险七大领域的深度研究,每期至少涵盖其中5个领域,每个领域1-2篇研究文章,将每月推送一期,通过公司微信公众号进行集中发布,以飨读者。今天为大家推送本期文章《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同时,诚挚邀请大家通过留言的方式,对公司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形式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让我们不断改进“中债研究”质量,更好地服务市场。

本期中债研究·精品汇目录:

一、三季度宏观经济分析及展望

二、2018年四季度债券市场展望

三、洗牌在即,地炼企业能否突出重围?

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运行情况

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的结合,是我国电力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也受到了政策的重点支持和关注。目前以分布式光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类型项目为典型代表,我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正在进入快速的发展期。

2004年,“分布式能源”正式出现在我国的政府文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布式能源的相关政策颁布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均从不同的层次,对分布式能源发展设定了政策支持领域和重点行动;在十三五的能源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太阳能发展规划中,均对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目标。

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四种发展模式:独立运行、并网不上网、并网上网和发电量全部上网;主要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包括天然气分布式、分布式光伏等类型,目前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在运营阶段均没有直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明显,可通过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效率、可利用小时数、布置的合理性等考察项目的表现水平。而基于天然气的项目,污染物减排效益仍然比较显著,尽管其仍存在一定的氮氧化物排放,此类项目可通过能源利用效率、单位能源输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负荷匹配程度等考察项目的表现水平。

分布式能源具有明确的节能减排效益,同时其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值得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示范;而以此作为融资标的、特别是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预计也将在市场中涌现。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限制带来的诸如大面积灰霾爆发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地高效利用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得到了诸多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的结合也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降低能耗、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式,这是世界能源工业和未来电力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我国电力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分布式能源的概念

分布式能源目前有几个常用的称谓或概念,但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参考欧美机构的主要定义,分布式能源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Energy Resources,DER)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Generation,DG)分布式电力(DistributedPower,DP)。此外,国内还有热电冷联供(Combined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等概念。

分布式发电(DG)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方式,其通常被定义为:直接布置在配电网或分布在负荷附近的发电设施,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郑志宇, 艾芊. 分布式发电概论[M]. 中国电力出版社, 北京, 2013]。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发电设施称为分布式电源,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等,通常发电规模较小(一般在50MW以下)且靠近用户,一般可以直接向其附近的负荷供电或根据需要向电网输出电能。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相比,分布式发电具有投资小、发电方式灵活、损耗低、利于环保等优点,对于高峰期电力负荷比集中供电更经济、有效,因此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规划中重要的研究方向。DG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内燃机、燃料电池、燃气轮机、微燃机、水力发电和小型水力发电、光伏、太阳能、风能、废热/生物质能源,还包括非公用热电联产[殷平.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研究(1):分布式能源还是冷热电三联供[J].暖通空调,2013,43(04):10-17]。

分布式电力(DP)则包括任何分布式的发电和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DER)则包括了DGDP在内的任何技术以及需求侧的应用措施,所发电可以上网销售。欧洲热电联产促进协会(The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ogeneration)就在其专题报告中指出,DER的“Resource(源)”,比起狭义的DG中的“Generation(供电)”,涵盖了能源管理方面更加广泛的概念2,包括了储能和用户侧管理。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分布式能源

(以下简称DER)不同,目前国内外关于热电冷联供(CCHP)的定义基本统一,即在发电的同时,利用发电所产生的余热供热和供冷。对于DER和CCHP的关系,CCHP是否属于DER的一部分,学术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观点争议;但总体而言,根据DER的典型定义,CCHP只有一小部分内涵属于DER范畴,例如楼宇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和装机规模不太大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机组,而CCHP的更大一部分内涵中,其实已经包括集中式热电冷联产的中大型机组,由于其装机容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分布式能源的范畴,所以不认为CCHP只是DER的一种形式。整体上,上述概念的内涵示意图,可如图1所示。

特别地,分布式能源因其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更低的排放或者无直接排放、降低集中式电站和大电网的传输损耗,产生的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的融资支持标的。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中,“5.4分布式能源”的界定条件为:区域能源站(包括天然气区域能源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等分布式能源设施建设运营以及分布式能源接入及峰谷调节系统、分布式电力交易平台等能源管理系统建设运营。此界定说明,与通常意义上的DER概念保持一致。

二、分布式能源的主要政策发展变迁

在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雏形是热电联产。国家计委在20世纪80年代将热电联产类项目列为重大节能措施项目,之后该类型项目开始发展,主要是各地方的小型热电项目,且多以燃煤热电厂为主。随着分布式能源应用领域的扩大,其称谓已不再单一地使用“热电联产”,而是更多地使用“分布式能源”来综合代表各类区别于传统集中式发电的技术,且分布式热电联产更多地是指天然气项目,而非燃煤项目。

2004年,“分布式能源”这一称谓正式出现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有关问题的报告》,其中对分布式能源的概念、特征、发展重点等首次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又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分布式热电联产项目,并探索制定包括天然气分布式利用等项目的标准和政策。这一阶段国家对于分布式能源的重视程度在逐年增加,对于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走向实用化[侯健敏,周德群.我国分布式能源的政策演变与三阶段、四模式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126-132]。国家电网公司也出台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技术规定,用以支持分布式能源接入的电网运行。

进入“十二五”后,分布式能源的政策颁布力度不断加大,新的分布式能源项目投入市场。不同的政策,开始对分布式能源的界定和支持范围进行了标准制定的探索。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均从不同的层次,对分布式能源发展设定了政策支持领域和重点行动,具体政策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国家电网公司则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所允许并网的分布式能源提出了界定标准,并承诺为分布式能源项目接入电网提供诸多便利。

总体上看,我国分布式能源政策的关注点,主要落在分布式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发电,又以分布式光伏为主,分布式风电、分布式生物质能也有政策文件予以引导规范,但尚未成为政策的主要关注点。而分布式能源更加灵活的电力生产和上网方式,可以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亦被政策推动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特别地,前期在《国家能源局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国能发新能[2017]31号)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限建设规模”,但进入2018年来,关于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出现了微调,主要与光伏行业整体爆发式增长有关。《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8〕823号)中,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分布式电站建设规模均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行业发展实际,2018年暂不安排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分布式光伏项目,总体新增规模很小;截至5月末,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指标基本已用完。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层面更关注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分布式能源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

分布式能源因其能源利用方式的独特优点,值得在我国推广。一方面,随着2015年12月青海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实现通电,我国已实际上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从现实意义上看,分布式能源的独立运行模式更适合于大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对于此类边远地区,独立运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借助西部的天然气资源与多种可再生能源多样,以较小的代价来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这类独立运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形成对大电网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我国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的过度开发与使用,是造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能源负荷集中区酸雨、灰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分布式能源系统可根据用户当地能源资源情况和能量需求特点,就近利用清洁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大幅度减少常规化石燃料的使用及电力、热能的远距离输送,缓解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金红光,隋军.变革性能源利用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J].分布式能源,2016,1(01):1-5]。从电网安全的角度考虑,分布式供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系统是常规供能系统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动调控作用,有助于城市电力和燃气的双重调峰,并为配电网提供更多的支撑电源,提高供能可靠性。

(一)运行模式

根据我国不同时期政策支持下的分布式能源项目案例,可以总结出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四种发展模式:独立运行、并网不上网、并网上网和发电量全部上网[侯健敏,周德群.我国分布式能源的政策演变与三阶段、四模式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126-132.]。

1、独立运行:在国家电网正式出台文件允许分布式能源并网之前,很多系统都只能独立运行。独立运行的系统在经济上并不具有优势,由于系统用电负荷波动,导致发电机组很难连续满负荷运行,因而系统的经济性得不到保证。当然,此类独立运行的DER,适合在大电网难以覆盖或输配电网建设成本高昂的偏远地区和海岛等地,实现小范围的能源自给。

2、并网不上网:分布式能源项目通常应具有开放性,即允许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大电网并网运行,从而实现系统内能源的供需平衡。并网不上网模式,是指分布式能源系统接入大电网并网运行,电力自发自用,不足部分由大电网提供,但不能反向送电。

3、并网上网:该模式下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可以与公共电网并网运行,同时多余电力可向电网销售,国家财政对分布式能源提供补贴,主要原则为鼓励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提高系统的能效和经济效益,对电网削峰填谷,进而实现保护环境、保障电力安全等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多赢。

4、发电量全部上网:此模式可分两种情况,1)对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若其所发电力全部上网,冷、热、蒸汽等就近供给,而当地所需电力由电网供给,这相当于起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调峰作用的小型燃气热电厂;2)从消纳新能源、减少碳排放等角度考虑,发电量全部上网更适合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系统,例如分布式光伏。

理论上,具有节能减排效益的分布式能源项目,除了服务偏远地区的自给型能源站之外,应当是能够并网、且可以上网的分布式能源,即鼓励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同时支持电网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输电损耗,并促进电网安全。

(二)主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概况

1、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2016年12月20日,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在京发布《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6》,这是我国首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行业报告。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行业自2002年起步以来,经历10余年探索,在少数发达地区和城市已初见雏形。近两年,随着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天然气行业发展的政策频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高、清洁环保、安全性好等众多优点,对改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保证能源供给安全、解决环境大气污染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基于天然气的可调节性,其还能与可再生能源实现良性互补、融合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上有望做出重要贡献。”

根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6》,截至2015年底,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单机规模小于或等于50兆瓦,总装机容量200兆瓦以下)共计288个,总装机超过1,112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在2015年从在建、筹建项目数量和规模等多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发展拐点和加速趋势,2015年成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年”。目前已开始从早期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国内二三线城市渗透发展。综合各地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机总量将超过2,000万千瓦。据此《报告》预计,受市场、政策、能源、环境和社会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到2020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市场装机规模可能达到2,700~3,000万千瓦。

此外,根据前瞻《2018-2023年中国分布式能源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天然气分布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200万千瓦,尚不到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中国天然气分布式发展目前刚刚起步,距离《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的目标差距很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可开发市场规模较大。

2、分布式光伏

如今我国在“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和‘光伏+’综合利用工程”上已经初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为100,590MW,而分布式累计装机容量则达到了29,660MW,且分布式光伏的年增长率在2017年明显超出了光伏整体的增速,发展概况如图2所示。

受益于新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及国家产业政策引导,2015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投资热情高涨。根据2017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2017~2020年国内光伏电站新增建设规模(含领跑基地项目建设,每年8GW)分别为22.4GW、21.9GW、21.1GW、21.1GW,合计86.5GW,但2017年全年实际装机达到53.06GW,同比增长53.45%,其中光伏电站33.62GW,同比增长11%,分布式光伏19.44GW,同比增长3.7倍。由于分布式光伏装机的快速增长,实际建成规模远超规划目标,我国新增装机规模连续三年全球排名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五年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1~4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2.94GW,同比增长45.72%,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3、分布式生物质能

根据《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的基本数据,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全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与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截至2015年,生物质能利用量约3,500万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的生物质能利用量约1,8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和液体燃料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等产业已起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投产了74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装机容量1,476.2万千瓦(不含自备电厂),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0.6%;2017年发电量794.5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2%;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271个,累计并网装机700.9万千瓦,年发电量397.3亿千瓦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39个,累计并网装机725.3万千瓦,年发电量375.2亿千瓦时;沼气发电项目137个,累计并网装机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2.0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技术基本成熟。

若不考虑以处理处置生活垃圾为目的的垃圾焚烧发电,目前我国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通常仍以电力生产为主要目的,并依托国家的新能源补贴电价实现基本的盈亏平衡或盈利。从实际应用状态上看,单纯以电力生产为目的的电站建设其实并不完全契合生物质发电的特点。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小,单机通常不超过25MW,同时需要靠近农林生物质收集区域,而这些区域除了单纯的林区之外,通常存在城镇聚集区,客观存在一定规模电力和热力(制冷)需求,这些特点恰恰符合分布式能源的供需关系和发展特点。因而以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为形式的能源开发模式和项目建设,预期可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城乡现代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协同解决小型城镇和城乡居住区的包括居民取暖在内的热力供应,并满足区域范围的电力负荷需求,同时有效消纳周边农林地区的生物质,降低采暖期的化石燃料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农林生物质散烧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

四、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效益及评估

受限于机组装机规模通常不大,单个分布式能源节能减排绝对量值并不是很大;但是从能源供应的角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在传输中的损耗,就近满足负荷需求,如果能有更丰富的DER供给出行,在更大视角上审视DER,其为能源系统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将非常可观。有学者[王康达,张保会.远方集中式与就地分布式光伏供电经济性比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41(16):179-186]对远方集中式光伏电站与就地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输配电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照小时数、输电距离、单位容量投资是影响远方集中式光伏电站与就地分布式光伏电站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两地光照小时差越大、电能输送距离越近,远方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相对越低,越适合发展光伏远距离输电,反之越适合发展本地分布式光伏电站。由此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分布式能源值得鼓励。

本研究除了考察分布式能源(DER)的共性环境效益之外,同时基于能源来源是否可再生,分别考察分布式能源的环境效益,本研究初步将其分为可再生能源DER(RenewableDER,以下简称R-DER)和常规能源DER(ConventionalDER,C-DER);其中前者几乎没有直接的污染排放或生态环境破坏,而后者比如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为动力装置的分布式能源以及燃用生物质燃料的生物锅炉,尽管其排放水平相比其他常规化石能源利用形式如燃煤和燃油而言,已有不同程度的削减,但仍客观存在一定量的直接大气污染物排放。关于生物质发电的环境效益及评估,将在另一研究中单独予以说明。

(一)项目适用范围

根据现行的《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能源[2013]1381号),发展分布式发电的领域包括:(一)各类企业、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建筑物或设施;(三)文化、体育、医疗、教育、交通枢纽等公共建筑物或设施;(四)商场、宾馆、写字楼等商业建筑物或设施;(五)城市居民小区、住宅楼及独立的住宅建筑物;(六)农村地区村庄和乡镇;(七)偏远农牧区和海岛;(八)适合分布式发电的其他领域。

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技术包括:(一)小水电发供用一体化技术;(二)与建筑物结合的用户侧光伏发电技术;(三)分散布局建设的并网型风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四)小型风光储等多能互补发电技术;(五)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发电及多联供技术;(六)以农林剩余物、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机废水和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的气化、直燃和沼气发电及多联供技术;(七)地热能、海洋能发电及多联供技术;(八)天然气多联供技术、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技术;(九)其他分布式发电技术,常见的其他类型分布式发电技术还包括储能装置、燃料电池等类型。

总体而言,分布式能源可以在用能负荷的周围或邻近地区和用能单位的建筑之上,布置分布式能源生产设备,用以直接服务于周边负荷所需的电力、热力和制冷的负荷需求,并且依托电网,可以实现余电上网以及负荷不足时从电网获取电力(孤岛运行的除外)。而最为典型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也是政策重点关注的领域,即包括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以及利用建筑屋顶和幕墙等安置的分布式光伏。

此外,分布式风力发电是一种利用小型风电机组(发电功率一般在30MW至50MW)作为分布式电源,布置在用户附近的模块化、分散式的新型发电模式;另外还有则基于小水电自发自供的分布式发电模式。

(二)R-DER的环境效益及环境影响

1、环境效益

集中式的燃煤火电厂占据了我国电力生产的大部分市场,但由于燃煤的缘故,在提供巨大的发电量的同时,也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CO2、SO2、NOx、颗粒物等。虽然我国已经有较大规模的高标准低能耗的新型火电机组,同时已经执行了全球最严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且不少机组实施对标燃气机组排放标准的超低排放,但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很大。而对于采用可再生能源的R-DER项目而言,光伏、小型水电、小型风电机组在运营阶段均没有直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其生产的电力、热力等能源,相比仍有污染排放的集中式火电机组而言,大气污染物减排效益明显。

集中式电站发电和大电网输配电到终端用户,电力生产和最终消费是分离的,电网输配电的损耗通常在5%~7%,面向终端的基层低压配电网络的损耗则更高,约8%~12%,部分农村地区低压输配线路损耗则更高。布置在能源负荷中心附近的分布式能源,避免了此类的输配电线损,损耗几乎为零,保证了能源使用的高效率。节约了无谓损失的能源,也即减少了能源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

评价R-DER运行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效率

R-DER主要基于光伏、小型水电、小型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且目前的应用以光伏为主。小型风电和小型水电,则受限于区域资源条件以及能源生产装置所需要的场地条件,通常分布于远离城市区域的小型聚居区。而分布式光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建筑外立面、屋顶、闲置空地等诸多场地,适用性更强。

从分布式能源最终用能目标的角度考虑,能源的转化效率将直接决定了分布式能源生产效率和运行水平。光伏组件转化效率的高低评估,可基于不同光伏组件的类型予以分别考察和评估。同样的采光面积、光照时间下,组件转化效率更高的光伏电池,其能源生产量会更高,产生的节能减排效益也越显著。例如,在国家能源局2017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实施和2017年领跑基地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17]54号)中,技术领跑基地采用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应分别达到18%和18.9%以上,硅基、铜铟镓硒、碲化镉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原则上参照晶硅电池组件效率提高幅度相应提高;应用领跑基地采用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应分别达到17%和17.8%以上,硅基、铜铟镓硒、碲化镉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原则上参照晶硅电池组件效率提高幅度相应提高;各类光伏电池组件的衰减率指标要求保持不变。这之前,2015年提出“领跑者计划”的《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国能新能【2015】194号)文中要求,“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应达到以下指标: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0%以上;硅基、铜铟镓硒、碲化镉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2%、13%、13%和12%以上。由此可见,在两年间主流市场的先进多晶/单晶组件即已经分别提高了1.5%和1.9%的转化效率,技术进步明显。因而分布式光伏组件亦可以参照此行业内的先进水平进行评估。类似的,小水电机组、风机的转化效率,亦需作为此类能源生产项目的评价指标之一。

(2)可利用小时数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R-DER项目,其能源生产与区域环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亦与项目的设计和运营有直接关联。可利用小时数,反映了项目所能用以电力生产的有效时间,进而可以表征项目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同时反映了项目设计或运营管理的水平。

以文献[邵汉桥,张籍,张维.分布式光伏发电经济性及政策分析[J].电力建设,2014,35(07):51-57.]所披露的数据,我国各地分布式光伏(包括居民和工商业)的年利用小时,最高为呼和浩特的1,458小时,最低为成都的825小时,处于中间水平的包括天津的1,320小时、杭州的1,073小时。文献[马溪原,郭晓斌,周长城,雷金勇,胡洋,赵卓立,郭祚刚.电网公司投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典型运营模式分析[J].南方电网技术,2018,12(03):52-59.]在分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典型运营模式时,援引的《南方电网新能源运行总结分析报告(2016年)》中的数据,贵州省光伏发电典型年利用小时数为1,300小时左右。从光伏发电的整体情况看,以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为例,2015年~2017年,全国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1,133小时、1,129小时、1,205小时。对于太阳能日照资源相对充足优质的西部地区,2017年,西北电网光伏电站的平均利用小时数1,253小时。整体上而言,基于现有的文献和数据,分布式光伏的平均利用小时数略高于光伏行业整体情况。

(3)布置的合理性

与集中式的光伏电站、风电场、水电站不同,R-DER的项目通常需要直接布置在终端负荷附近。而终端负荷以居民住宅、工商业建筑为多。因而此类项目需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空间和土地/建筑面积,同时保证电力生产设备的合理布置,并且降低对周边建筑、生态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分布式水电和风电项目而言,受限于自然资源禀赋,其布置区域通常远离城市建成区,距离小型聚居区较近(比如海岛、边远农林山区等地点),空间资源相对充裕,但同样需要关注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匹配、减少环境影响,以及服务于终端负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环境影响

基于光伏的R-DER的主要环境影响较小,主要需考察建安施工过程的绿色施工行为、屋顶幕墙等处组件安全性、日常维护冲洗污水的合理收集截排,总体负面环境影响较小。而小型水电则需要重点考察对于河流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影响;小型风电则需要重点考察运营时期的噪音控制。

(三)C-DER的环境效益及环境影响

1、环境效益

对于使用天然气的C-DER项目,与R-DER项目类似,污染物减排量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环境效益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但其本身仍客观存在少量的氮氧化物排放。天然气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少于煤,同时氮氧化物排放量亦可以明显削减,因此天然气DER系统在大气污染物减排量方面,相比集中式能源系统、特别是火电机组仍有明显减排效益。类似的,其减排二氧化碳的效益同样显著。

以小型的分布式LNG(液化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为例,其可以实现对LNG气化-燃烧的全过程的热量梯级利用:液态的LNG气化可获得气态天然气和伴生的冷能;天然气燃烧获得的高品位热能推动燃气轮机进行发电;利用燃气轮机尾气中所含相对低品位的热量推动制冷、制热设备工作;所产生的冷、热能源直接就近供给终端用户;系统主要设备包括气化装置、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余热锅炉、制冷机组等。所生产的能源不需要远距离输送,因此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达80%以上[雷坤.南海岛礁分布式LNG冷热电联供(LNG-CCHP)经济性研究[J].船舶,2018(04):27-32.]。类似的分布式天然气系统,总体上能源利用效率高,还具有节能减排、对电网双重削峰填谷的作用,并增强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评价C-DER运行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效率指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发电,能源转换技术的有效功的输出(包括电力、热力和制冷量)和输入的一次能源之间的比值;相比常规燃煤火电厂汽轮机15%~45%的能源转换率(平均为33%左右),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供能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60%~90%),将节省更多的一次能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可以衍生出分布式能源相比集中式能源的节能率的评价指标。不同项目之间的横向比较,则需要考察不同项目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效率越高的项目,其能源使用率越高。如前述梯级利用液化天然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其能源效率可达80%以上,能源的投入可以充分转换为所需的电力和制冷(采暖)负荷,有效减少了无谓热损耗所带来的能源损失。

燃用生物质燃料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能源利用形式进行考察。对于直接燃用成型生物质燃料的分布式能源供热/发电/热电联产类型的项目,可以考察不同形式的能源输出量(如电力、热力、蒸汽等)与成型生物质燃料的输入量的比例;而对于使用普通生物质,并经过多道工序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则需要考察不同工序的能源产出品的热值累加值(如生物质气化气、热力/电力等)与生物质的输入量的比例,同时亦需要注意不同工序的能源产出品是直接作为产品供给系统之外、还是作为后续工序的输入能源继续在系统中参与生产。

(2)单位能源输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

不同天然气分布式项目之间的对比评价,还需要考察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因为此类项目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氮氧化物,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虽然天然气燃气轮机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显著低于燃煤锅炉,但是此类项目通常直接布置在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仍会对区域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因而,采取低氮燃烧或者脱硝处理的项目,则其环境表现整体更良好。对于农林生物质锅炉也需要同样关注燃用农林生物质的烟气处理和排放情况,以及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强度。

(3)利用小时数及负荷匹配程度

类似前述的R-DER,可利用小时数亦可作为反映项目设计或运营管理的水平、表征项目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指标。在此之外,C-DER由于需要燃用天然气等燃料,与利用可再生能源的R-DER有明显差异,设计负荷与实际运行负荷的匹配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项目的经济性,进而影响项目是否可以持续运行。此外,我国前期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中,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约半数在运行,半数因电力并网、效益或技术等问题处于停顿状态[刘满平.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外能源,2014,19(01):3-10.]。有文献[杨允. 区域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优化配置研究及不确定性优化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披露相关的案例显示,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分布式供能项目发电机组设计容量为1,130kW,而医院实际电负荷仅为600kW,这导致系统长期在低负荷、低效率情况下运行,且系统副产的蒸汽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北京次渠门站综合楼分布式供能工程发电设计容量为80kW,而实际电负荷不足30kW,这导致系统超过60%的发电能力无法发挥作用,系统效率低下;北京燃气集团指挥调度中心大楼项目的分布式供能机姐发电容量为1,200kW,而实际电负荷最大不足500kW,导致发电设备只能在极低出为的工况下运行,系统一半的发电能力无法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即是机组所设计的负荷与实际用户端负荷不匹配,天然气机组的经济性欠佳,进而影响了机组持续地运转的经济性。因而在具体项目的评估中,如果是设计建设阶段的项目,需要考察项目用户端负荷预测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果是运行期的项目,则需要考察项目的机组输出和用户端负荷的一致性。

2、环境影响

(1)噪声污染的减缓和控制。分布式能源电站若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比较突出的环境影响就是噪声问题。因为分布式能源电站一般是在靠近用电、用热负荷的地方建设,离声环境敏感点比较近,执行的噪声标准要求比较高;另外,联合循环机组一般采用机力塔,机力塔设备多数靠近厂界布置,电站建设对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相对比较大。若不采取治理措施,厂界噪声一般不达标。

(2)燃用天然气项目的低氮排放和生物质发电的烟气排放。这里与前述环境效益评价中“单位能源输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目标基本一致,但这里需要重点关注氮氧化物排放的浓度是否能满足环保排放标准,以及不同负荷情况下、尤其是尖峰负荷条件下的排放情况。虽然天然气项目总体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确实不高,但是由于其所处的区位环境,仍需要予以关注。此外,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烟气排放的现行执行标准不高,但随着火电行业超低排放的进行,普通生物质锅炉的烟气排放相比火电排放标准已逐步出现劣势,因而需要注意分布式农林生物质项目的排放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同时有无采取合适的脱硝除尘等技术手段。

五、总结与展望

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的结合是我国电力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也受到了政策的重点支持和关注。目前已分布式光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类型项目为代表,我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正在进入快速的发展期。特别地,考虑到光伏爆发式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我国政策对于分布式光伏亦有部分政策导向的微调,以期带动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分布式能源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分布式能源具有的明确的节能减排效益,同时其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值得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示范,国家亦制定了相关的规划,并安排开展相关的试点工程;并且因其灵活的特点,亦成为开展市场化交易、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推手之一。分布式能源预期将得到合理有效的进一步发展,而以此作为融资标的、特别是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预计也就在市场中涌现。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本报告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China Bond Rating Co.,Ltd)(简称“中债资信”,CBR)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由中债资信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公开资料,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及分析师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在任何情况下,我司及分析师对任何机构或个人因使用本报告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如为合理使用的目的而引用本报告中的定义、观点或其他内容或刊发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我司对于本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中债研究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实践与环境效益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