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巨擘鄒文懷:他締造的嘉禾馳騁影壇37年

李小龍、成龍、許冠文、吳宇森、洪金寶……這些香港電影響亮的名字,都與一家成立於1970年的香港電影公司密切相關。這家公司,正是由鄒文懷創立的嘉禾電影。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1970年是香港電影開始騰飛的年份。在此之前,邵氏打造的武俠片已經令香港電影產業有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在更廣大市場的開拓上,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根本沒有形成未來席捲東南亞、臺灣市場的形勢。

創立嘉禾電影的,正是邵氏兄弟的“三把手”鄒文懷。邵氏兄弟由邵逸夫和邵仁枚二人創立,鄒文懷1957年加入邵氏兄弟之前,只是一名體育記者,加入公司一開始擔任宣傳經理,很快在三年後便擔任製片經理,第二年再度被提拔至副總經理。此時,邵氏兄弟的宣傳、行政和財務都由他掌控,相比只擁有發行實權的總經理,他已經是公司當之無愧的三號人物。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邵氏兄弟製作電影最拿手也是最在意的,就是對成本的控制。為了節約成本,該公司的業務覆蓋了整個電影產業,製作、發行、宣傳、院線全部打通,牢牢控制每一個環節。由此一來,不管是多麼具有才華的創作者和演員,都只是這個“工業流水線”上的一環而已,公司並不會為極少數明星或導演提供更高的薪酬,甚至雙方在合作前,還需要簽署排他性的協議,給邵氏兄弟拍戲後,不能再跟其他的電影公司進行合作。

鄒文懷是這個工業體系的締造者之一,他向邵氏兄弟提出拍攝武俠片的建議,也是他將名導嶽楓、陶秦、嚴俊,以及當紅演員林黛、李麗華、林翠等人“挖角”到邵氏。作為邵氏兄弟的“三號人物”,外界評價他在邵氏的處境時,常常引用導演張徹的一句話,“頭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力”。幫助邵氏最多的是他,最有可能影響到兩位創始人權力地位的人也是他。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雖然鄒文懷在邵氏多年,依然無法作為高層參與公司分紅,不過對記者出身、處事圓滑的他來說,並沒有對這樣的安排進行激烈的反抗。在1967年,邵氏兄弟決定進軍電視業成立TVB之後,就算面臨削減一半製片計劃的局面,鄒文懷也沒有馬上反應。他很清楚,自己早已到達邵氏兄弟這一家族企業的“玻璃天花板”,不可能再有上升空間。最終,他隱忍到1970年,才跟幾位得力夥伴,邵氏製片部副主任何冠昌、邵氏刊物《南國電影》總編輯梁風等人一起離開邵氏,創立嘉禾電影。

邵氏兄弟並不是什麼“善茬”,在此前李翰祥導演帶領一批邵氏兄弟的人離開併成立自己的公司國聯電影后,邵氏對其進行了窮追猛打,令其在成立4年後就陷入財務危機,差點倒閉,還是靠著臺灣票房才撐過去。

嘉禾電影成立後的第一部電影,為了確保賣座,選擇了製作熱門影片的續集——當然,這個熱門影片,是此前鄒文懷在邵氏兄弟時,找來導演張徹、演員王羽和編劇倪匡製作的《獨臂刀》系列。1967年和1969年,身在邵氏的鄒文懷參與制作了《獨臂刀》和《獨臂刀王》。他說服主演王羽脫離邵氏,轉投嘉禾,並找來日本電影公司進行合拍,利用的也是臺灣的片場。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這部系列影片續作《獨臂刀大戰盲俠》果然取得了票房成功,但也令邵氏抓到了把柄,在影片的拍攝和放映期間,邵氏一直控訴嘉禾,希望通過漫長的訴訟將這家新成立的公司拖垮。嘉禾最終敗訴,不過僅僅10萬港幣的賠償,對剛剛收穫大賣影片的嘉禾來說並不是一筆傷筋動骨的開支。

真正為嘉禾帶來騰飛的,是從好萊塢返回香港發展的李小龍。1970年李小龍回國時,邵氏在影壇一家獨大,但這也就導致了邵氏無法重視還在起步階段的李小龍所能帶來的成就,還希望以其特有的“工業流水線”形式與他進行簽約合作。在李小龍開出10000美元片酬的情況下,只願意付給他2000美元的片酬。

當時的嘉禾雖然也沒有滿足李小龍的高昂片酬,但其開出的7500美元外加分紅,已經比邵氏高出不少。加上邵氏出身的鄒文懷也擁有豐富的武俠片經驗,雙方一拍即合,製作的《唐山大兄》取得了350萬港幣的破紀錄票房。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鄒文懷的嘉禾與頂級明星的合作方式,與邵氏截然不同。邵氏打造的明星,都簽約了排他性的“賣身契”,其本人能夠得到的利益少得可憐,這一模式日後依然沿用在TVB上。嘉禾則願意將更多的利益出讓出來,與明星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令自身成為一家類似於“平臺型”的公司。

嘉禾與李小龍便成立了協和電影,鄒文懷與嘉禾負責進行融資、發行和運營,李小龍的公司負責製作,收穫的利潤再根據比例分攤。這一模式又被稱為幫助“明星發財”的“獨立製片人制度”,通過支持和控制明星或導演成立的“衛星公司”,共同分攤利益與風險,極大地調動了導演、演員的創造性。這一模式成為日後眾多明星願意與嘉禾簽約合作的重要原因。

幸虧這一模式獲得了成功,令嘉禾並沒有被李小龍在1973年的突然離世所打垮。在李小龍之後,“冷麵笑匠”許冠文因邵逸夫不接受其享受分紅的提議,帶著《鬼馬雙星》的劇本轉投嘉禾,上映後得到的600多萬港幣的票房,甚至打破了李小龍所保持的票房紀錄。許冠文與許冠傑兩兄弟的社會諷刺喜劇,是在周星馳之前香港最受歡迎的喜劇影片,也發展出無厘頭喜劇的開端。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1974年,吳宇森也加入嘉禾電影,打造的《帝女花》、《發錢寒》和《大煞星與小妹頭》幫助嘉禾更上一個臺階。

李小龍之後,嘉禾電影繼而迎來成龍、洪金寶等能夠將動作與喜劇相結合的動作明星。尤其是1978年由袁和平執導、成龍主演的《醉拳》上映後,成龍這位此前只能在李小龍的電影裡飾演路人甲的演員,成為了繼李小龍之後最成功也是最賣座的動作明星。

1979年,成龍加入嘉禾,拍攝的《師弟出馬》大賣1000萬港幣。隨著當時香港電影在臺灣和東南亞愈發賣座,成龍也憑藉嘉禾一年一部重磅影片的打造,比如《A計劃》、《紅番區》、《警察故事》系列,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動作明星。鄒文懷還花重金500萬美元為他打造英語片《炮彈飛車》,幫助成龍打開了好萊塢的市場。成龍甚至認嘉禾電影的創始人之一何冠昌為義父,可見其與家和電影的綁定在當時有多麼緊密。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無厘頭喜劇和功夫動作片,是香港電影界最賣座的兩個類型之一,嘉禾電影正好都佔了。在這段時間裡,嘉禾每年差不多能製作25到30部影片,建立了遍及世界的發行網和院線。嘉禾電影與邵氏兄弟,在這段時間裡分別走了上坡路與下坡路,雙雄並立的局面,最終以邵氏兄弟在1987年宣佈停產截止。

這並不意味著嘉禾電影能夠在此後的香港電影界一家獨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香港電影的發展勢頭太好,有眾多的東南亞市場、臺灣市場的“熱錢”湧入,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能夠有機會脫離大公司的控制自立門戶,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新藝城、德寶等公司。

在這樣“群雄逐鹿”的時代,鄒文懷和嘉禾電影無疑是其中最為亮眼的明珠。已經打造出許多爆款的嘉禾,在1994年終於上市,鄒文懷的身家也高達6億港幣。

不過這也是嘉禾最後的輝煌。1994年的香港影壇已經達到全盛,成龍、周星馳等巨星已經能夠憑藉東南亞市場和臺灣市場,獲得超過千萬港幣的片酬。不過,東南亞資本和臺灣資本湧入後,發現香港電影市場嚴重供不應求,開始出現比如粗製濫造、片酬過高、嚴重拖工等不同的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獲得更大份額的利潤,開始逐步回撤。另一方面,香港電影已經嚴重依賴東南亞和臺灣市場,但此時東南亞和臺灣市場開始引進製作精良的好萊塢大片,香港電影的空間開始被逐步壓縮。

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電影的問題全面爆發,嘉禾也未能倖免,逐步關閉其在香港院線直至完全消失。同時,成龍這樣的當家明星也選擇遠赴好萊塢發展,2003年則徹底離開嘉禾,與英皇共同成立英皇電影,選擇北上,與內地開始了合拍片的合作。此時已經完全沒有進行電影開發的邵逸夫也沒有放過鄒文懷,在1998年聯合其他6家電影公司,拍得嘉禾急需的將軍澳影城用地。屋漏偏逢連夜雨,嘉禾此前使用的斧山道片場也被政府收回。

一代巨擘邹文怀:他缔造的嘉禾驰骋影坛37年

2007年10月,鄒文懷不得已,只能將經歷風雨飄搖後搖搖欲墜的嘉禾電影出售。此時,他和女兒所持有的嘉禾電影24.78%的股份及可換股債券,只能作價2億零200萬港幣賣給內地公司橙天娛樂。相比剛剛上市時的身價,只有三分之一。

2008年,鄒文懷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09年,公司更名橙天嘉禾。2017年1月,大地影院的大股東南海控股以33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橙天嘉禾。2018年11月2日,鄒文懷在香港去世,享年91歲,當日收盤,橙天嘉禾股價每股0.37元,總市值10.36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